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初心从未改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王子君  2019年07月01日15:57

1922年8月底,位于湖南衡阳江东岸晏家坪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三师”)门前,来了一位面容清癯,身体瘦弱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黄克诚。

黄克诚于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圩(今三塘乡)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辈集资培养聪明用功的他上了私塾,之后又读到了永兴县立高等小学。但是,对于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样的问题,黄克诚没有从读过的书中找到答案。

1922年夏,20岁的黄克诚考取了三师。入学之初,黄克诚情绪很高,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然而,贫寒的出身使他受尽了冷眼,面对公民学、英语、数学等几十门完全陌生的课程,黄克诚第一学期的成绩并不理想。展望将来,黄克诚不知向何处去。读了师范又如何?对国家、社会、家庭能起什么作用?黄克诚感到十分苦闷与彷徨。

一转眼就到了1923年春天,由于校方克扣学生伙食费的事败露,三师爆发了一次轰动湖南全省的学潮。黄克诚也投入了这次学潮。学潮震动了全湖南,导致校长刘志远被免职。

1923年6月,毛泽东赴广州参加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路经衡阳,会见了领导学潮的夏明震等人,并在三师的一间教室里召开了100多名党员和积极分子会议,对学潮斗争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说,反动校长刘志远是赵恒惕政府的忠实走狗,学生们起来反抗,实际上是一次反对反动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它是整个工农及各界群众运动的一部分。同时,毛泽东指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存在,就会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最终是革命的进步的势力取得胜利,走向历史的前台。

黄克诚在这场斗争中深受教育。后来他回忆说:“三师学潮是我接触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斗争,它给我的教育很深,感触甚多。虽然当时我还不能理解这场斗争的意义,但那些为首的学生们不畏强暴、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使我由衷地钦佩。”

没过多久,黄克诚知道了这次学潮的背后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影响,为首的参加学潮的积极分子多是中共党员和团员、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学生。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好奇,千方百计打听有关事宜。他了解到,三师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毛泽东曾多次来到三师演讲,并在三师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

黄克诚震撼之余,对社会改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想方设法找来毛泽东演讲中提到过的那些书籍学习。一时间,国内的各种政治思潮一齐进入他的视野,他从中发现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问题。例如国家、民族正受到外国列强的宰割;军阀战争连年不断;土匪蜂起;灾民遍地等等。他感到,不光是他一个人苦于没有出路,整个中华民族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重重思考之下,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为个人寻找出路变为立志要为国家、民族、社会寻找出路。

黄克诚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政治活动,希求寻找到拯救国家、民族、社会的正确道路。从1924年下半年起,他发起成立进步学生团体,组织演讲会,组织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组,担任组里的图书管理员,组织读书讨论,学习新思潮,成了革命活动的活跃分子。尤其是通过认真阅读《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他在思想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在当时国际上的各种思潮中,黄克诚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受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他认识到,要根本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就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即实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而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选定的道路。

黄克诚下定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于是便想方设法去寻找入党的途径。当时三师虽已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但仍处于秘密阶段,黄克诚找到党组织并非易事。他苦思冥想,想到了永兴旅衡学友互助社的成员黄庭芳。黄庭芳是大同中学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接触面广,认识的人也多。黄克诚问黄庭芳:“你能不能帮我想办法找到共产党的组织,争取早日入党?我还想请你把我的情况介绍给第三师范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刘寅生、蒋元斋,如果刘蒋二人是共产党员,就请他们做我的入党介绍人。”

1925年金秋时节,黄庭芳找到了共产党的关系,并把自己和黄克诚的情况向党组织作了介绍,还代黄克诚提出了入党申请。10月的一天,黄庭芳和黄克诚与中共衡阳区委的龚际飞见了面。龚际飞郑重地说:党组织接受了你们入党的申请,我们请第三师范党组织对黄克诚同志进行了考察,认为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由刘寅生和蒋元斋作为介绍人介绍你入党,今后你与党组织的关系,由黄庭芳与你直接联系。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黄克诚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奠定了他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基础。从此,他不再是盲目地参加各种活动,而是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为着一个伟大理想去斗争;从此,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再也没有动摇过。实现共产主义,成了他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

黄克诚后来在自述中这样写道:“经过三年的摸索、探求,我先是在国内的各种救国方案之中,选择了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的道路,进而又在国际的各种思潮之中,选定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郑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动摇的。”

黄克诚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他的誓言,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他对党的一片初心就从未改变过。他历经曲折坎坷,几十年间多次受到错误的批斗,却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真理敢做敢言;他从不患得患失,胸怀坦荡,顾全大局,为了党的整体利益,总是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且无怨无悔。

一座英雄丰碑

王子君

2014年国庆,我参与了电视剧本《一代楷模黄克诚》的编剧工作。在研究与创作过程中,黄克诚大将的形象日益丰满:他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富有军事谋略的人;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一个政治智慧超群的人;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一个廉洁自律的人;一个勤政爱民的人;一个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权势、财富不能成就伟大的人格,唯有清廉公正、信念坚定、敢于坚持真理,才能成就伟大的人格。黄老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抛开个人得失荣辱,以超人的勇气担当历史责任,其人格魅力令人折服、钦敬、崇仰。

黄老在回顾自己的入党经历时曾这样写道:“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郑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动摇的。”黄老的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改变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正是黄克诚的初心,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

当前,一部分人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初心,宗旨意识淡漠,担当精神缺失,心中日思夜想的是如何争权夺利、损公肥私。以历史观照现实,更加凸现出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珍贵。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我相信,只要初心在,根基就在,精神就在,民心就在。(王子君 作者系作家、编剧、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文学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