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青春之我,绘青春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 | 林 木  2019年05月12日09:12

年青人(版画)   黄新波(中国美术馆藏)

嫩绿轻红(中国画)   何晓云(中国美术馆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手握画笔、刻刀的美术青年,以赤子之心,将个人梦想、艺术理想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绘就青春画卷,掀起、引领一波又一波美术变革的浪潮,展现出青春与文艺所独具的先锋力量。

青春的赞歌

青春如歌。古今中外,表现青春题材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它们犹如青春的赞歌,响彻大地,在美术长廊中凝成最为绚烂的颜色。

新中国美术中的青春题材,呈现了不同时期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与时代风采,反映出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黄新波在1961年创作的版画《年青人》(见上右图),正是以执笔的知识女青年自信的形象、繁星点点的夜空中高压输电线路塔的背景,表现了青春的朝气和青年人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以及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的时代浪潮,使作品超越时空,散发出一种永恒的美。

青春意味着风华正茂,意味着无限成长的可能。青春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在中西艺术之间,寻求艺术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参与并推动了新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青年人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对青年人的描绘、对青春的咏叹,最能呈现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社会愿景,为时代发展、艺术创新注入新动力,从而开拓出中国画变革、油画民族化的成长之路。

工农兵朴实的形象特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创作中人民形象的重要表征。王文彬的油画《夯歌》,被视为新中国油画民族化探索中重要的艺术成果。作者以明亮的色彩,描绘了五位年轻的农家姑娘奋力打夯时的欢乐场景。宽银幕式构图,让视野更加开阔,阳光照亮天地间,逆光中姑娘们富有动感的身姿格外优美又不乏力量感。仰视的视角,以及纯净、透明的色彩处理,加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氛,热烈而铿锵有力的艺术处理,奏响了民歌般高昂欢快的旋律,生发出一种升腾的艺术感觉,激扬奋斗精神,绽放青春光芒。

改革开放后,美术工作者着眼于历史与现实,更加充分地展现了青年一代在不同时期参与革命、建设、改革的奋进精神,促进了艺术多元化发展。例如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苏笑柏油画《大娘家》,作者以巧妙的构思、特写式的构图、明丽的色彩,将主题性创作表现得不同凡响——近乎抽象式的色块刻画出一位受伤的女红军在熟睡,她头缠绷带、戴着军帽,年轻面庞宁静平和,床头摆着一碗荷包蛋,枕边放着几颗红枣,军民情表达得含蓄又美丽。这种寓抽象于具象之中的艺术处理,在历史的追寻中将美的形式探索带入现代文化情境。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让美术工作者将目光更多投向都市青年,艺术视角的变化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步伐。例如,何家英在创作《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之后,将视线从乡村转向城市,创作了《清明》《酸葡萄》《秋冥》等系列作品,表现了城市女孩的安静、优雅和高洁。他将中国工笔画传统精髓与西画严谨扎实的造型融为一体,结合当代审美,根据艺术表现需要创新技法,在古今中西融会中探寻艺术规律和契合点,以朴素清雅又浑厚丰盈的艺术风格,精心描绘年轻而现代的东方女性之美,创作出一批洋溢着时代气息、引领审美风尚的工笔佳作。

新生代艺术家对青春题材的表现更加丰富且颇具个性。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何晓云中国画《嫩绿轻红》(见上左图),以两位年轻女兵在城市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与衣着时尚的都市女孩擦肩而过的场景,表现同一时代都市女孩的明艳绮丽与解放军女战士的清新朴素。美的对比,令观者对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的解放军肃然起敬。青年艺术家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则聚焦都市中的大男孩,将都市男性青年群体的阳光、文艺、忧伤等多种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掀起工笔画新风。

新时代召唤新青年,塑造新青年,也成就新青年。国家一向重视青年的力量。作为国家级综合大展,1957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为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青年美术家搭建了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当年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美术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美术创作队伍的中坚和骨干力量;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更是推出了像罗中立油画《父亲》等许多新人新作,很多作品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性,让人耳目一新,这为繁荣社会主义美术创作、发现青年美术创作人才做出新贡献。从2008年开始,全国青年美展恢复每3年一届的举办制度,并成为众多大展中被广泛关注和期待的重要展览。在这个舞台上,新人新作被充分挖掘,青年的成长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全国青年美展的带动下,近年来,不论大展还是小展,面向青年征集作品的展览越来越多;中国美协等更加重视青年的成长,除了为其提供学习培训等舞台,还连续多年举办中青年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其创作思考。更多青年艺术家显露锋芒。例如,80后艺术家彭伟创作的《而立之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金奖,通过刻画80后自信稳健的形象,表现了新时期新青年的理想与担当。

崭新的开拓

青春,还是一团跃动的火焰。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以来,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国家危难时刻不惧流血,国家建设时期不惜流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美术界的青年人同样争做时代先锋,以崭新的、具有引领性的艺术创造,冲锋在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至上的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流,中国画在改造,艺术的大众化以新年画运动等方式呈现,为人民服务成为文艺永恒的主题。20世纪初期那些曾经血气方刚、引领美术变革的艺术家成了长辈,持续关注和培养着年轻一代。几代美术工作者以不同方式,共同完成新中国美术诸多时代命题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

就中国画而言,50年代的新兴趋势源于一批年轻人的引领。传统中国画偏重于山水与花鸟,新中国美术则在人物画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引领下,写实人物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北方以蒋兆和人物画教学体系为代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人物画家。例如,姚有多创作《新队长》时仅25岁,杨之光以《雪夜送饭》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时仅29岁。同期的新浙派水墨人物画,其核心人物也是一批年轻人——25岁的周昌谷创作的《两个羊羔》,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方增先创作出他的代表作之一《粒粒皆辛苦》时才24岁。50年代中期,30岁的黄胄创作了《洪荒风雪》,该作品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60年代,创作《祖孙四代》的刘文西,时年29岁……青年时期即创作出经典之作的例子,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不胜枚举。

80年代以后,一大批美术新秀,在1977年重新招生的美术教育中以七七、七八两届学生为标志异军突起,此后更形成一个又一个青年美术群体,掀起一个又一个美术思潮。尽管其中有躁动,有幼稚,但新中国美术一路走来,因为这些年轻人,充满变化无穷的丰富形态与生气勃勃的无限活力。

进入新世纪,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依然独具创作活力,除了装置、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探索,在主流美术创作中也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在相继启动的《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中,青年的创造力得到彰显——这些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汇聚了全国美术界老中青精英创作力量,其中大多数创作群体,虽有资深艺术家领衔,但更多的仍是今天的青年艺术精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又一代年轻过的、正年轻的美术工作者,用他们青春的力量,引领新中国美术从过去走到今天,也必然会从今天走向未来。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