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协多部门创新举措,聚新时代的青年力量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19年04月30日08:40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朝气的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曾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为培养文学人才,增强创作活力,中国作家协会多个单位(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在中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更为灵活,手段更为多样,覆盖面更加广泛,各团体会员单位也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对青年作家的培训。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广大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素养进一步提升,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鲁迅文学院是中国作协做好青年作家发现、培养、引领工作的重要抓手,越来越成为青年作家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据了解,鲁迅文学院在对中青年作家的教学培训中,始终把坚持政治引领放在首位。通过政治理论和国情时政教育,提高广大学员的理论素养、家国情怀,增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党的十九大以来,经过精心遴选,邀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科技、农业、法律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来院授课,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全面介绍我国各方面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员们受到鲜活生动的政治理论、国情时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水平,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也是鲁迅文学院的教学重点。近年来,进入鲁院深造的学员都是有一定创作实力、创作实绩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作家,他们迫切希望通过鲁院的学习,在创作上得到一定提升。鲁院通过精心设置课程,延请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编辑经验的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来院授课,助推优秀中青年作家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转变。

据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负责人赵蓉介绍,青年文学工作是中华基金会文学扶持的重要工作和基本出发点之一。默默耕耘了25年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已成为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品牌文学项目。作为送给青年的意义非凡的文学礼物,“丛书”使众多刚起步的青年作家获得了宝贵的“认证”和引导,得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扬帆启航。自1994年首卷至今,“丛书”共推出了212位青年作家、评论家,其中有29位“丛书”入选者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为中国当代文坛培养了一批极具文化影响力的生力军。在从默默无闻到刻下印记的25年中,中华文学基金会作为这一文学项目的实际组织者与执行者,连同编委会一起,始终秉持文学初心,克服了人力、物力的巨大困难与阻力。此外,中华文学基金会还致力于打造青少年写作教育平台的“茅盾文学院”;从设立于1987年的面向45岁以下青年作家的“庄重文文学奖”,设立于2016年的“茅盾文学新人奖”,都是中华文学基金会扶持青年文学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21世纪文学之星”们在文学道路上的过去与未来。

做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培养工作,对于繁荣发展我国多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着特殊意义。中国作协创联部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处处长陈涛表示,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具体实施者,中国作协创联部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处始终关注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积极组织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以及多民族采访采风活动等,注重对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选拔。民族处一直在探索多方面、多渠道为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做好服务工作。陈涛介绍,目前着力于从四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做好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的学习培训工作。中国作协民族处将不断拓展培训模式,扩大培训数量,提升培训质量,为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在政治素养与文学水准的提升方面做好服务,提升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的创作热情,重点扶持有潜质、有前途的文学人才。二是做好少数民族青年文学评论家队伍建设。在继续办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论坛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委员会、签约少数民族青年文学评论家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理论评论发展。三是做好优秀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的推介工作。此前,围绕新设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已先后开展了改稿会、在《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做专版推介、组织采访采风以及新书发布会、座谈会、作家进校园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推送到大众面前,展示文学魅力,展现民族风采。四是做好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工作。今后将通过多渠道搭建平台,为少数民族青年文学人才提供交流的机会,如通过建立少数民族片区联席会议机制、与老作家结对子、采访采风等方式增进交流,开阔眼界。

机关团委书记刘戈谈到,在中国作协党组、机关党委的领导下,机关团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团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团中央、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机关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组织开展中国作协青年与地方青年作家主题论坛活动、创办《作协青年》杂志、连续举办中国作协五四朗诵会、为作协青年组织名家讲座等重点活动为抓手,团结中国作协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努力发挥好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做好青年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协机关团委将以“青年学习小组”为抓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同时结合中国作协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关心团员青年、服务团员青年,积极做好共青团工作,为中国作协团员青年工作、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青年评论家李墨波认为,中国作协向来关心青年人的成长,为青年人创造条件,提供业务学习的机会。他曾于2015年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平时也获得一些培训和研讨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加深了对于文学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文艺评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为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他期待今后中国作协能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青年人的创新意识,让青年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作协工作的驱动力之一,使青年人在奉献青春才华的同时确认其自身价值。不仅为青年人多提供业务培训的机会,增强青年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还要继续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善于发现青年人中的好苗子,为其成长护航助力。

《人民文学》青年编辑赵依谈到,《人民文学》杂志社长期致力于对青年作家的挖掘扶持。《人民文学》于2017年设立“90后”栏目,并在“新浪潮”栏目和“诗歌”栏目相继推出青年作家和作品小辑。这些栏目从语言、结构、经验、精神向度等层面展现出青年文学的纷然风貌,同时透露出作者细腻的洞悉力和天然的悲悯心。青年编辑往往从年轻人那里最先觉察多元化的格局,各种生活与观念相互碰撞、交织,也显露出《人民文学》对青年写作发展的独到眼光和包容心态。作为青年编辑,在理解同代作家的写作上有天然优势,更容易和青年作家交朋友,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作为青年评论家,她也比较关注同代人写作,经常撰写关于青年作家作品和写作现象的评论。她希望中国作家协会能够为促进各文学期刊的青年编辑、青年作家广泛地交流切磋提供更多平台,在扶持青年作家的同时,也关注青年编辑的成长。

中国作家网作为中国作协主管的专业文学网站,一直关注和扶持青年作家和评论家的成长。2019年初,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社合办“文学观澜”专刊,专刊的第六版设立“读书会”,联手多家高校比较活跃的的线下读书会,迁移至线上,成果落地到报上,通过组织“春日阅读经典”、“关于80后诗选的讨论”等话题,以及展示各高校读书会的交流心得等,集结高校的文学爱好者,鼓励他们抒发对文学的奇思妙想和对经典作品的感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挖掘有潜力的文学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