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蚕花记

来源:人民日报 | 苏沧桑  2019年05月25日07:22

桑基鱼塘蓬勃的桑树林。 海 天摄

蚕花,是用彩纸或茧子、绸帛做成的花朵,自古以来,剪蚕花、戴蚕花、扫蚕花的“蚕花庙会”,是一项隆重的节日。

一张蚕的意思是一张蚕种,能孵出两万多条蚕,它们在桑叶上发出春雨打在万物之上的声音。我久久伫立,耳边响起美妙的两种沙沙声:春雨,春蚕。

农历三月,我想养一张蚕。一张蚕的意思是一张蚕种,能孵出两万多条蚕,它们在桑叶上发出春雨打在万物之上的声音。吐故,纳新,愈合,生长。

一场盛大的蚕桑农事,即将从一根鹅毛开始。

湖州南浔善琏镇浪池兜村六号,七十岁的钟水英在梁间雏燕的呢喃声里,轻轻捻起一根鹅毛递给我。这根鹅毛已经用了七年,和千百年来湖州大地上无数蚕农用的鹅毛一样,是人与蚕耳鬓厮磨一个月的第一个工具。女人们将比油菜籽还小的蚕子们焐在胸口,用体温孵化出头发丝般柔弱的一个个小生命,再用鹅毛轻轻扫到蚕床上。

清明暖种,催青点青,如火如荼的蚕桑农事便在湖州大地上无声开启。

一只雨燕穿过阳春三月,依次穿过麦花豆花油菜花茼蒿花一阵阵蓬勃的香气。钟水英坐在雨燕经过时留下的香气里,依次将团扁、蚕箪、轧叶墩、桑叶刀、草龙茧等一一取出,心里惦念的是两种花:桑花和蚕花。

桑花模样普通,毛茸茸的,神奇的是,洁白的花蕊黏附在绿色花柱上,像极了一条条幼蚕。半个月后,从古诗词里走来的“柔桑”——一展展幼嫩的桑叶便开始非凡的旅程,它们最终化为五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纤纤蚕丝。

湖丝有着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特色,在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湖州丝业不断兴盛发展,至明清,胡丝进入高度繁荣期。

蚕花,则是用彩纸或茧子、绸帛做成的花朵。以前,从拿到蚕种,孵化,分床,一眠二眠三眠四眠,终于等到吐丝作茧,到摘茧子卖茧子,蚕农们几乎一个月不眠不休,提心吊胆。养蚕人家格外谨慎,养蚕时不喜来客惊扰蚕宝宝,女人头上戴一朵蚕花,是提醒外人,也是祈愿丰收。

自古以来,剪蚕花、戴蚕花、扫蚕花的“蚕花庙会”,是一项隆重的节日,人山人海,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滚龙灯……

一只雨燕在湖州德清新市古镇的水巷间低回,二十五岁的蚕花姑娘徐哲阅抬起脚跨上蚕花庙会十六抬大轿时,恍惚有一种出嫁的感觉。她的眼前又一次浮现出记忆中熟悉的场景,耳边响起一个约定。

昏黄的灯光照来,给她镶上一层淡淡的柔和的金边。祖母驼着背,戴着厚厚的老花眼镜,安静又仔细地剔着头发丝般缠在一起的幼蚕,这是一年中祖母神情最专注的一刻。

在徐哲阅的记忆里,蚕桑是人世间极美好的事物,蚕花会是人世间极美好的节日,蚕花姑娘是人间极美的女子。她曾跟祖母说,长大了也要当蚕花姑娘,给奶奶留好多蚕花。多年来,无论她留学海外还是就职上海某互联网公司,总听到故乡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她,回来吧回来。于是,她回到新市竞选蚕花姑娘,一路经历海选、复赛、总决赛,很累很累,为的不仅仅是与祖母的那个约定。

从《诗经》到范成大的“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从杜甫的《丽人行》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往今来,人们对丝绸的爱,化为人类文明长卷上一个个美丽的文化印记,土生土长的徐哲阅虽只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师,但痴迷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她也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雨燕低回,蚕花姑娘们将蚕花连同默默的祝福一起撒向人山人海,徐哲阅看到祖母灯光前轻扫鹅毛的背影,鼻头一酸,但她忍住了泪。

丝绸的美妙触感,穿越五年的时光,至今滞留在二十五岁印度尼西亚姑娘罗慧芳右手拇指与食指之间。柔滑,神秘,清凉而又温暖,像母亲的黑发。

此刻,她趴在新市古镇街角的二楼窗口,看蚕花盛会的巡街队伍慢慢移近。眼前飞过一只雨燕,并未打扰到她的视线,也未打扰到和她同来的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们。

他们一声不吭,沉醉在东方古国美妙的景象里,让罗慧芳想起一个同样美丽的场景:五年前,在一个商场里,她第一次触摸到丝绸,无比绚丽的色彩,柔中带刚的光泽,她只在古装电视剧里见过。她想,但愿有一天,也能拥有一件中国丝绸旗袍。

此刻,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围着桑叶茶团团而坐,谈论着和他们同龄的蚕花姑娘们、舞桑叶龙的小伙子们。这些年轻人眼神发亮,无比兴奋。眼前的东方古国,绚丽多彩。

