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顾新中国文学成就 展望新时代文学前景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2019年07月08日08:18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总结70年来文学创作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新时代文学的前景和可能,7月2日至3日,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在北戴河举办“新中国、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出席并作会议总结。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学者、评论家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李敬泽在讲话中说,新中国文学走过了70年的不平凡旅程,在几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卓越的创作成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要回到历史的纵深处,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去认识和总结这70年文学的成就、经验,以及它所潜藏的巨大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回望历史、回顾文学,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从而对当下中国现实有更具历史感的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也迎来了新的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每一个文学工作者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获得对中国现实的总体把握,深刻认识时代和社会向我们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以更多优秀文学作品来回应新时代向我们所敞开的巨大创作空间。

对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品进行重估

回顾70年来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工业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热潮,还是八九十年代的各种思潮迸发,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诸多文学新变,每一阶段都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在研讨会上,与会者谈到,我们要对新中国70年文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系统的总结。韩春燕说,对于70年来的重要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学者和批评家们都曾经作出过评价和论述,站在当下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过去的一些评价并不是那么准确。因此,当下的学者要通过整理资料、采访作家等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对那些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品进行重估,理清那些混沌的文学命题。何平认为,虽然当代文学领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但却没有能够对很多文学史问题进行精细的研究。在研究中,要避免“割裂现象”,比如研究“十七年文学”,不能只关注这17年的文学,而是要把它与近70年甚至近100年的文学发展史结合起来,注意“小时段”与“大时代”、“小传统”与“大传统”、“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王尧说,我们在研究中要去掉惯性思维、刻板印象的影响,回到历史现场,看到文学内部的连续性、复杂性、多样性。李利芳和崔昕平在发言中回顾了70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姚海军聚焦科幻文学在这70年里的几次创作热潮。他们提出,儿童文学、科幻文学作家要进一步提升原创能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也期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和批评家关注儿童文学、科幻文学。

与人民生活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回溯新中国70年文学的起点,人民性和时代性是其显著的特征。丛治辰、王秀涛等认为,文学书写人民、人民参与书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很多基层写作者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可能在艺术上并不是那么完美,但文学深刻地嵌入了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以精神的滋养。也正因为如此,文学成为更庞大的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介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之中。文学的人民性在当下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如何与人民生活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成为作家评论家们必须深入思索的命题。项静说,我们需要对70年来的各种文学经验进行回溯和整合,对历史传统进行再次激活和利用,创造属于我们今天的、能够处理复杂现实经验的文学形式。我们尤其呼吁那些具有行动性的文学。文学不应该仅仅指写作本身,它应该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这样才能克服其保守性,以敏锐的触角介入更广阔的时代生活之中。刘大先认为,很多处于边缘、交叉地带的写作者,他们本身不是纯粹的作家,而是来自各个生活领域前沿的工作者。他们的作品接地气、有创新,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季亚娅说,在阅读刊物来稿时经常发现,一些作家的作品只局限在书斋中,缺乏原创性。好的写作者应该深入到田野之中,深刻把握人民的生活,把握时代的命题,得出自己的独特发现,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作家在创作中要有总体意识

如何以文学真实地反映时代的总体性,也是与会者讨论的热点。朱羽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具有很多共同的价值取向,而且都强调文学介入现实生活的功能。到了当下的新媒介时代,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学创作,其总体性都在减弱。文学如何回应这种挑战,变成了一个难题。傅逸尘谈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不能只是书写个人的生活与情绪,应该注入一些具有超越性的东西。比如书写苦难,不能只聚焦于个人悲惨生活的呈现,也要书写超越困境的信心和勇气,因为这些真善美的品质具有最普遍的感召力。董阳认为,我们要相信社会化大生产能生产出主流文化产品。越要覆盖最广泛的人群,作品就越要传播主流价值。马建辉提出,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共同体文学”,一方面生动书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作用。丁晓平认为,作家在创作中要有一种总体意识。要能够重新发现“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抛弃小我情调、历史虚无,以宏大叙事构建文学作品中的“命运共同体”。李国平、黄平、杨辉、张涛等分别以一些重要作家作品为例,谈及当下文学创作的趋势。他们认为,一些作家的创作,虽然是从个人出发,但他们并没有割裂个人与时代、社会的紧密联系。在他们眼中,他人与自我休戚相关,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而文学的时代性、总体性就在这样的书写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

时代发展提供的新经验,为文学写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谈到城市书写,李振提出,很多作品都在书写年轻人在城市里的困境,陷入了一种模式之中。我们要重新梳理城乡之间的复杂关系,写出展现时代复杂经验的作品。李音认为,现在的城市越来越同质化,因此,在书写城市故事时,不仅要做到“随物赋形”,还要做到“随心造物”,准确捕捉和创造一些具有时代隐喻的形象来表现时代。谈到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罗小茗说,当下的一些科幻小说既及时反映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也在各种科技设定中对人性进行复杂的考量。徐晨亮在对当下青年作家的创作情况进行描述后提出,年轻一代作家的创作是多样的,他们在执著地探索着文学创作的各种可能,而中国文学会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