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编年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9年07月12日17:09

书 名:《科幻编年史》 作 者:[英] 盖伊•哈雷 主编 译 者:王佳音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书 号:ISBN978-7-5146-1728-3 定 价: 278.00元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分 类:科幻 电影 文学 作品集

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已出版40余部长篇小说和100多部短篇小说,其作品曾获得菲利普•迪克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许多重要的文学奖项,曾获得阿瑟•克拉克奖、雨果奖、星云奖等许多奖项提名。他是英国科幻协会会长,也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协会副会长。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大概就是:“既然我们如今生活在未来,你为什么还要一直写科幻小说?”诚然,众多科幻作品里曾经的虚幻梦想,或已得以实现,或已被人类绕开。我们感觉自己俨然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科幻,我们就会错过这种类型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色。

如果你想知道这种特色是什么,这本特别的书会带你找到答案。

科幻作品极少去预知明确的未来,而是通常描绘有关当下的紧张、焦虑和幻梦。科幻其实是对变化的回应。这就回到了这种类型作品的起源。科幻文学可以被看作比较古老的传统文学的一个分支,例如奇异的航海传说。但是权威人士将这种——正如本书所展现的——现代类型作品的根源追溯到19世纪的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的作品,以及19世纪20年代以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为先驱所创办的美国杂志。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处于科学、技术或哲学思想的巨大变动期。在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时期,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贯穿着整个维多利亚时代,所以他撰写的经典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1895)并不是对未来的公元802701年的真正预言,而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维多利亚晚期的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的痛苦思考。

然而即便是在威尔斯写作之时,新的媒体、新的诉说故事的方式也在发展进化中。就连威尔斯自己也对电影的可能性产生了极大兴趣:《时间机器》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时间顺序效应。自20世纪初借助电影、电视、游戏、漫画、图像小说及其他形式,科幻有了它的直观表现。

随着关注点的变化,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科幻“未来”。如果《弗兰肯斯坦》是关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梦魇,那么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科幻小说则表现了末世灾难,如约翰•温德汉姆(John Wyndham)的《三尖树之日》(The Day of the Triffids,1951)。但也有一些小说表达了人类居住在宇宙其他星球上的美好梦想,如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赛博朋克”(cyberpunk)科幻类型,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1984),梦想一种超人类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内容变得过时了。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的第一步使得月球探索类的科幻作品不再流行,但从未有人认为威尔斯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不再属于科幻作品。使作品流传下来的是幻想,而非科学。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幻作品的宝库愈发丰富、深奥、错综复杂。

本书的版面与视觉设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比如,在“弗兰肯斯坦”主题的页面,不仅有由雪莱的书引出的时间线带你阅读该项文本,还有自1910年的第一个电影版到往后重新诠释这个故事的所有作品的时间线,一直到2011年由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怪物的舞台剧,并附有丰富的图解。本书精彩地呈现了50种包括“弗兰肯斯坦”在内的主要作品或创作者。

同时一些深受大众喜爱的系列作品,如《神秘博士》(Doctor Who)和《星际迷航》(Star Trek),几十年来观众对它们的热情始终不减。这些系列经由许多专业大师之手已繁衍出详尽的虚构故事体系:精彩绝伦的超小说作品,内容之丰富,涉足之广泛,已非一个人能吸收理解。关于25种这样的系列作品的独特条目设计,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多年来这些作品的发展,还可以与作品一起探索它们所虚构的宇宙。

仅从本书的平面设计中,你便可以了解这一题材惊世之作的内容、背景及作品之间的比较,但本书的核心部分当然是许多参与其中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解说与评论。在这里,你会读到对从盖瑞•安德森(Gerry Anderson)到J.G.巴拉德(J.G. Ballard)等许多科幻电影导演的精辟研究。

毫无疑问,科幻这一题材仍在不断发展进化着,时至今日已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正如主编哈利在本书相关主题条目中指出的,《阿凡达》(Avatar,2009)创下有史以来电影票房最高纪录,而“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系列电影对老故事进行改编以适合新一代观众。科幻探求变化的后果,但它也在应对变化、研究变化并内化变化——也许它并非一种预言,而是一种大众疗法。但历史尚未结束,在未来险境丛生却又激动人心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那些能应对变化的思想。

我们需要科幻作品,我们需要了解科幻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带我们进入科幻作品的资源库。

书摘2

引言

尽管有争议,但科幻这种题材最能带给人兴奋及愉悦感,没有其他故事叙述方式能像科幻一样流行至今,并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许你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科幻迷,但回忆一下你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电视节目,或玩过的计算机游戏,无论你是谁,你最钟爱的某些娱乐活动一定会在这本书里被提及。

