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福建文学》2019年第7期|杨晓升:黄土高原,刮目相看说榆林

来源:《福建文学》2019年第7期 | 杨晓升  2019年07月16日08:35

1

冬天,友人邀我去榆林。

榆林在哪儿?在黄土高原,在陕西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

关于黄土高原,无论有没有去过,人们只要一提到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便会跃然脑海,甚至不少地理教材也用了较大篇幅强调它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古今中外更有无数诗句为证:“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天老地黄车难行,多见层山少见人。可叹壶口藏其深,奔腾千年难富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总之,“穷山恶水”“贫瘠苍凉”这些字眼,几乎都成了黄土高原的代名词。我说, 去这样的一个地方,何况是在冬天,这不是自找没趣、自讨苦吃吗?

友人却反问我:你都还没去过,怎么就知道是苦?去吧,保证你会有另一番体验、另一种收获。

说是友人,其实是好友。盛情难却,好友的好意怎能轻易拒绝?

我犹豫了,纠结了。一时间,脑海里萦绕的都是这四个字——黄土高原。

一直以来,为什么黄土高原会以贫穷苦难形象示人?

内心虽然带着疑问,却还是经不住好友的诱惑,再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何不去“见” 一次、去进行“另一番体验”呢?

考虑再三,最终我还是做出决定——去,去榆林!

2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原因。

2019年1月13日,我与作家蒋子龙、评论家李建军、音乐家田青、文化学者张东升等一行近十人乘机抵达榆林。走出候机楼,榆林的真容瞬间映入眼帘。时值正午,碧空如洗,空气清冽。温暖的阳光像透明的温泉水从天穹缓缓地流泻下来,洒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觉浑身暖洋洋的,冬天的寒气瞬间收敛了不少。从机场通往榆林市区的道路竟然宽阔得有些夸张:双向八车道,道路两侧是整齐的树木花圃以及齐刷刷列队向我们致敬的太阳能路灯。道路之外的两旁,辽阔且连绵起伏的荒漠被一簇簇的植物覆盖。主人说,这一带就是著名的毛乌素沙漠,过去这里是茫茫黄沙,后来为了治沙,这一带便种植了柠条、沙棘、沙柳,马路边种植的是成排的樟子松,原先的沙漠便逐渐不见了。听着主人的介绍,我不由得啧啧称赞,感叹人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伟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主人却不以为然,问我是否第一次来榆林。我点头称是。主人说难怪呢,接着不无自豪地说:没听说榆林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吗?这里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如今的榆林可富裕了,可不是你想象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之地。

榆林的富裕,我当然早有耳闻,但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眼前的榆林道路宽阔,高楼林立, 穿梭来往的车辆和远处三三两两的烟囱,提醒我这里确实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城市,而资源就是财富。迄今为止,榆林市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主人无不自豪地说,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拥有10 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40吨盐、115公斤油。榆林的煤炭,不仅量大质优,还是采煤的天堂: 煤矿无透水,无瓦斯;矿顶硬,无坍塌……

不仅如此,榆林还是陕西杂粮主产区,榆林的小米、绿豆等都很有名。在人们都讲养生、重营养、追绿色食品的今天,榆林的杂粮大受欢迎、大放异彩。

榆林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主人说,到榆林观光旅游,保证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说着他举着手,如数家珍道:你瞧,榆林拥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榆林古城、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清涧笔架山景区等各大景点…… 主人的这一番介绍,一下子吊足了我的胃口—— 榆林,你这个陌生的黄土高原神秘之城,是否果真能像主人所讲,让我不虚此行?

