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乌兰牧骑事业永放光彩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其其格  2019年05月16日07:48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发展的历程前行。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收集了一批乌兰牧骑资料,为出版文史资料做准备。本文作者将自己所了解、参与、学习到的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了这一草原艺术形式的由来。

“乌兰牧骑”名字的由来

“乌兰牧骑”这个名字的产生与“那达慕”大会分不开。曾任中国共产党苏尼特右旗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巴图苏和在回忆中记述了乌兰牧骑名字的由来。

1953年的苏尼特草原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下乡开展宣传和各种动员工作非常困难,为加大牧区宣传工作的力度,苏尼特右旗旗委、旗政府决定在夏季召开“那达慕”大会来推进宣传工作。

“那达慕”这个名字源自1949年8月一次为了庆祝剿匪胜利准备的“高哨乃日”(汉语意思是:全旗的娱乐、欢乐活动)。时任苏尼特右旗旗长兼党支部书记的厚和同志说:“这个‘乃日’的名字能不能改一改?旧社会王公、贵族叫‘乃日’,喇嘛庙也叫‘乃日’,咱们能不能不叫‘乃日’?”大家一想也对,现在是新社会了,我们怎么能再沿用旧社会的称呼呢?但不叫“乃日”叫什么好呢?巴图苏和想到蒙古国的“乃日那达慕”(那达慕,汉语意思是:玩耍、娱乐),于是提议叫“乃日那达慕”,大家推敲后感觉叫“那达慕”更准确更合适。就这样,他们把新中国成立后苏尼特右旗的第一届“乃日”改成了“那达慕”。

召开“那达慕”大会,以各苏木为单位组织牧民参加,开展牧民喜闻乐见的骑马、摔跤、射箭等比赛,在“那达慕”会场举行蒙古语歌唱、舞蹈、说书等表演活动,既丰富了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向聚集来的牧民通报了旗里的各项工作和党的政策、措施和国际国内形势。从那以后,“那达慕”就在草原上传开了。

那达慕活动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这样的活动只能应季举行,一年只能办一两次,长期在牧区基层向牧民群众开展宣传工作,还需要其他的形式。时任苏尼特右旗副旗长朝克巴达拉呼说:“我们最好用文艺形式来做牧区宣传工作,能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于是大家决定成立一个业余文艺宣传队。但是给宣传队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巴图苏和有一本《列宁在农村的小故事》,书中写到列宁在农村讲解革命道理时,常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做宣传,农民给那里起了个名字叫“红角”。“红色角落”宣传革命道理的阵地,巴图苏和提议的这个名字,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可是怎么翻译成蒙语呢?巴图苏和与朝克巴达拉呼汉语都不好,就找来专科毕业精通汉语的嘎日迪来翻译,又请了爱好文艺的农牧部部长额尔登格一起参谋。嘎日迪将“红角”翻译为“乌兰宝楞”“乌兰牧骑”“乌兰佳哈”等供大家选择,开始定了“乌兰宝楞”这个名称。于是乌兰牧骑的雏形———由朝克巴达拉呼同志负责的业余文化宣传队“乌兰宝楞”就这样成立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宣传队就在苏木、浩特牧民毡包前、牧民打草场帐篷边开始了文艺演出宣传,受到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牧民们看到“乌兰宝楞”来了,就大声喊着“宝楞”来了。牧民们把宣传队简称为“宝楞”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名字,使得大家感觉宣传队的名字还得改。就这样又经过仔细研究,最终采用了“乌兰牧骑”这个后来响彻整个大草原的名字。

苏尼特右旗业余的乌兰牧骑,每年都要深入牧区进行一到两次演出。当时演出的节目有《“两利”政策促生产》《剿灭叛匪》《人畜两旺》《围猎野狼》《奖勤罚懒快致富》等。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牧民们在观看了乌兰牧骑演出的《鸭绿江边》等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歌舞节目后,爱国主义热情高涨。苏尼特右旗赛汉乌力吉苏木的富裕户老布森达布海一个人就捐出了100头牛,并加工晒成肉干送往前线。其他的牧户根据能力捐牛羊、捐款,当时旗里共捐1000头牛、数千只羊、钱物无数。

