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品拿得出、立得住、走得远、留得下 ——中国作协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改稿会在京举行
改稿会现场
4月22日下午,中国作协创联部主办的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改稿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本年度入选丛书与作者面对面交流,问诊把脉,指陈问题,并给予修改意见。
据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从2018年起新设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项目。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介绍,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是从54部作品中精选而出,经过专家论证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核,确定入选10部,其中,中短篇小说集4部、散文集3部、诗集2部、理论评论集1部。“这套丛书将更集中、更广范、更有力地推荐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让这批作家整齐地站在中国文坛前沿,展示集体风采风貌。”彭学明表示,“改稿会通过与会专家对作品认真细致的分析评价,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供作家参考,尽量避免出版后的遗憾,对作家本人的创作和整套丛书的出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用文学作品呈现民族特色
与会专家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特色,在更宏大的中国叙事中,体现出民族身份、民族意识、民族认同,通过对民族生活的叙述,展示少数民族独特心理,丰富中国文学图景。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李达伟是一位很有想法、写作能力很强的作家,他的散文集《在体内生长的丛林》以“地点场所—阅读笔记”为结构,很有创意。他善于使用文字中的实词,句子也充满了诗的笔法。整体谋篇布局不过分关注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力图呈现片段式哲思。同时,梁鸿鹰指出,作品形式、作品风格与作家投射进作品里的情绪较为单一,作家应通过对本民族生活的观察,揭示民族心理,努力呈现本民族文学的特色。
谈到诗歌,诗人刘立云认为,“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非常成熟,已经将少数民族特色融会到现在时代的写作,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回族诗人马占祥的诗集《西北辞》将民族习俗融入时代创作中,语言精致、简短、纯粹、空灵,用较少的句数写生命、人类、自然的大主题。篇幅小,格局不小;切口小,内容不小;事物小,事件不小。但是,刘立云也指出,马占祥诗集应该继续丰富其内容。而谈及羌族诗人羊子的诗歌,刘立云认为其主题宏大,写历史、写人类、写创世。刘立云表示,如何用诗歌揭示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与道路,是诗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汪守德认为马占祥诗集《西北辞》与羊子诗集《祖先照亮我的脸》能有效调动民族文化资源,用文学呈现出本民族的特征。
“语言和细节是文学作品魅力的所在,是文学性的重要表征。”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包明德结合娜仁高娃的小说作品,认为她的语言精准、细腻、清晰、灵动,细节刻画形象生动,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他指出,娜仁高娃的叙事是一种本土叙事和女性叙事,呼唤被理解、被呵护、被认知,建构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娜仁高娃的创作赞美的是一种情感的力量,不是现实世界功利的得失。他希望娜仁高娃在当下的信息与知识体系内,以更高的维度审视本民族地域文化,激活民族记忆,升华作品,体现出时代的气息与风貌。
作家视角与精神性写作
文学创作本质上属于私人化叙述,作家将不同的经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中,形成各具风貌的文本。
朝颜将散文集取名“评审员手记”,选择从“评审员”角度切入,本身就较为独特,小切口,打开大格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尹汉胤说,朝颜的散文集《评审员手记》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式,将作家独特的个人感受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从作家与文学的角度阐释社会现象。另一位评论朝颜散文的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兆胜认为,朝颜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作者有一种较强的问题追问意识,而这种追问,隐含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双重特征。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说,扎西才让游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这种跨文体的双重身份为作家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审视本民族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小说集《桑多镇的故事》虚构的成分比较浓郁,作家笔下的桑多镇充满魔幻与神秘色彩,类似拉美作家笔下的南美的某个小镇。扎西才让有着非常丰富的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文本非常有现代感,作家又善于将散文笔法融入小说,语言优美。顾建平肯定了《桑多镇的故事》的文学价值,他认为此小说集类似于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
