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五月的隐衷

来源:文艺报 | 穆涛  2019年06月05日07:34

齐白石作品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因而又称午月。端午,是五月初五。古代中国人对这个月有顾虑,甚至有恐惧。五月不宜盖房子,“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上任的官员就此止步,“五月到官,至免不迁”。这个月,须处处谨慎行事,“掩身,毋躁,止声色”。一些地方的民俗,新媳妇要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躲五”。在古代,五月还称“毒月”,上中下旬的五、六、七日,合称“九毒日”。古代的这些认识,与对瘟疫的恐惧有关联。五月阳气炽盛,但阴气滋生,阴阳交争易发瘟邪。“九毒日”,用今天的话表述,叫“瘟疫高发期”。端午,是“九毒日”之首,在汉代,这一天要举行国家大祭祀驱瘟。把这一天确立为节日,是唐代之后(此说依据马汉麟先生),但这个节日的含义特殊,不是节庆,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全民防疫日”。

说说汉代时候的人们对端午的一些认识:

十二地支纪月,从农历十一月开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天文观,十一月有“冬至”节气,冬至是一回归年的起点,这一天,阳气由地心上行,也称“一阳”,“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阳气在地下运行45天,“立春”那天到达地表,“立春”也叫“三阳”,这是“三阳开泰”一词的来头。子,对应农历十一月,丑是腊月,寅是正月,卯是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这个纪月次序,以“冬至”(12月22日前后)为一年的开始,与西历公元纪年的“元旦”(1月1日),有一周左右的差距,这是东西方观测天象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导致的,古代中国人是站在黄河流域(具体是渭河),仰观天象,俯察地理。

十二地支有具体的含义和指向,子即“兹”,一阳初动,万物由此萌动。丑是“纽”,阳气上通,阴气固结已渐解。寅是“演”,万物衍然而生。卯是“冒”,万物出地表。辰是“震”,蛰伏的动物苏醒,蠢蠢而动。巳,本义是胎儿,引申为后嗣,生机旺盛。午是“杵”,舂米的木杵,引申为“啎”,抵触、忤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文解字》)“午者,阴阳交”(《史记·律书》),阴气和阳气交相抵触。未是味,万物成长,有滋有味。申是神,“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酉,本义是酒的器皿,引申为“成就”,“八月黍成,可为酎酒”。戌,本义是宽刃兵器,引申为“灭”,“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亥时“荄”,草根。“十月,微阳起,接盛阴”,“阳气根于地下”。

午,在一天的时辰里,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候。在一年中,对应五月,是最热的季节。这个月里,有“夏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古代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这一天,阴气上行,与阳气抵触,纷相争扰。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对五月的概括是,“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一阴生于夏至,五月已有轻度的肃杀之气,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枯黄。

五月也称“毒月”,上中下旬的五六七日,合称“九毒日”,再加上五月十四“天地交泰日”,共10天,是传统认识里的“疫情多发期”。进入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易霉变。在黄河流域,蝼蛄(拉拉蛄)、螳螂等害虫现身,而且这个季节,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秋收基本就没有指望了。端午这一天,是“九毒日”之首,从汉代开始,这一天要举行国家大祭祀,用以南方防疫,北方祈雨。“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祈雨祭祀),用盛乐(祭祀时多种乐器合奏)。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礼记·月令》)。今天的民俗里,仍散落着当年国家大祭祀的一些细节,门前悬菖蒲、艾草,苇叶包粽子,雄黄酒涂于孩子额头、手心、脚心等。《礼记·月令》中“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这句话,指各地的祭祀要因地制宜,多挖掘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百辟卿士”,以使祭祀免于形式主义,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有益于民者”。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可能就是当年这么挖掘出来的。

古人对天地的观察是细致入理的。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各15天。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候,是时令变化后发生的自然界状态,5天为一候。芒种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伯劳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伯劳和反舌是两种鸟,一种开始叫,一种不再发声。夏至三候:初候,鹿角解,鹿是阳物,此时一阴生,遇阴气,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蜩是蝉;三候,半夏生。半夏,中草药一种,生于此时,故名半夏。

《礼记·月令》对五月里人们的行为有具体的规范和建议,归纳一下,大致有七种,以此可一窥古人生活:

1.“仲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五月的主宰,天帝是炎帝,天神是祝融。两位均是火神,居南方。五行属水,主色是赤。

2.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上述均为祭祀乐器)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

3.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毋闭,关市毋索。这些是防疫的具体措施,不以蓝草染布,不烧灰湅布,不晒布。家门街户多通风,关隘和市场畅通。

4.“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毋或进”。这个月,阴阳纷扰,严禁给君主进献嫔妃。

5.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斋,指养斋心,心安是斋。吃素食不是斋,是戒。有些人天天吃素食,但做出的事,比吃生肉的还凶猛,这样就和斋这个字有距离了。止声色,夫妻间房事这个月暂停。

6.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这个月,宜登高远望,但登高先要知自卑。知自卑,戒自大,才有自重,这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7.五月,给政府的警告是: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蝗虫)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