业余乌兰牧骑的声名开始远扬,在一个苏木或浩特演出,附近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骑着马、骑着骆驼或是赶着车前来观看,还有捎信来邀请文艺宣传队到他们那里去演出。再后来乌兰牧骑又得到了锡林郭勒盟文工团的支持,他们派出伊德新、吉格米德苏莱、阿拉坦其其格、都扎布等专业人员指导培训,帮助宣传队员提升演出水平。苏尼特右旗业余宣传队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在1954年,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经旗委、旗政府研究,乌兰牧骑正式升格为旗专业演出队。

1957年3月,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兼文联主席的布赫同志在全区文化工作会议上传达了自治区为解决广大农牧民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决定搞“草原文艺轻骑兵”的文化试点工作的决定。

布赫向参加会议的苏尼特右旗文教科副科长乌云毕力格说:“回旗里向旗委、旗政府汇报,自治区决定选择开展文艺宣传工作搞得好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还有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翁牛特旗进行试点。”苏尼特右旗旗委、旗政府领导们得知后非常高兴,积极开展准备工作。

1957年4月,由自治区群艺馆馆长于纯斋、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干部庆来、伊德新等几名同志组建的“下基层文化调研试点工作组”来到苏尼特右旗进行调研,就组建“草原文艺轻骑兵”文化试点工作和旗里同志进行了共同研究,最终采用了苏尼特右旗宣传队的名称“乌兰牧骑”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艺轻骑兵”试点文艺工作队的名字。

1957年6月2日,由苏尼特右旗文教科干部乌尼格日勒、群众艺术馆的乌力吉陶克套、小学校老师额日和木巴图、团委干事伊兰、商业局干部荷花,牧民桑杰道尔基、额尔登达赖、娜仁托雅、师傅刘殿儒九人组成的试点文艺工作队乌兰牧骑成立,成立不久他们就排练出了两部短剧《两朵小花》《为了孩子》以及舞蹈《挤奶姑娘》、好来宝《党的关怀》、器乐合奏《八音曲》以及民歌演唱、蒙古语相声等12个节目,还设计出了乌兰牧骑的队旗。

1957年6月17日,在苏尼特右旗的旗政府所在地温都尔庙,试点文艺工作队乌兰牧骑进行了建队典礼和汇报演出。用蒙汉文书写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汇报演出”横幅,紫色幕布、金色骏马凌空飞舞的背景图案大放光彩,使试点汇报演出的会场既庄严大方,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至此,乌兰牧骑这个名字走上了自治区的文艺舞台,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这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上的第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正式诞生。

乌兰牧骑的成长发展之路

1957年6月18日,试点工作组的同志、苏尼特右旗负责试点的同志与乌兰牧骑的9名队员,乘两辆马车,从党委、政府所在地温都尔庙出发,赴牧区开始巡回演出,一条崭新的“草原红色文艺之路”在他们的脚下慢慢延伸出去。

之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于1957年6月25日也成立了乌兰牧骑,开始为农牧民演出,乌兰牧骑在自治区群众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草原文艺轻骑兵”试点工作的成功得到了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肯定。乌兰夫同志到北京开会时,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在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试点抓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建设成功的消息。周恩来总理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丰富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的好办法,提出了要自治区具体总结乌兰牧骑作法和经验的要求。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乌兰牧骑的发展。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布赫同志的陪同下,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后,在接见乌兰牧骑进京演出代表队的演员时,周总理说:“‘牧骑’嘛,我建议要骑马,成个名符其实的‘牧骑’。骑上马,带上帐篷,也挺好……你们是从农场、牧场来的,不要忘了牧场。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你们要走向全国,到全国各地去巡回演出,把毛泽东思想和‘乌兰牧骑’精神带到全国去。”