“陈克海的写作是一种精神性写作,他的小说呈现出丰富的日常生活,庸常的生活之下隐藏着精神的深度。”评论家胡平认为陈克海的小说人物都有各自的困境,他善于运用微妙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男女两性之间复杂的关系。胡平强调,陈克海善于处理题材,有较强的叙述能力,叙述中有一种文学的调性。但同时,他希望陈克海的写作题材更开阔,叙事视角的转化更自然流畅。
10位入选丛书作家合影
向着经典作品的方向努力
与会专家针对具体文本,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叙述特色等角度认真审读、分析、评价入选作品,给出中肯意见建议,打造经典作品,提升出版品质。
维吾尔族女作家阿舍获得过3次“民族文学”奖,是已经比较成熟的散文作家。《小说选刊》主编徐坤认为,阿舍的散文创作呈现出先锋性态势,有作家独特的审美思考,表现出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徐坤建议,散文集《像风一样》的篇目可适当删减调整,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收入作品集中,展现作家较高水准的创作水平。北师大教授张柠认为《像风一样》集中书写西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上一个小镇的生活,情感充沛,地域特色浓郁,他从阅读感受的角度将《像风一样》的篇章进行分类,也建议作家适当调整篇目,将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钟二毛的小说锐利、锋芒,具有反讽色彩。徐坤说,钟二毛写小说,也当过导演,他在用剧本的写法创作小说,对话与镜头感都特别强,对欲望化的书写与现实社会的批判揭露使得小说极具张力,同时,她从编辑的角度给作家提出参考建议,思考剧本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引发作家共鸣,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亚丽认为,陈克海的小说写了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内心充满挣扎、困惑、迷茫,同时也有反思与体悟。她指出,陈克海的小说创作较为成熟,叙述能力强,语言流畅,作品整体质量较高。她结合具体作品,认为作家有待进一步强化人物形象塑造,对小说人物终极走向的追问,张亚丽期待陈克海进行更深一步的反思与探索。
10部入选的作品中,石彦伟的《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是唯一的一部理论评论著作。张柠肯定了石彦伟的理论知识与文学素养,从宏观视角与文本细读的双重视角,他建议作家分为6辑:当代回族文学概述、当代回族文学嬗变、当代回族作家论、当代回族文学小说论、当代回族文学诗歌论、当代回族文学散文论。他认为此评论集的出版会引起评论界的关注与重视。《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认为,评论集题目“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体现民族独特性不够强,并且整部作品集缺少一篇主要性的作品,即回族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分析与梳理,建议作家斟酌后修改。
10位入选作家扎西才让(藏族)、陈克海(土家族)、娜仁高娃(蒙古族)、钟二毛(瑶族)、阿舍(维吾尔族)、李达伟(白族)、朝颜(畲族)、羊子(羌族)、马占祥(回族)、石彦伟(回族)在现场认真听取专家的分析、意见、建议,均表示改稿会的召开非常有必要,提升了丛书出版的质量,对自己今后的文学创作也有启发意义。阿舍代表入选作家发言时谈到,改稿会收获很大,将结合专家的具体意见修改作品。
彭学明作总结发言时谈到,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是一场探索,通过剖析作品,与会专家参与到了作家的创作中,利于推进作家与作品的“经典化”。也希望每个作家都有清醒的写作意识,要让自己的作品不光拿得出,更能立得住、走得远、留得下。
改稿会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处长陈涛主持。
与会专家与入选丛书作家合影
中国作协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入选名单
作者 |
作品名 |
民族 |
中短篇小说 |
||
杨晓贤(扎西才让) |
桑多镇的故事 |
藏族 |
陈克海 |
简直像春天 |
土家族 |
娜仁高娃 |
七角羊 |
蒙古族 |
钟润生(钟二毛) |
回乡之旅 |
瑶族 |
散文 |
||
杨咏(阿舍) |
像风一样 |
维吾尔族 |
李达伟 |
在体内生长的丛林 |
白族 |
钟秀华(朝颜) |
陪审员手记 |
畲族 |
诗歌 |
||
杨国庆(羊子) |
祖先照亮我的脸 |
羌族 |
马占祥 |
西北辞 |
回族 |
理论批评 |
||
石彦伟 |
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 |
回族 |
(摄影:李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