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8《民族文学》年度奖”获奖作品评语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9年05月01日11:05

“2018《民族文学》年度奖”获奖作品评语(以作品发表时间为序)

蒙古文版

《白骏马》(母语作品•小说•1期) 作者:乌尼日其其格(蒙古族)

作为当今蒙古族作家中写“马”著称的女作家,她的一系列小说都深入探讨了马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小说中写的赛马和驯马,不仅是为了夺冠和热闹,更是承载了千百年来蒙古民族基于生存和世代传承的游牧文化基因。正因如此,这篇小说最后以沉重的焦虑终结叙事,引人沉思。

《月夜的小太阳》(母语作品•小说•3期) 作者:高•阿拉塔(蒙古族)

作者擅长描写蒙古族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月夜的小太阳》叙述了一个下乡干部和牧区一对夫妻之间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在外人看来行为不检点,但是一夜尴尬的经历后,叙述者“我”才懂得这对粗鲁夫妻严肃的生活原则和心灵的纯洁,受到深刻的人生教育。

《白菜》(翻译作品•散文•4期) 译者:格仁其木格(蒙古族)

译者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白菜这种朴实而日常性的主题,成功表现在完美的译文上,赋予其简约而又不失庄严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原文所要表达的核心。

《两座城市》(翻译作品•小说•6期) 译者:钢特木尔(蒙古族)

译者以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用最贴切的蒙古语准确传达出了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幽默而生动的语言风格,译作引人入胜,是一篇高质量的翻译佳作。

藏文版

《超越生死边缘》(母语作品•诗歌•1期) 作者:元旦(藏族)

传统的古老意象在这首长诗中繁复交织,使得极具现代性意味的诗歌文本具有了传统韵诗的典雅、美感、节奏和意象的连贯性,赋予整首诗在美学意义上颇为别致的整体感。

《她和她的丈夫》(母语作品•小说•6期) 作者:南拉加(藏族)

作者用娴熟的叙述技巧把控小说节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紧张感。结构设计精巧,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技巧,而是将故事置于母爱和爱情的两难困境中,信仰变成了某种富有张力的矛盾体,戏剧性的结尾将主题提升到另一层高度。

《松浦居随笔》(翻译作品•散文•1期) 译者:卡毛加(藏族)

译者将原文随性、灵动、轻盈的风格传神地翻译成了藏文,让文学性流到了藏语的表达中,译笔轻盈隽永。译者并没有追求刻意的精确,但美感的灵通,却让不同语言在文学视域中更加亲近了。

《葡萄树上的蓝月亮》(翻译作品•小说•5期) 译者:朗嘎扎西(藏族)

行云流水的译笔,不仅准确地呈现了原文内容,一些闪亮的方言词汇的运用,还让读者领略到卫藏口语独特的韵味,这又与小说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十分契合,使文本更加充盈和饱满。

维吾尔文版

《母亲》(母语作品•小说•2期) 作者:热合玛依•热合曼(维吾尔族)

小说讲述了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需要住院,但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没联系在医院工作的儿子而自己去办理住院手续,后来,儿子在病房看见母亲时愧疚地流下热泪的故事。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叙述母爱温柔又伟大这一永恒的主题。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促进维吾尔文学的发展》(母语作品•评论•2期)

作者:艾克拜尔•吾拉木(维吾尔族)

评论就维吾尔族文学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特别是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作品语言清晰、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保和的兼职》(翻译作品•小说•4期) 译者:买买提•艾沙(维吾尔族)

译者通过准确而形象化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现出了原作的艺术风格,尤其在译文的用语方面,译者做了多方思考和努力,使得用语简练而生动。

《红糖旧事》(翻译作品•散文•5期) 译者:热沙来提•买尔旦(维吾尔族)

作为长期从事基层翻译工作的译者,其丰富的翻译经验不仅体现在能够完全把握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而且体现在译者善于用贴近日常生活的精确语言再现这一风格。译文语言准确而不失优雅,是一篇翻译佳作。