1965年2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乌兰夫同志的关怀下,国家文化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着手筹备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的各项准备工作。自治区文化局从全区30支队伍中,选拔出了40余名队员,组成3支全国巡回演出队。从1965年5月至12月,这3支全国巡回演出队,带着党中央的嘱托,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满怀热情地为全国各地群众送去歌舞。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高山密林、学校操场、军营战舰、边防哨卡……为遵义、延安、井冈山等红色革命根据地百姓、为山西大寨县农民、为黑龙江大庆市的工人、为上海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们、为福建边关哨卡上的守关军民们,献上蒙古族歌舞、革命歌曲。他们的足迹遍布28个省、市、自治区,历时七个半月,行程10万公里,演出达600多场,宣讲30多场,观众人数上百万。在大庆油田演出时,铁人王进喜看了演出后在队员笔记本上题词:“乌兰牧骑继续艰苦奋斗,永远为工农兵服务”。

3支乌兰牧骑巡回演出结束回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接见了全体巡回演出的队员,他鼓励大家好好总结、好好学习,回到内蒙古后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几天后,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与陈毅副总理一起再一次接见了队员们。周恩来总理自己掏钱请队员们在中南海共进晚餐,虽然只是简单平常的玉米面窝窝头和大烩菜,队员们也感到分外香甜美味。用餐前,周恩来总理祝贺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他说:“这是毛泽东时代的幸运,也是乌兰牧骑努力的结果。要把乌兰牧骑这把艺术之火在全国点燃。”他语重心长地教导队员们说:“你们这次是示范演出,回去要休整,然后继续到全国各地去。可以分期分批去,每年出来一次,带动全国的文工团。你们在全国演出了,了不起。不要骄傲,不要进了城市,忘了农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更不忘你们的牧场,文艺要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你们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你们还要提高。”

晚饭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与乌兰牧骑队员一起联欢,队员们表演了歌舞和好来宝,总理一边打着节拍一边欣赏着节目,遇见会唱的歌曲,总理还和队员一起唱。他让《草原儿女爱延安》的词作者朱嘉庚把歌词写给他,让演唱这首歌曲的演员一句一句教他唱。他说:“延安的水啊延安的山,延安的精神代代传!这支歌曲创作得好,演唱动听。希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全国各地,去鼓舞人民。”被接见的队员们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时光,就会想起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教导。总理的教导让乌兰牧骑队员始终能坚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初心。

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活动,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艺术契机,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了平台,使乌兰牧骑在全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1966年9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正式成立。在参加1975年北京国庆演出时,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以演唱《草原人民歌唱毛主席》开场,牧兰老师和拉苏荣老师用长调分别演唱了《毛主席,草原人民热爱您》《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运用民族唱法创造性地抒发了广大牧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说唱节目《向首都人民学习,向首都人民致敬》表达了草原人民和北京人民的友好情谊,演出在《丰收硕果献给毛主席》的歌舞中结束,全体队员的演出始终洋溢着自信和激情,向参加国庆庆典的人员、向首都人民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首都国庆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1959年底全区已建立起了15支乌兰牧骑,到1960年就达到30支,至1978年,全区建立的乌兰牧骑已达43支,到1980年自治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达到了巅峰,全区共有76支乌兰牧骑活跃在各个旗县乡村。

光阴荏苒,2017年7月17日,庆祝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庆典暨内蒙古第七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举行。来自各盟市的17支优秀乌兰牧骑、600多名队员参加演出,演出集中展现乌兰牧骑成立60年来的艺术创作和优秀成果。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2018年,自治区制定乌兰牧骑工作方案,实施了以乌兰牧骑演出为主的一系列工作计划,《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列入自治区人大2018—2022年立法计划,并已经开始在自治区内进行立法调研。

铭刻在我记忆中的乌兰牧骑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阿巴哈纳尔旗锡林浩特镇贝子庙东,有长长一排东西向、灰瓦灰墙的房子。每当我从那里经过,就会听到有手风琴、脚踏琴、笛子等乐器的吹奏声飘出来。

