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村与乡愁

来源:天津日报 | 王本道  2019年06月04日07:43

摄影 丁莹

农历四月,正值二十四节气中暮春与初夏的过度,自然界草木深深,绿肥红瘦,田畴乡野,万物生机。虽然古代文人墨客曾一再发出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开到荼蘼花事了”的叹息,但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农耕文明占据了很长的历史时段,人们视土地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依然理所当然地把四月,这个农事稼穑的初始季,当作最为心仪的风景。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尚处在童稚之中的孩子,端坐在私塾的土炕上,一遍遍地背诵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的土壤结构、气候特点相差迥异,何时何地生长何种农作物也多有差别,但是四月却无一例外地属农事大忙季节。翻阅史书典籍就会看到,四月之美,美在“柳暗花明春事深”,美在“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美在“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这时的天气不冷不热,晴雨相间,种子播进湿润的泥土,便会一天天地疯长,常常是晚几天播种的土地垄口刚刚封上,而前几天播种过的地方就见到小苗出土,发芽抽青。那挤挤挨挨浓郁的鹅黄色嫩芽,像煞孩子的心灵,洁净、质朴、纯真,让人看在眼里,禁不住心生甜蜜。五十年前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曾两次参加过大田作物的播种,谷雨过后的七八天里,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段。清晨天刚放亮,生产队一溜儿“播种大军”就开始上山,崎岖的山路上,七八头牛摇头摆尾四平八稳地走在前头,几个牛“把头”和十几个负责滤粪的青壮年走在中间,后面是袅袅娜娜的捻种姑娘。山区的清晨,微风轻拂,送来阵阵“布谷”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的鸣唱,清脆入耳。播种的情景更是动人,身负犁杖的牛昂首前行,后面跟着四人小组:牛“把头”执鞭扶犁走在中央,捻种姑娘步步紧跟,滤粪的小伙子手持粪筐穿梭其间,拉耙合垄的人走在最后。七八个播种小组,参差错落分布在层层梯田之上。周遭青山叠翠,雾霭蒙蒙,由下向上望去,活脱脱是一幅曼妙的舞美画面。忽然,不知哪位捻种姑娘率先唱起了辽南戏:“马铃儿响来车轮儿转啊”,下面立刻有男中音唱和:“一路上丰收美景唱也唱不完呀……”甜美醇厚的曲调在山谷间余音缭绕。滤粪的小伙子站在垄台上一时听着了迷,眼见合垄的拉耙跟了上来,于是立马甩掉汗水淋漓的上衣,盛满一筐粪一溜儿小跑追了上去……

有生之年,经历过生活中诸多美好的场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体态颜值之美,有些美“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过后才深感这种美是那么难得,犹如惊鸿一瞥,昙花一现,远不在人的刻意设计之中。半个世纪前当知青时,身临其境的春耕场景,深深印在了记忆的底片,虽物换星移,光阴荏苒,却历久而弥新。此后的时日,每逢“人间四月”,头脑中便会浮现出当年春耕大忙时的火热景象。也曾邀三两好友,返回到当年插队的小山村,寻觅那挥之不去的乡愁,然而一次次的风光不再,直至消失殆尽。众多古代的文人雅士,如陶渊明、杜甫、范成大、陆游等人,当年对天地运行的敬畏,对农耕情境的凝视,对民俗风物的写意,或许再也找不到写真的模板了。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分配制度的改革,加之现代化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田野里极少看到遍地劳作的农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早已取代了当年与农人朝夕相伴的耕牛、犁铧、锄头、镰刀……记得有一年四月,我与一位知青同学重返乡下,见当年插队时的小山村早已遍布青堂瓦舍,街道院落整齐,似一幅极具时尚的水墨丹青。在一处刚刚搬迁不久的老屋院子的角落,我看到一个用上好的大青石打磨而成的椭圆形青石磙,同伴立刻辨认出,“那不是压地用的石磙吗!”如今,却被遗弃在一片断壁残垣的瓦砾之中。记得以往春耕时节,用耧将谷种下播后,为了促使种子扎根发芽,必须用驴拉着青石磙在垄上碾轧一遍。随着播种机的使用,青石磙子已经派不上用场。然而当年那个在绵长的土地垄台上欢快跃动着,并发出吱吱呀呀声响的青石磙子,依然存留在我和同学的记忆之中。念及此,我俩立刻合力,将青石磙搬到车上带回家里,至今摆放我家的庭院里。常常的,我会手指着它,向学生们回忆昔日的风景,“闲坐说玄宗”。

中国的农耕文明,历来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四月的乡村,由土地、牛、犁和人构成的动人场景,曾经是农耕文明时代最常见的生活内容。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古代哲人确立的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千百年来,长河落日,大浪淘沙,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极大改善,但是民族的传统没有改变。世世代代,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是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句长大成人,并且深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善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原有的生产方式乃至生产工具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理应是大势所趋。但是勤劳、俭朴、立身、安家、兴邦这些早在农耕社会就已经形成的传统美德,依然在发扬光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各级组织和相关部门,为了让我们的后代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采取多种方式,循循善诱,让更多的年轻人,把视野投向广袤深厚的大地,让大地上的一稼一禾,一花一草,每一颗果实,每一缕炊烟都能牵动他们的情思,还有念兹在兹的故乡以及久远的乡愁,时时次第盛开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乡村四月,人间最美的四月。一场小雨过后,田睦之上幼苗出土,一望无际的鹅黄新绿,熙熙攘攘,直抵远方。“天地之神秀,日月之精华”,庄稼是至真至美的,美得本真,美得实在,美得大气,居于田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何必再用盆景花草来点缀生活! 题图摄影:丁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