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都师范大学举办“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筹备专家咨询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袁琳  2019年06月19日21:46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和阐释。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2019年6月8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筹备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部分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探讨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并为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的规划、筹备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张桃洲主持咨询会

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张桃洲教授主持。

洪波教授致辞

文学院副院长洪波教授在会议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热烈的欢迎。他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尚没有以新文化运动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筹备成立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是一项非常有学术眼光的举措,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孟庆澍教授发言

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筹备负责人孟庆澍教授就中心筹划的缘起、目的、研究对象与初步设想等向与会专家进行了介绍:首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中青年教师研究方向大多与新文化运动有密切关系,成立中心有利于发挥学术专长,积聚研究力量,从而凝聚鲜明、突出的学科特色,同时自我加压,互相促进,推动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签约共建世界一流学科。作为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也想借助共建的东风,通过建设中心这种形式,寻求北大的支持,展开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目前,这一设想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陈平原教授发言

在听取了中心筹备情况的汇报之后,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对中心的设想与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首先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师资力量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中国语言文学是首都师范大学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也是最有可能走出去的学科。他认为,首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梯队完整、青年教师实力比较整齐,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特色。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地处北京的高校,研究新文化运动也有地利之便。他建议,中心的规划视野需要更加开阔,应该在以文学院为中心的基础上,广泛邀请、吸纳其他高校和院系的学者来进行合作共建,学校也应该给予支持,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格局。此外,研究中心可以考虑创办一个学术集刊,有利于将相关人员的学术研究形成一股合力,进而产生广泛积极的学术影响。

孙郁教授发言

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学术研究经验,提出了切实建议。他指出,走近实物是触摸历史的重要方式,因此,应该重视搜集原始资料。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可以考虑与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进行有效合作和互动。除了公立博物馆以外,民间个人收藏也是新文化运动资料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心可以积极地吸收、代管这些民间收藏,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资料储备。

关爱和教授发言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原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从学理角度对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的研究设想进行了回应,他指出,新文化运动和近代思想文化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报刊建立了西学东来的通道,国家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天下”、“王朝”观念逐渐消退,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兴起,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就表征了现代国家意识的真正崛起,因此,从民族进步、科学民主、文言白话这三条线索,都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研究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关注五四,也要关注之前的思想文化变迁。

王达敏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达敏研究员认为五四运动对于中国、世界和我们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首都师范大学文史学科非常强,有能力有力量扛起这面旗帜并且取得卓越的成绩。对于研究中心的筹备和设想,他提出四点建议:需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需重视对于“层累的五四”的研究;需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需要理性对待民国以来的旧派文学。

解志熙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筹备成立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他认为,过去的研究强调在单一学科的限制下进行,但是新文化运动是综合性事件,突破过去的学科限制,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因此应该以五四为中心,向上下辐射,扩大研究范围并加强研究的纵深度,或者就叫“新文化研究中心”也可以,同时也可以和古代历史文化进行对照研究。除此之外,他也认为创办刊物是很有效的做法,中心需要建立一个有效机制,共同发布、定期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

吴晓东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总结了前几位专家发言中提到的学术研究的世界视野和世纪视野,提出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的筹备成立、定位和研究性质都是极具前瞻性的。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的命名,其包容性和弹性空间都是最大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之深远不仅仅限于20世纪,甚至延续至今。他建议,这个研究团队应该既保留个人的研究个性,同时形成相互砥砺的良性互动。除此以外,应该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一些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精品课程,这对研究中心的后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杨联芬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杨联芬教授指出,新文化研究中心这样的学术群体,对改善目前的学术生态很有意义,可以围绕新文化运动为中心,上下辐射延伸,来消除长期以来的新文化本位的价值判断等级,这样的研究对学术的贡献将非常大。她还提出,应该有跨学科意识,开放办中心,聘请一些校外研究员。除了出刊物之外,还要有新的媒介意识,中心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平台制作纪录片、微电影和短视频,将历史现场实事求是地呈现给年轻一代。

王风副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王风副教授指出,需要考虑在重大项目和个人研究、学术管理体制和学术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研究设计,一方面可以考虑纳入历史学特别是科学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将北京研究纳入中心视野。创办刊物,则可以参考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中文学刊》的成功经验。

姜涛副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姜涛副教授指出,应该把新文化运动放在一个世界史的、多学科的视野里来研究,同时也要注重从新文化运动内部入手去研究。目前中心的研究设想,已经融合目前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建议在资料整理方面,梳理出近一二十年的新文化运动研究成果的目录索引或提要,对学界将有很大的帮助,首师大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张志忠教授发言

对于与会专家们的精彩建议,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的团队成员们进行了积极热烈的回应。张志忠教授对专家们的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学科将会平衡个人研究与团队研究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自身研究短板,全面评估并拓展研究空间。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认为中心应该做好资料室建设,夯实资料基础,随时做好收藏新文化运动资料的准备,并在适当的时候改善办公条件。同时,通过长期规划,在保持个人学术特色基础之上,积极整合,出版系列的标志性成果。袁一丹副教授从学术的传承性角度出发,建议开设新文化运动相关课程和读书会,把各位老师已习得的学术研究视野和方法传授给研究生和本科生。

孙晓娅教授发言

袁一丹副教授发言

会议合影

(袁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