孩子的好奇心驱使我踩着墙缝爬上窗台,从窗玻璃往里看,一些大哥哥大姐姐吹笛子、打快板、唱歌、跳舞的风姿就这样映入了眼帘。从此我每次路过那里都想爬上去看看。后来才知道,那排房子属于阿巴哈纳尔旗乌兰牧骑,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是乌兰牧骑队员,他们每天都在那里练功,这是我最早看到的乌兰牧骑表演。

再后来,在我母亲的工作单位锡林郭勒盟皮革厂的篮球场上,在盟工程公司礼堂里,我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演员们深入工厂,为工厂职工、家属们的演出,听到了拉苏荣老师唱的《赞歌》、牧兰老师唱的《草原处处都是情》,看到了《筷子舞》《顶碗舞》《腾飞的骏马》等舞蹈节目。再以后在小学、中学又好几次观看了旗县乌兰牧骑的演出,每次我的心都会被他们的歌舞、器乐表演感动。

多年后,我开始从事共青团、工会工作,每当组织开展企业团组织、工会组织联欢、比赛等活动时,举办五一、五四歌咏比赛、锡林浩特地区大中专院校文艺汇演活动时,常常不自禁就会邀请盟、市乌兰牧骑的老师们,给予排练灯光、器乐、指挥的帮助,每次他们都有求必应、积极给予支持。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团委组织部部长的白宝玉,他在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过,年轻时打下的扎实功底让他终身受益。1994年初夏,他来锡林郭勒盟调研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时,镶黄旗旗委副书记李询和我陪同他下旗县调研。广阔的草原之路变成了牧歌之路,在广袤草原美景中,在蒙蒙细雨后彩虹的辉映下,绿草掩映着的蘑菇盘时隐时现,绿色与白色交织成一副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行于其中,听着白宝玉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草原牧歌,看着他充满激情忘我地在草地上跳舞,我们也陶醉地击节而歌,这样的情景让我永生难忘。

到镶黄旗工作后,我又接触了一批有过乌兰牧骑经历的同志,如组织部部长文盖、妇联主席乌达古拉、政协干部诺乐玛、群众艺术馆苏·道尔基、张·斯勒玛等,他们都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多才多艺的本领。每当旗里组织文艺演出、联欢活动,他们总是积极的参与者、表演者,给大家带来欢乐,带来激励和鼓舞。

2002年我调任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分管文化工作,有幸多次前往锡林浩特市城关镇(原达布希拉图苏木)和锡林浩特市驻地探望对乌兰牧骑演唱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歌王”、被乌兰夫主席誉为“人民的歌唱家”的哈扎布老艺术家。老人家退休后就回到了故乡锡林浩特市的牧区浩特生活,他说自己离不开草原。回到牧区后,哈扎布老人一直为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毫无保留地培养人才,传授蒙古长调演唱技法。一直到2005年离世,哈扎布老人仍在孜孜不倦地教诲后辈们、弟子们、牧人们,将民族歌唱事业和乌兰牧骑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2012年1月,我代表锡林郭勒盟盟委、行政公署慰问盟行政公署原副盟长巴图苏和时,老领导和我讲,他看到一些文章记述的关于乌兰牧骑的创立有错误,他对我说:“我是1957年苏尼特右旗的书记,对那段历史、对那达慕、乌兰牧骑的创立非常清楚,希望口述资料记录那段历史。”听了老人家的讲述后,我找到锡林郭勒盟党史办的魏琢主任,希望他们派人去老人家里进行记录。魏琢主任派人进行了记录。后来我到了锡林郭勒盟政协工作,又和文史委副主任常霞讲了。她非常有心,几次去巴图苏和家,把老领导给说的历史情况都认真地做了录音和记录,这对我记述那段历史给予了极大帮助。

在回顾我区乌兰牧骑发展历程中,我深深地为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进的奋斗精神而感动。希望这份回忆能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现,为大家了解乌兰牧骑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我们拥抱新时代、奋斗新时代增添动力,使“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旗帜更加熠熠生辉,祝愿乌兰牧骑事业永放光彩。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