哈萨克文版

《草原的气息》(母语作品•诗歌•3期) 作者:胡瓦提•阿斯力别克(哈萨克族)

这位80后诗人以独特的意象、唯美的诗句回忆纯真无瑕的童年时代,把美丽姑娘的眼睛比作幽幽的湖水。诗作感情真挚,想象力丰富,比喻新颖,语言朴素精炼,诗行间充满了心灵的纯粹。

《塔斯特之恋》(母语作品•散文•5期) 作者:卡热木•对山拜(哈萨克族)

这篇作品内容新颖、丰富,构思紧扣作者总的创作意图,人、事、景、物,相互交替,变化无穷,同时又与“我”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相联,而这一切的起、承、转、合,又都离不开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总体感观。主题明确,语言生动、精炼,修辞结构多样而富于变化,把很有哲理的思想寓于叙述之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路上》(翻译作品•小说•3期) 译者:木耐(哈萨克族)

译者在深刻领会和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完全把自己投入到翻译对象中,并恪守忠实原作的翻译原则。译文语言流畅,谚语、成语切换运用自如,既保持了原文的美,又赋予译文以民族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一篇很优秀的翻译作品。

《王保和的兼职》(翻译作品•小说•4期) 译者:吐赛力汗•波力班(哈萨克族)

译者通过流畅的文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风格,而且译文处处有新意,尤其是做到了不同文化间的完美对接,文化内涵和形象性完美地结合。

朝鲜文版

《冬蛙》(母语作品•小说•2期) 作者:金京花(朝鲜族)

小说塑造了一个在年轻人纷纷为寻得更好的生活离开乡村的当下,仍守在乡村与土地和山林为伴,为守候有父母有兄弟的“家”而任劳任怨、辛勤付出的朝鲜族农村青年的形象。小说语言细致绵密,温润可感。作者塑造的朝鲜族青年朴实、勤劳而不失尊严,乡村生活宁静而充满人情味,令人向往。

《假面舞》(外四首)(母语作品•诗歌•6期) 作者:沈明珠(朝鲜族)

诗人以朦胧而优美的意象创造了明亮而纯真的意境,使人在其意境中返璞归真,感受民族原型的文化抚慰,沉浸于温暖的情感氛围之中。“假面舞”里的挥舞的假与真,“云英花”的生命力,“中秋月”的纯净与丰硕,“柿树”里的离别与恩惠,“苦菜”里的思念,诗作中散发出的是民族性与人类本真的情感寄托,其内容积极向上,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葡萄树上的蓝月亮》(翻译作品•小说•5期) 译者:申哲镐(朝鲜族)

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把握原作者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忠实地译给了读者。不仅把原作的文学意境传达出来,还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美的享受。

《放慢脚步或疾走如飞》(翻译作品•散文•1期) 译者:金声宇(朝鲜族)

译者既按异化法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根据归化法又向朝鲜语读者靠拢,采取更接近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因此,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方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汉文版

翻译作品:

《太阳 月亮》(翻译作品•诗歌•1期) 作者:阿尔泰(蒙古族) 译者:查刻奇(蒙古族)

诗人以想象的辽阔,纵横驰骋的语言,将太阳与月亮的拟人化“美丽到底”。诗人魁梧的身躯吟唱出粗犷的诗歌并不奇怪,但他的诗歌有时纤细得像女人一般,亦如春风拂面,让我们随着太阳、月亮一起升,一起落,一起感动。太阳里燃烧的不是煤,那是他们彼此的爱。这是一首美丽的童话,是太阳和月亮说不完的、热烈又温暖的动人情话。

《吝啬鬼阿洪的园子•生日》(翻译作品•小说•6期)

作者:祖拉古丽•阿不都瓦依提(维吾尔族) 译者:古丽莎•依布拉英(维吾尔族)

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一个神秘的老男人,一群狂吠的狗,一个谁也没有进入过的园子,其中有悬疑、有善恶;当人们认定他园子里藏有财宝,当政府要拆除园子时,一切才被揭开。小说以扬善斥恶贯穿主题,告诫世人行恶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作品以特有的讲述形式和思维方式,融合了不同民族的视角和语境。