开始阅读本书前,我们自问一下:何为科幻?答案貌似简单,事实上却很难明确表述出来。以下是我们所下的定义:

科幻是一种虚构类型。它的叙述动力在于那些不可能的、不真实的,或是发生在未来、过去或是二度创造的世界中的事件、科技或社会。因现实性、可能性、概率性及作者创作意图的不同,这种类型作品展现出不同的特征。科幻与其他奇幻恐怖类的“荒诞派”作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科幻作品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由理性带来的科学是可推测的——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从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看又是可以解释的。这并非要借助超自然力量(尽管在一些情境中超自然元素与科幻是并存的)。科幻可能是披着伪科学虚假外衣的纯粹幻象,但只要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魔法创造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就无可厚非。这样看来,《绝世天劫》(Armageddon,关于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和《哥斯拉》(Godzilla,讲述一只因核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的巨兽)都是科幻,尽管前者是可能发生的而后者则绝无可能。两部电影都可被称为科幻作品是因为两者的叙事语言都是科学语言。

关于科幻,一直存在着某种偏见。主流评论家会说诸如《1984》、《末日危途》(The Road)或《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并非科幻。这种说法的评判标准似乎是这些作品为“好的艺术”,而“好的艺术”不可能是科幻。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曾把科幻这种文体描述为“太空中会讲话的乌鱼”,尽管她的作品几乎都是科幻。我无法理解她究竟为何如此羞于与科幻为伍。

科幻作品涉猎之广使其受到了最多的指责。它可能陶醉于荒唐的现实逃避主义——例如《恐龙战队》(Power Rangers),尽管它根本称不上“好的艺术”,但孩子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关于科幻与未来的关系,还有一个巨大的争议。科幻并非要预言未来,而且科幻世界日新月异,尽管看起来似乎正好相反。科幻作家们预知未来独特科技的例子屈指可数,比如20世纪早期的科幻作家们几乎完全忽略了计算机将带来的冲击。科幻并非预言,“假设……将会怎样”只是其惯用手法。

然而,科幻又的确对未来有影响力。

科幻是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的未来是有关核导弹和管道吸烟工程;20世纪60年代的未来充满了对登月和自由恋爱的渴望;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则幻想着整个世界被邪恶的公司所操控或被核灾难洗劫毁灭。尽管科幻的内容相对偏狭,却很有价值,它在现世面前竖起一面镜子,因此是一个时代真实的写照。但科幻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循某个时代的规则,反其道而行可能更有成效。因此最出色的科幻作品具有无穷的力量。当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1984》时,社会还没有完全感受到极权主义所带来的恐怖。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笔下的莫洛克人(Morlocks)和埃洛伊人(Eloi)正是对19世纪90年代社会不公的控诉。美国银幕上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情之吻第一次出现在《星际迷航》中。通过对现实或夸大或简化的描写,科幻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以此为大灾难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

科幻对世界的这种大胆绚丽的描述给真正的科学家以灵感。我们常常听到科学家或技术专家说:“我在一期科幻节目中看到过这个,我就想该怎样把它做出来。”《星际迷航》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多亏了它,我们拥有了手机;甚至多亏了它,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心灵运输及超光速旅行。同样,假设我们征服了另一个星球,许多科幻作品已经探讨过我们在那个星球上如何生存的问题,甚至如果我们遇见一个外星人,科幻作品也在许多场景中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应对(正如某些阴谋论者别有用心地宣扬的那样)。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这个宇宙中孤立无援,我们愿意作好准备。在世俗社会中,科幻为那些神秘现象留有一席之地,它是西方现代社会思想和精神的花园。

有时科幻也像一枚烟雾弹,给作家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然而这种艺术类型并非完美无瑕,其狭隘性常常为人诟病。它排除异已、思想狭隘,是西方男权社会的思想产物。它并不精美,单纯幼稚,并且让人分神。即便如此,它仍精美绝伦、令人愉悦。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科幻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内含许多子类型,我们不可能尽述。因此我们竭力提供一种概观,一些能说明科幻历史、宽度及影响力的事物。省略的部分必然存在一些主观性,但很遗憾地无法避免。

科幻可能不会给出预言,但我们愿意如此预言它——当未来的学者们回顾这些科幻作品时,会将它们当作20世纪、21世纪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加入我们吧,我们一起在这一题材的前世今生中做一次神奇漫游,它所描画的未来将会让我们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