3

按照主人的安排,在榆林三天的行程,我们先后去了无定河、黄河,参观了响水镇的响水堡、榆林老街、陕北民歌博物馆、波罗古堡、贾大峁、秦明长城遗址、陈家大院、高岗旧居、李自成故里、石峁遗址、马镇……对榆林的印象像在显影室里冲洗照片一样逐渐明晰,几种疑问逐渐解开,几个意外也让我改变了对黄土高原先前的一些印象。

黄土高原黄沙弥漫、黄土飞扬?错,至少在榆林不全是这样。

在榆林三天的行程,我们纵横数十公里,黄土高原在我们的脚下像一头历尽沧桑、看破尘世的巨象,泰然自若、安之若素地趴在地球表面的一隅闭目养神,它折皱纵横的身体表面并非我先前想象中的那样,到处是黄沙弥漫、黄土飞扬的景象与场面。多年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种草,榆林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人介绍说,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只有冬天来榆林才能看到黄土高原的本色,但也已经不是早年看到的那种纯黄土色。你瞧,我们现在看到的远远近近的这种浅墨色,都是冬眠的草木植被, 冬天一过便是满眼青翠的绿色,放眼望去就像黄土高原的表面穿上了厚厚的绿装。

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也不尽然。至少,榆林所在的黄土高原并非如此。仅横山一地,境内大小河流就达115条,著名的无定河就从横山蜿蜒穿过。横山人均水资源高于榆林全市平均水平,建设中的王圪堵水库成为全市工农业用水的源头和枢纽。横山甚至有历史悠久的著名的响水堡。响水堡位于如今的横山区响水镇所在地,始

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因东、北两面濒临无定河、堡边水声不断而得名。响水堡上有座古建筑叫盘龙寺,寺门外的一首《盘龙诗》让我们依稀见证着响水堡旧时的风貌:“桥水响流双浪开, 寺龙盘塔绕河来。迢迢路远岸垂柳,樵唱晚舟鱼钓台。”可见,横山乃至榆林,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江南水乡的风采,因而,横山一带也曾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誉。

提起黄土高原,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陕北的腰鼓、秧歌,也会不由自主会想起安塞、延安,因为安塞腰鼓遐迩闻名,延安的秧歌则是由于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以及延安的歌舞而深入人心,让人们误以为延安是秧歌的故乡。而到了榆林,我才知道安塞的腰鼓其实源于榆林横山而非安塞。那是因为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 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出去,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陕北的秧歌也并非起于延安,而最早是流行于榆林的绥德、米脂、吴堡等地。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 “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它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而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仪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做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 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而同样红火的横山区,2011年已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秧歌之乡”。

榆林的横山,不仅历史悠久,历来还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这里的古堡、古寨、古寺、古银州、长城、直道、狄青塬、响铃塔等战争遗迹,依稀让人穿越时空隧道,见证着历代战争的烽烟。乱世出英雄,战争也让横山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弹丸之地,历史上涌现出多位英雄传奇:铜马帝孙登、建立大夏的赫连氏、拥兵自立的梁师都、经营西夏政权的党项李等。这些桀骜不驯的枭雄们当年在漠北高原上不断搅起战火烽烟,在刀光剑影中书写自己的铁血人生。李自成更是从这里出发,建立了大顺政权。而革命战争年代,随着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赤原县在这里的诞生,开国元勋之一的高岗、冀中红星鲁贲、汉蒙雄狮曹动之等仁人志士,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一首曾经唱红全国的《横山来了游击队》,诉说着这些革命者曾经留下的足迹……

4

的确是百闻不如一见。

榆林的富饶,不仅仅在于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矿产,还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随处可见的遗迹。榆林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主人介绍说的“到榆林观光旅游,保证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确实是名副其实。

响水堡,是榆林众多古堡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明成化二年(1466)响水堡移建至黑河山并更名平邑堡。成化七年(1471)因平邑堡泉水干涸,不利屯守, 于是又迁回原址,仍称响水堡,与归德堡相距40 公里。

响水堡东、北两面面临无定河,城墙依山势蜿蜒而行,周长约1700米。因为依山而建,响水堡整体形状并不规则,站在高处俯瞰,响水堡形若特大洪水过后被遗失在黄土高原折皱处的一只巨型河蚌。响水堡设有四座城门,即东门、南门、小西门和西门,并建有瓮城,城内设有楼铺8座。万历六年(1578),驻军还对响水堡进行修建,以青砖、石块包砌城墙、垛口。

