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安十二时辰》的七种精准还原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桑子文  2019年07月07日07:24

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当你读完作家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作品时,你会发现,在他缜密的文思背后,更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如今,马伯庸以唐代玄宗年间为背景写作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被改编为网络剧,被戏称为“西安反恐24小时”。

这本书的创作据称源自于一个问答,“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灵感也正源于此。“诚如伊斯坦布尔,长安满足了我们对权力、阴谋、美貌、智慧、正义的多重幻想。”马伯庸说。

这部IP的影视转化之所以成功,除了众所周知的精彩情节、精致的服装化妆道具和执行力强的剧组以外,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准还原历史细节。

还原唐朝一日。这部剧以调查上元节谜案为主线展开,导演曹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剧不但还原了大唐,还还原了大唐一天的生活,我要让它尽量真实。”美术指导杨志家也指出,如何真实地再现时代背景,是影视团队创作时的首等要务。

还原城市布局。剧组对长安城方形结构的街坊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有网友专门找到了当时的长安城地图进行比对,这种“私藏长安舆图”的行为引起了网友们对于长安城真实布局的好奇心,各种版本的地图都被大量评论,与剧中还原的街坊进行了对照。

还原唐代妆容。化妆指导说:“女性脸上的粉底要打一个小时,层层叠加。”这才有了上元节游行“许鹤子花车比艺”时,一个不经意的龙套女子的侧脸都让人一暼唐朝的盛世美颜。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其头簪插法甚至引发了网络大讨论,最终专家站出来证明剧组的设计是正确的。

还原礼仪仪式。礼仪指导李斌说:“我等这部剧等了6年。”他为这部剧的礼仪下足了功夫。剧中的礼仪精心打造,上自主角、下到路人甲乙都要全力学习这些细节的年代表达。剧中的叉手礼是查阅典籍后所还原的唐代礼仪,这种礼仪的还原赋予了人物剧情专属的情绪和感觉。

还原历史风貌。昆仑奴由一位黑人演员扮演,也是依据唐史中对于昆仑奴的真实记载。唐朝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都市,各个国家的商人、游客、学者在长安流连忘返。不仅有昆仑奴,还有新罗婢,新罗的婢女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体格健壮,忠诚温厚,是达官贵人选择侍者时的首选。剧中还原拜火教的习俗,红衣教众们围聚火坛旁进行祭拜,这也是后续明教的起源。

还原情报传递。为了合理表现谍报机关靖安司的“眼睛”——望楼传信,军事信息系统自然是多重加密,剧组也没有随随便便地推推不同颜色的纸窗,而是精密设置了密码系统。在北斗北工作室微博公布的算筹法和小望楼装置示意图中,明确地展示了每一条情报传递的“源代码”。

还原唐代音乐。剧中许多情节配乐改编了诗人李白的诗词,如《清平乐》《忆秦娥·箫声咽》《短歌行》《长相思》《侠客行》等,这些音乐尽管不一定是最真实的唱法,但是不同的音乐配着不同的剧情,让你时而辗转反侧,时而心悬一线,时而慷慨激昂。

有人评论说,这部剧精准再现了唐朝城市建筑、坊楼布局、三教九流、着装打扮、茶余饮食,清晰展现出了当时长安的风貌,这是它胜过一般影视剧的地方。

这种精准还原正是文创应有的态度,“太假”很多时候成为我们对文学IP影视转化作品的评判。说到底,“真实”是一种稀缺品,文创不是虚无缥缈的创造,而是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地制造。匠人精神不仅仅在制造业,也存在于文创产品的生产中。

有人说,中国的影视剧喜欢朝过去看,美国的影视剧喜欢朝未来看。乍看的确有道理,但是《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不再是回头看宫斗,而是真正回顾我们的中华历史,这是一种进步。

作为消费者,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时过于贫瘠,以至于我们希望买断一些时间,来享受良心影视剧带给感官震撼的质地,让这种质地更好地滋润我们的精神。如果说真正地还原,《长安十二时辰》还原了唐代普通的“我们”——一群无名的却努力奋斗的个体。它突破了“传奇只属于大人物”的叙事传统,通过普通人的经历折射出个体的光辉和历史的诡谲,不同于自上而下的线索,普通人的正义感犹如螳臂当车,成为了吹皱唐王朝这池水的风波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