岁月深处,驼铃声中,先人们在漫天风沙中相遇,在如水月光下围坐篝火。一匹匹丝绸,化为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如同一根根火热的血管、柔韧的神经,一条条强健的脊梁,一道道深情的目光,蜿蜒,驰骋,输送着、交融着、发掘着无尽的智慧。两千年以后的春天,当几万张蚕种沿着“一带一路”从水乡走向中亚西亚及更远的远方,二十五岁的罗慧芳们、徐哲阅们,如同他们的祖先相遇,古老的缘分在眼神轻触间,焕发一种新的光亮。

大运河流经善琏,依偎在含山脚下,像一只幼蚕轻轻衔住一片柔桑。在含山村水木桥五岁男孩沈星辰的眼里,有着一千年历史的含山蚕花盛会,是明晃晃的阳光,明晃晃的笑脸,还有舞台下一阵阵的爆笑声。

小星辰愣在舞台上,忘了接下来的舞怎么跳。二十四个蚕宝宝穿着连体连帽白衣裤,披着画有二十四节气图的桑叶披风,憨态可掬。

小星辰严肃地想了几秒钟,忽然醒过来似的跟着小伙伴继续跳,却把桑叶披风掉在台上。人们又一次哈哈大笑。他喜欢奶奶养的蚕宝宝,他喜欢当蚕宝宝,老师说,二十四个蚕宝宝分别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寓意着“蚕花廿四分”双倍好收成。

多年以后,他也许会忘了自己出糗的这一幕,但也许会记得2019年清明节漫天的风筝,烂漫的蚕花,热闹的“窑里吹打”,还有人群外树荫下的顾爷爷。他踏着一百年工龄的缫丝车,三根洁白的蚕丝从翻滚着的蚕茧中射出,光线般细而亮。

从空中俯瞰,两千五百多岁的桑基鱼塘像一张巨大的桑叶,卧在中国南方大地上,而从大地仰望,会发现所有年轻的桑树都长成奋不顾身的模样,直直的枝条,整齐的簇簇新叶。

湖州女子徐敏利将一杯桑叶茶、一杯烘豆茶端到我面前,说,湖州待客有三道茶,还有一道是女婿来时的糖蛋茶。而每当蚕茧丰收,亲朋好友间还要送“蚕婆汤”,“汤”里有枇杷、黄鱼、茶糕、蹄髈等。

土生土长的徐敏利三姐妹,从“卖鱼的”变成了“让大家跟着我,有鱼,能渔”的桑基鱼塘保护与传承的践行者。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一个充满智慧的循环生态系统,洼地变鱼塘,塘泥作塘基,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养育太湖南岸一代又一代人。

从前,这里的人们造房子娶媳妇多靠蚕桑,而今,蚕桑收入大多只当零用钱,但桑基鱼塘上仍是一番蓬勃的景象,原因是“有人”,有既有现代意识又有传承意识的人,有年轻人,因此,这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断添置着新的财富:丝绸历史文化馆、农业文化主题公园、鱼文化节、设计感极强的自主品牌,等等。蚕桑农事以“文化”的方式,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桑基鱼塘不远处,有一个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湖州丝绸小镇,一群孩子在博物馆内席地而坐,巨大的蚕茧状椭圆形立体屏幕上,正演绎着蚕的一生。不时响起沈星辰们的喊声:“妈妈,我也要养蚕!”

荻港渔庄门口,屹立着一棵一百岁高龄的桑树,它率领着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在时光的褶皱里,萌发着生机勃勃的新绿。

爱芬轻轻打开竹笼上一块米色的纱布,让我看薄纸下隐约可见的蚕子。这是清明节午后的善琏镇宋古桥,我没想到一张蚕种只有半本书那么大。米色的薄纸上印着“宝宝蚕种,蚕种至宝”,下边印着生产单位、经销单位等。

在母亲般的呵护下,两万多条蚕即将在十天后出生。十天后的上午十点左右,爱芬会将当天上午采摘的桑叶,选用适熟稍偏嫩的切好,撒在蚕种纸上,等蚕蚁慢慢爬到桑叶上,将它们连同桑叶倒在蚕座纸上,用鹅毛轻轻摊匀。

爱芬所在的合作社的桑叶地里,一种新的草本桑刚刚发芽,在阳光下,如强光穿透翡翠。这是一种奇特的桑树,只有草那么高,用机器收割,“唰唰唰”像割草一样,可以养十几批蚕,是蚕桑从传统转向现代的经典标本。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旧时光里的蚕桑农事无疑很美,但我觉得眼下的更美,它渐渐卸下沉重和艰辛,长出轻盈的翅膀。从前,有几双采桑养蚕的粗糙的手,有缘触摸丝绸这一华美佳品?而时间来到2019年,一切早已不同。

离宋古桥不远的潞村,钱山漾遗址静静隐匿在一大片桑树林和油菜花中。在一片农田里,我久久伫立,耳边响起两种美妙的沙沙声:春雨,春蚕。先民们偶然发现蚕吐丝的秘密,从此,一根纤纤蚕丝牵出,一头连着春雨一头连着驼铃,一头连着中国一头连着世界,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