走进这个曾经有“塞上小江南”美誉的古堡,三多堂曹家大院、合盛公曹家大院、永盛当大院、丰盛公曹家老院、曹雨山故居……这些著名的清代民居建筑比肩接踵,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大院,大都倚塬而建,坐东向西,典型的陕北窑院风格,院中有正窑数间,两侧各有厢窑数孔。数百平方米见宽的大院,均由青砖铺就, 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因年代久远,岁月的磨砺和风沙的侵蚀已经让大院墙体破损不堪,甚至院门都已摇摇欲坠,但此刻透过枝叶照射的光影穿越历史的时空,不难想象大院主人曾经的荣华以及响水堡昔日的辉煌。

漫步于响水堡的巷道,我一步步追寻着历史的遗址,回味着响水堡乃至横山、榆林这片黄土高原神奇土地上曾经的历史风云、战争烽烟,想象着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曾经的生活景象,不由得惊叹先人们适应自然、创造生活与人生的巨大伟力,同时也不由得感叹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沧桑。幸好烽烟与风云过后,岁月尘埃覆盖下的一切虽然都渐渐远去,但留给后人的并非仅仅是废墟与遗址,而是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响水堡的村头广场,古老的城墙上悬挂着诸如此类的巨型背板标语:“古迹属于你,属于我,是我们的共同财富。破坏古迹,就是破坏我们的未来。”“保护文物就是保护祖先智慧的结晶。留下历史就是留下民族传统的文化。”可见, 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有多么重视。

其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推广,不仅政府,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已经成为自觉行动。那天在高岗旧居门前山坳里的一片开阔地,我们采风团一行正兴致勃勃观看腰鼓和秧歌,当地百姓也成群结队前呼后拥驻足观看,人群中就有乡亲自发站出来维持秩序:“哎呀你们都挤个啥?又不是没看过,让客人先看!”同行的文化学者张东生发现这一细节,禁不住啧啧称赞,感慨现如今榆林最普通、最底层的百姓素质也都提高了,都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热爱。往深里说,是他们知道老祖宗留下的都是珍贵的财富,需要开掘、保护和广泛推广,“让客人先看”便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

三天的榆林之行,榆林的美食也着实难忘: 炖羊肉,炖酸菜,醋泼羊头,煮羊蹄,羊肉烩面, 拼三鲜,油炸五花肉,菠菜焖肉丝,炸豆奶,土豆肉丝,花卷,饺子,包子,蒸红薯、南瓜,小米粥……这些我先后品尝过的美食五花八门,都美味可口、各具特色。当然,这众多的美味佳肴中,最难忘的确实还是横山羊肉,就像同行的评论家李建军赞叹的那样,横山羊肉的确是“鲜美极了、好吃极了”。究其原因,横山的白绒山羊, 长期食用地椒、苜蓿、沙葱、香艾等多种富含微量元素的菊科、豆科、禾本科植物,其肉质细嫩、肥瘦相间、低脂无膻、香味浓郁。

其实,那天在黄河边,我还意外地发现横山羊肉好吃的另一个原因:横山几乎随处可见果实累累的枣树,却没人摘,因为当地的枣很贱, 摘了还抵不过人工和物流费用,只好任凭枣熟蒂落,掉到地上让羊们随意抢食。好几处我都发现羊们正在枣树下欢快地吃枣,吃了枣的羊,羊肉自然是更好吃吧?横山的羊们每天还满山爬、遍地跑,肉瓷实,还没膻味。不过横山的羊肉没膻味,更主要原因是因为横山养的羊大都是山羊而非绵羊。一般来说,草原上养的都是绵羊,肥, 每只七八十斤,有膻味。横山的山羊每只至多却只有三四十斤。如此这般,这众多的原因,使得横山的羊肉与众不同,鲜美可口,香味诱人。

横山之行时间虽只有短短数天,却已经让我流连忘返、记忆绵长。假若还有机会,我会再来榆林,尤其想再来榆林品尝那鲜美可口的横山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