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国企的艰难历程与奋斗故事 ——邹元辉长篇小说《历程》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佳  2019年05月19日18:30

研讨会现场

5月16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文艺报社共同主办,宁波镇海区文联协办的中国作协“深扎”作品邹元辉长篇小说《历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文艺报社副总编辑胡军、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副主席蔡廷永、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丛松彪、宁波市文联党组成员黄旭航等作家评论家围绕小说《历程》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表达方式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包宏烈主持。

邹元辉是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首批青年作家人才库成员,也是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第15期高研班学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雄镇海战》《水师管带》和中篇小说集《回眸》等作品。

作为2017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扶持项目,小说《历程》是邹元辉历时两年多时间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完成的。小说以国有企业江南炼油化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为主线,在40年跨度中围绕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炼油梦、科技梦、强国梦,全景式展现了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不同时代的产业工人在坚守中突围,在突围中奋进的故事,凸显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理想、情操,表现了他们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坚韧与执着、豪迈与深情,颂扬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刻画出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身入心入,作品才能有深厚现实基础

邱华栋在讲话中指出,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是中国作协引导组织作家积极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小说《历程》则是作家长期践行“深扎”,用创作回报人民的一个突出成果。他分享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一位电影主演为了体验单身汉生活,锲而不舍,“挤进生活”的故事,引起与会者共鸣。邱华栋认为,正因为邹元辉能够走出书斋,充分调动脑力、眼力、笔力、脚力“四力”,才能够把宁波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各种生活经验提炼、呈现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新鲜独特的审美形式。

彭学明介绍,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作为中国作协的一个工作品牌,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举措。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工作从2010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共扶持600多人次深入基层蹲点创作,扶持长篇作品200多部,各种中短篇500余篇,影视剧及话剧多部,涉及题材丰富多样。邹元辉创作《历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作协持续开展“深扎”活动的一个缩影。中国作协实施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初衷在于鼓励作家去发现和寻找文学的根据地,开掘生活的深景,解读时代的课题。他希望通过项目的推进鼓励广大作家尤其是基层作家坚定对文学的情感、文学的态度、文学的立场,主动担负起文学的责任。

徐可认为,小说从1975年一直写到当下,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囊括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其写作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对所写题材熟悉、专业,不说外行话,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很多作家文学素养没得说,但是遇到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多多少少都有些隔阂,甚至无可避免地出现硬伤。读《历程》,明显感觉到作者对炼油企业的熟悉,他从18岁进厂一直工作到现在,不但身在其中,而且是悉心地去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深入的采访。

从小切口表现大历史

《历程》宏阔的创作视野和对历史的艺术性表现得到与会专家肯定。

李建军谈到,在两家人乃至两代人40年创业的历程中,小说从一开始就建构了一个强烈对照的体系——善和恶的矛盾、正与邪的冲突,笔墨着力表现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冲突逐渐尖锐,由此反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达成艺术的真实。

李浩认为,作品选取的是一个大背景,但进入的是一个小切口。《历程》有着话题上的广大和宽阔:中国工业尤其炼油厂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前工业的艰难上马和建设者的艰难转型,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环境制约和思想发展的矛盾等,40年中的几乎所有境遇均有反映,具有很强的“史的价值”。同时,对历史感、重量感的事件的变迁,作者用一种具有贴近感的方式赋予个体身上,使之成为他们的经历,进而成为他们的个人历史。

让更多人懂得国企的艰难

贺绍俊对这部小说的第一以及突出印象是“清纯”——“看到了年青一代的另一副面孔”。虽然是“70后”作家,但邹元辉在创作中继承、传承着前辈传统的精神姿态,作品中具有强烈国企情结。作者把他的情感化到整个小说中间,也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本主体,更试图把国企的发展放在一个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思想观念上与新中国以来的工业题材创作一脉相承。

小说除在思想观念和叙述技巧上表现得与传统一脉相承以外,对语言的把握也体现了返璞归真的意图。李建军现场即兴朗读了小说第33页和第60页的内容,这是两段景物描写,他评价,“现在很多小说读来无趣,缺乏美感,这可能因为作家在创作中忽略了两点感知能力。一方面是孩子般的对生活的惊喜感,另一方面是浪漫和诗意的情调。元辉的这两处文字表明,被一般人忽略的东西,他会定睛观察,甚至去欣赏它,在写作中赞美它。这样充满诗情的笔触,让人感觉温暖,是一个诗性气质的作家应该具备的眼光和表现力。”

陈涛谈到,邹元辉创作这部作品非常艰辛,在他身上看到了信仰对一个写作者的重要支撑。“元辉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个信仰首先是对文学的信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热忱非常打动我。其次还有对正气的信仰,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呈现充满正能量的气象。”

给予作品肯定与鼓励的同时,与会专家还就作品中存在的素材开掘不足、生活资源转化不充分、部分布局谋篇不够合理、作品文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开诚布公地探讨,寄望邹元辉在未来的创作中能更进一步。

邹元辉在发言中谈到,他已在国企工作31年,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每当听到社会上流传对国企尤其是对化工企业的误解时,他都感到“很郁闷,很惆怅”。当误解与真相发生剧烈冲撞时,他甚至感到哀痛,流泪不已——“这种感觉就像是尖刀深深刺进肌肤,那冰硬的钢抵在骨上不停刮擦。”对企业深厚的感情促使他拿起笔写作,“所以我要写一本小说,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加真实的国企,了解国企的员工不为人知的奉献。有了这种感觉和信念之后,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我把自己在企业3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采访到的一些故事放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维度上阐述,但愿让更多人懂得国企的艰难。”

作者邹元辉发表感言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李云雷、荣杰、孟英杰、王童、符力、张如新、徐崇禧、张纯瑜、徐飞、谢志强等。

                                                                                                                                                                                                                                                                      (摄影: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