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雅为正

来源:河北日报 | 蒋子龙  2019年07月12日08:05

大雅之地,必有古迹。古代人类文化的结晶,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能留存下来,当然是“大雅之物”,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必旁征博引,只说几座古村镇,便可见证,四川洪雅县的“雅”。

在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腹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散落着一片木屋,依山而建,下必临溪,屋脊两端悬挂木鱼。这就是著名的复兴村。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强行将楚严王族人迁徙至瓦屋山区,置严道县管辖。楚人失去了家乡,为了有朝一日能复出,便将这个新的落脚地起名为“复兴”。至今,村里还存有严道古城遗址。其实,早在3600年前,这个地方还不叫“复兴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炼铜,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早期的铜山,有两个是在复兴村。1984年,在洪雅安宁坝及中保镇考古发现了古人类石斧、石锛等,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洪雅一带的青衣江流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青衣江文化。

复兴村人,世世代代头包青布帕,身穿青色衣,其种地的农具、山歌的歌词和音调以及锣鼓节奏,迥然有别于四川的风俗文化,在蜀地独树一帜。这便是“羌风楚韵”,为“楚文化”与当地“青羌文化”融合后交相辉映的结果。家家屋檐下所悬挂的木鱼,则是出于对天地水的信仰,继而衍生出对鱼的崇拜。据《三国志》载:“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则病之。”这种风俗延续至今,山上建有一些笋棚,里面备有米、盐、柴、灶,供过往的猎人、采药者或路人取用。过往者也总是根据自己需要取来救急,并适时地予以补充,真可谓“蜀人淳厚,易可教化和多名山矣”。

人与人尚且如此,人与自然就不用说了。像复兴村这样一座完好保留着古文明的村落,如今,几乎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光是天然的珙桐林就有万亩以上。

珙桐属于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植物,千万年前,此树茂盛地遍布地球。第四纪冰川时期,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唯我国西南一些峡谷地带的珙桐得以幸存。1869年,法国神甫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同时也发现了珙桐,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绿色熊猫”。复兴村及周围的瓦屋山区,有野生珙桐林十万亩,成为“天然珙桐的基因库”。

我对复兴村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昼夜的极端分明。现代人或许只有到了复兴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夜晚,才明白黑夜到底能“黑”成什么样子。复兴村的夜,黑得瓷实,黑得纯粹,黑得严严密密没有一丝缝隙,黑得安安静静、深不可测。在复兴村一夜好睡,躺在大氧吧里,直似坠入一种永恒的暗,其幽深似可通向远古,沉沉稳稳,无梦无鼾。

类似复兴村这样的古地,在洪雅还有多处。如汉王乡,一听到这个名字,仿佛倏然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想起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争锋的那段惨痛历史。如止戈镇,此名来自“汉昭烈(刘备)与武侯(诸葛亮)会军于此,雍闿宾服,干羽遂停”。再如高庙镇和柳江镇,两镇都各有两条像模像样的河流滋润,或珠环玉绕地拥抱着古镇,或流光溢彩地交汇于镇中。世间各色人等,无论懂不懂堪舆之学,一到了这两个镇上,第一声惊呼总是惊人的一致:“哎呀,好风水!”镇外青山环抱,拥岚叠翠,有纵横百里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幽篁竹海。古镇沿江而建,两岸古木参天,繁阴浓重,掩映着一座座古朴的院落,或一座座百年的吊脚楼。碧水绕廊下,树影摇灯影。

高庙镇有“小重庆”之称,可见,其繁华和地位之重。柳江镇则人文荟萃,簪缨不绝,冠盖如云。道光三十年的进士曾璧光,就是此地的放羊娃出身,常在学校窗外偷听先生讲课,过耳不忘,终成大器,官至贵州巡抚,予二品顶戴。其一生清正廉洁,政绩斐然,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家,无论在朝还是外放,一律住在官衙里,“情高自比三霄鹤,衣敝何嫌百结鹑”。他80岁时,死于任上。鉴于其子孙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为抚恤功臣,清廷直接拨款在洪雅城内修建了“宫保府”,并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文诚”。所以,有人以“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来比喻柳江的文化底蕴。曾璧光的老师张带江,堪称晚清书法大家,有“背篼装笔,马儿驮稿”的家风。他为京师贡院题写的“天开文运”大匾,受到皇帝的褒奖,钦赐他一块“恩进士”的匾额。再往前推,柳江还出过“一门双进士”的佳话。

可见,“雅”,要有人来传承,要靠人身体力行。《辞海》云:“雅,正的,规范的。”雅,不单指有文化、学历高,甚或是官阶大、身份重,“雅”的核心是一个“正”字,其代表人物还有罗坝镇的田锡。

978年,宋太宗亲策天下进士,钦点田锡为十八学士第二名——宋朝科甲前三名均为状元。此外,并赐其启蒙读书的洪雅罗坝呵吒山为“科甲名山”。田锡生性耿直,敢做敢言,满朝颂服。历经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为官26年,一身正气,不趋权贵,直言时政得失,尽替民为己任。曾三次遭罢官谪降,仍勤谏不讳,甚至临终都要留下遗表,劝谏真宗“以慈检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乱”,还再一次申明自己的主张:“安民兴农,修正举业,强兵马,丰军储。”

宋真宗阅后为之动容,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苏东坡为田锡的奏议写序,称他为“古之遗直”。《宋史》为他立传,司马光为他题写神道碑,范仲淹为他撰写墓志铭:“呜呼,田公!天下正人也。”

洪雅之雅也在于多“正人”。诸多的“正人”,成就并保持了洪雅之“雅”,洪雅之“雅”又养护了这各种各样的“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