诗歌和评论:

《春天,鹰的热血高过了长白山额冠》(诗歌•2期) 作者:巴音博罗(满族)

以诗歌探问北方广袤无垠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仰望苍穹的生灵,巴音博罗的诗歌《春天,鹰的热血高过了长白山额冠》情景相生,播散着历经苦难和磨炼的沉静,洞悉远山深处的火焰、痛楚与希望,富有张力和激情,不断抵达旷达悲悯的诗学意境,并在自然的感性底色上凝练出崇高壮美的民族精神。

《我的疑问随风飘散》(诗歌•8期) 作者:阿苏越尔(彝族)

诗歌《我的疑问随风飘散》表达了一位彜族诗人对雄奇的青藏高原的礼赞,阿苏越尔以他富有灵性的诗行吟诵在五彩斑斓的光芒之中得到涅槃的云朵,积雪融化下的充满野性的雅鲁藏布江,羞涩的雪莲花和镀金的树叶,传递着高原宏大史诗的古老气息,民族变迁中的壮烈与欢喜,与天地沟通的无限畅达。

《关于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民族意识和民族超越的思考》(评论•7期)

作者:白崇人(回族)

这是一篇既具有理论自觉和思想深度,又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意识的论文。它阐述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的特殊意义,同时,又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角度,揭示了一种更为博大的文学意识和更为开阔的文学精神,从而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文学观念和文化理念——少数民族作家既要表达自己民族的个性意识和特殊经验,也要在更高的意义上,表达超越了民族个性和民族意识的整体意识和共同经验。

白崇人的论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以随笔性的潇洒笔墨,表达了深刻的学术思考,多有独得之见和启人之论。

散文:

《隐秘之路》(散文•1期) 作者:王 开(满族)

王开行走、观察、求证、思考“隐秘之路”,以个人的眼睛、思想、脚力和考察,描摹出一幅古辽河大地文明衍进中各个时段的生动图景。作品由印象展开,但集结于文化遗存,以及它们映现的古往时日之所以集成的辽西文化根须与精神脉络,其内涵深致今日的印染。作品破解层层迷障,渐进佳境。这是一篇文化自省的文章,作者的文化自觉,深入有序地体现在她的行进过程,确实启发了读者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

《草木一秋》(散文•5期) 作者:连 亭(壮族)

《草木一秋》表现手法精致,透视角度出人意表,挖掘能力从容稳健、不断深潜。该下力的地方,总有自然的力气给到那里;该游走的时候,轻轻撤身,不起动静。但是连亭驻足过的人和事以及自然之物,却深刻而有效地留下来了。他们各不相同的存在形态,在作者的观察、度量中,孤独、挣扎,呼吸与共,她把感知到的每一个灵魂的韧性与觉悟,准确地传达予受众,并使特殊境遇的人与世界达成谅解。

小说:

《舞蹈》(小说•3期) 作者:肖 龙(蒙古族)

小说以风俗画的笔法描绘出了一个由于发现矿藏即将搬迁的小村的山川人物,在告别旧的生活方式之际,村民的留恋不舍、困惑迷茫,经过一个传言的不断发酵,最终在一场酣畅的舞蹈中得到了释放。

《亲爱的树》(小说•4期) 作者:肖 勤(仡佬族)

亲爱的树是心底的树,是一生的挚爱,一生的寄托。以“树”为界,一边是知交的友谊,温润的爱情;一边是无情的算计,无边的冷漠。在美和丑的对照中,人情冷暖,人性善恶,跃然纸上。

《奔跑的木头》(小说•9期) 作者:潘 灵(布依族)

中篇小说《奔跑的木头》讲述了西南土司时代的故事,极具童话般色彩。小说人物不多,但每个主要人物都个性鲜明流畅;故事内容也不复杂繁琐,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及高尚的人文情怀。作品较好地塑造了“背脚”木头等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物形象,结构安排、细节把握和语言也相得益彰,是一篇回归文学创作本来属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