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新技术带来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郝天韵  2019年04月24日16:23

谈及2019年的中国电影,必提《流浪地球》。

可以说,电影《流浪地球》的面世不但创造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也让该片导演郭帆更加坚定地相信,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有无限可能性。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中,《流浪地球》摘得最佳视觉效果奖。作为今年春节档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影片,《流浪地球》以其独特的科幻视觉呈现,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被业界看作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是中国电影在缩短与好莱坞电影工业差距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由此很多人说,2019年是中国科幻片的元年,但郭帆认为,一部《流浪地球》,还不足以确立中国科幻片的类型,“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中国的科幻类型是否成立还不是一个定数,除非有一天像好莱坞一样,每年都有若干部好的科幻电影出现,才可以说这个类型成立”。

从2014年的《同桌的你》到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郭帆赶上中国电影最繁荣的时代。对他而言,最大的心愿是“做跟电影工业有关的东西”。

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分工”,电影工业化即任何事情都可以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并有相对应的价格。硬科幻影片需要符合科学逻辑,更需要标准合理的项目管理与专业完善的后期支持,这对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对此郭帆认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个月,他一直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不足,这也将是他后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

同时郭帆也表示,科幻片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特效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国人的认知,文化才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影片的视觉系统需要植根于文化,所以没有办法将好莱坞成功的范例拿来套用,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经历决定了什么东西对我们有效。中国在美学历程中缺失了工业革命这一段,对于机械没有像美国人那样的情感,所以得找到中国人的情绪共鸣点。”郭帆说。

《流浪地球》在视觉系统的搭建过程中,会找一些中国观众熟悉的元素,包括从形态、颜色上进行把握。郭帆举例说,比如西方人常常用蓝色来作为科幻片的基调,但是在《流浪地球》中,则使用了更多的红色和青色作为补色,“因为中华文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使用这些颜色,能够使中国观众感到熟悉与亲切”。

“电影创作本身跟时代、文化、技术都是不能分离的。”郭帆表示,正如《流浪地球》海报上写的那句话:“相信未来”,《流浪地球》至少可以让投资人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增强对科幻电影未来的信心,“对我个人来讲,也会继续尝试这个类型,并且更加关注新的技术。我坚信未来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的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