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七期:作家徐则臣开讲“写作中的软实力和硬功夫”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曾金胜  2019年06月17日15:12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5月19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七期在京举行。《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全面阐释“写作中的软实力和硬功夫”,带给现场观众全新的文学创作视野和思考维度。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作家徐则臣在“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开讲(摄影/曾金胜)

自《耶路撒冷》之后,讲述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百年“秘史”的徐则臣新作《北上》,再度成为读者瞩目的焦点。这本书里蕴含了哪些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写作中的“软实力”和“硬功夫”究竟是什么?在近一个小时的主题讲座中,徐则臣娓娓道来,带现场观众一同体验苦乐参半的“写作的那些事”。

徐则臣提到,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作家只要勤奋总会写出好东西来。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写出好作品存在概率,只要量大,出精品的机会就增加。 徐则臣认为,写作重在质,不在量,不存在优劣比例和概率的问题,也来不得投机。

他进而解释,完成保质保量的写作,需要“软实力”。而衡量写作“软实力”的“指标”,一个在于“意识”,另一个在于“视野”。他以地方高校一位教授皓首穷经研究的问题,其实已经是十年之前北大教授就不再研究的问题为例,说明了“视野”的重要性。“视野有多宽,站得有多高,看得有多远,决定可以处理什么问题,做学问和写作都是如此。”

徐则臣表示,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出的作品来说,其中获奖作家大部分作品是可流传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家所思考和表达的或者极力表达的问题,是人类的前沿问题。

徐则臣提出,这个世界始终在变化,但如何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身处文学的语境中,需要有这样的意识:文学需要变,要关注生活的变,要用自己的表达匹配生活的变化。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波澜壮阔,丰富复杂,应该产生大师和经典。但是也需要反思,受今天置身的语境影响,我们自身对文学的认识有没有问题;作家、批评家、读者对文学的认识够不够深刻?人们总说,这样的一个时代为什么出不了托尔斯泰、曹雪芹,为什么出不了《战争与和平》《红楼梦》?这时我们是否想到,如果今天出现托尔斯泰、曹雪芹,这个托尔斯泰应该是什么样,这个曹雪芹应该是什么样?事实上,在19世纪的俄罗斯,在托尔斯泰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读者和批评家也在哀叹为什么出不了荷马、但丁、歌德,为什么出不了《荷马史诗》《神曲》。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回过头看,当时的俄罗斯是诞生了大师的,他们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这说明,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徐则臣认为,正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自代表不同时代的文学,文学需要变化的意识。历史会证明,假如有这个时代的《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话,它们一定呈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样貌。作为作家,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去寻找变化,寻找适应时代的新的表达方式记录变化。能否建立与时代相匹配的、独立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时代的作家能否走得更远。

徐则臣生动讲述了创作《北上》的思路和经过,特别回溯了自己在创作中如何坚持变化的意识,坚持阅读、田野调查等。

他表示,写作中的“软实力”除与“变化的意识”密切相关以外,还与作者对文学的认知有关。比如,辽阔的时空跨度如何处理,用什么形式来处理,“如何根据题材,如何根据今天的审美,如何基于全球化时代,重新讲述一条河的故事,这就需要不停地转换思维。”“把今天一个人所体现出的精气神有效地写入作品”,作家的写作要跟着社会、时代,现实一点点向前走,这也是所谓“软实力”的内涵。

在精辟阐释写作中的“软实力”后,徐则臣进而对写作中的“硬功夫”进行了深入解析。创作《北上》时,四年间他走遍运河沿岸,检索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艰苦的田野调查。这么做是“下功夫,尽最大所能对作品中的每个细节负责,使之经得起推敲。”

分享小说中两处推敲细节的例子后,徐则臣感慨,历史很宏大,但历史仍由细节组成。所以,作者在创作中要提醒自己多坐一点冷板凳,多做一点案头工作,多做一点调查。所谓的“硬功夫”其实就是下死功夫。徐则臣说:“我从南到北把运河走一遍,跟坐在书房里想象这条河,再写出来是不一样的。” 写作中无论下多少“硬功夫”都不算多,这样作品才扎实、可靠、厚重。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一个作家要在“纸面之下”下足功夫,才有可能在“纸面之上”呈现万一。下“硬功夫”是成就一部厚重的、有历史感的作品之必要条件。

活动间隙,柏荷朗诵了徐则臣作品《北上》的片段和书评。

讲座尾声,徐则臣对话题进行了总结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