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武双全”铸就的奇迹

来源:文艺报 | 孙 烨 姚 睿  2019年07月03日08:47

2019年,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在中国内地各大院线陆续上映。影片以1972年男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决赛作为故事原型,僭越了美苏冷战和慕尼黑惨案等历史记忆,将苏联男篮最后3秒逆袭美国队的传奇故事进行了热血偾张的生动演绎。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在改编手法、现代化的视听语言风格和体育电影的开拓等方面取得瞩目成绩,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真实事件改编诠释体育精神

长期以来,美国篮球队一直以全胜战绩稳居世界篮坛第一把交椅,直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的最后3秒逆袭壮举将美国队拉下神坛。这个载入奥运史册的事件为改编带来了难度,如何对一个所有观众熟知于心的事实进行改编,从而俘获观众的芳心并对既定事实进行重新诠释?

影片从旁枝侧节入手,丰满人物形象。全片先是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铺陈主要人物的性格、缺陷、动机与转变,将一个状况频出、暗流涌动、发挥极其不稳定的初期苏联篮球队和盘托出:带着医治儿子病情的私心加入球队的教练加兰任、膝盖受伤却极度自负的主力球员谢尔盖、一心想要离队的立陶宛裔球员保罗斯卡斯、先天罹患心脏病的球员萨沙、眼睛近视的中锋扎尔……

这些有缺陷的人物为故事带来不稳定感并形成悬念,使得观众在历史事实之余能够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各自的困境。影片通过后三分之一的篇幅表现出这些人物的“灵魂黑夜”、低落时刻,以及他们的热血拼搏与成长蜕变。可以说,若没有前三分之二的人物前史塑造,就无法在情节高潮时形成情感高潮,实现“燃点”与“泪点”相叠加的情绪体验,也正是这些人物的前史为球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提供了坚实理由。

颇具玩味的是,尽管萨沙的女朋友、加兰任教练为医治儿子出国的情节因与事实不符而遭到现实中原型人物的拒绝(相似情况也出现在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的美国电影《绿皮书》之中),但就艺术呈现而言,这些虚构情节却在影片文本内部形成了较为整一的叙事系统和观念呈现,剧作运用“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等经典剧作手法酣畅淋漓地诠释出“信任”“友谊”“成长”“凝聚力”等篮球运动和体育精神的主旨观念。

艺术手法也要“文武双全”

正所谓“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对于竞技体育而言,没有一场胜利是水到渠成、一蹴而就的。很难猜测经典动漫“灌篮高手”和其他篮球电影是否参照了1972年美苏的篮球巅峰对决,但可以肯定的是,《绝杀慕尼黑》忠实地复制了当年的比赛,甚至比赛最后绝杀场面的摄影机角度都与当年的录像如出一辙。

对篮球比赛而言,还原竞技本身的魅力是形成视听冲击力并吸引观众的关键。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团体对抗性运动的篮球还不具备今日的观赏性和“炫技”成分。因此,影片除了展现人物前史的“文戏”之外,在“武戏”(篮球运动)方面上也充分发掘了影视艺术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依靠升格镜头形成“时间的特写”,放大并凝固了 “滞空”、“灌篮”、“挡拆”、“疾停”等专业篮球战术,在凝滞放大的时间中表达高手对决分毫之间的差距。观众需要的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现实生活的奇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慢动作/升格镜头以现代化视听修辞展现了1972年决赛的“奇迹”。此外,许多运动长镜头从观众席摇到现场再升到记分牌,这些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对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比赛现场气氛进行了还原烘托,紧张感与不可预测性充盈其中。

除了热血竞技的场面外,《绝杀慕尼黑》在“文戏”方面也下足功夫。片中,由俄罗斯国宝级演员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扮演的教练加兰任,生动诠释了铁血硬汉内心的信任与柔情:教练加兰任自掏腰包,将为儿子治病攒下的钱用于医治心脏病突发的队员萨沙;为了不让队员分心,他带领全队赶赴格鲁吉亚参加球员妹妹的婚礼,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促成了影片结尾的感人一幕:在苏联队取胜后,所有运动员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奖金都留给教练为儿子治病。这一幕展现出运动员将国家与集体荣誉转化为个人情感记忆的过程,从而有效唤醒观众的情感认同。

北京冬奥会呼唤体育佳片出现

纵观世界电影,《摔跤吧爸爸》《洛奇》《盲点》《飞鹰艾迪》《百万美元宝贝》等都在不同运动领域书写着体育竞技类型电影的新篇章。作为彰显国家精神、促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有效载体,体育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体育电影历史悠久,从1934年孙瑜导演的《体育皇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冰上姐妹》《女篮五号》《沙鸥》等影史杰作不仅塑造出一位位中国体育健将的经典银幕形象,更书写了不同时代的中国精神。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与全民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我国连年跻身奥运强国之列。尽管《激战》《破风》等少数体育电影偶有出现,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角度而言,都远远与我国竞技体育本身的水平不匹配,银幕上能够代表中国新时代精神的运动员形象乏善可陈。

新世纪中国奥运健儿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不断书写新奇迹的同时,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理应继续展现运动健儿的传奇,拓展体育电影的本土化实践,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的正面形象。《李娜传》《中国女排》《攀登者》等国产体育电影新作纷纷上马备受期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如期而至,许多项目如跳台滑雪、短道速滑、冰球、冰壶等运动在大银幕上尚未有所展现,电影人需要抓住冬奥会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体育电影具体题材的疆域,弥补创作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