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别矣匆匆休洒泪 ——写给恩师薄松年先生

来源:文艺报 | 余 辉 张 露  2019年04月23日09:30

著名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于2019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薄松年先生于4月2日在北京医院永远离开了我们。罹患癌症的他,一直在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彩印版《中国美术史教程》而累日修订、增补,在去世前的10多天里,他还与合作者林通雁在电话和邮件里讨论如何调整、修改清代美术和增补现代美术部分,直到病情发作的几个小时前,他还坐在计算机前准备幻灯片,嘴里喃喃地说:“这是我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了,临走前,我要再见一见学生们。” 3月25日晚,他突然出现了昏迷现象,家人发现后立即将他送进了北京医院,此后,他一直没有醒过来,直到4月2日上午9时51分,一颗为中国美术史、为千万个学生跳动的心脏永远停止了,终年87岁。

薄松年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1932年,他出生于河北保定,幼年贫苦。1950年,他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从教于雄县师范学校。1952年,他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有幸被学者王逊教授(1915-1969)收为弟子。1955年毕业后,他成为王逊的助教,1956年,他协助王逊开创了我国高校的第一个美术史系,1957年和1961年,他先后独立开设了美术史公共课和专业课。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坛、在许多需要他的讲坛,辛勤传道、授业了64个春秋,他对学生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加关爱的责任心,使每一个与他相识的师生都能深切感受到铭心的教诲和春风般的温暖。

薄松年全面承接了王逊编写美术史教科书、研究宋元绘画、调研民间美术的学术衣钵。他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和撰写的《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其清晰的脉络、严谨的语言,是让师生们放心使用的教科书。他讲授的中国美术史囊括了历代的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陶瓷、工艺和民间美术等所有的艺术门类,在讲授中还扩展到文学、宗教、戏曲和民俗等相邻学科。他编写的教材,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又有生动的细节描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累计印刷20多万册,是高校美术史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创中国美术史教材发行量之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薄松年一直为出版王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撰写的中国美术史教材而奔波于大江南北,首次正式出版了王逊的《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1989年出修正版),近几年,薄松年继续忙碌于导读、校注并再次整理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终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18年底刊印,使恩师的教学与研究成果通过多次修订和出版得到了广泛的传扬,他对恩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在美术界传为佳话。

薄松年对绘画史研究的特点是基于深刻认识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他熟知历代、重在宋元,有着扎实深厚的文献功底,古代数百位画家的身世简历和历史细节,信手拈来,尤其是对古代画论,背诵成篇,显现出雄厚的“北学”功底。1979年,在启功的帮助下,他与陈少丰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找到了《林泉高致集》明抄本,发现了其尾篇《画记》,对该篇进行了校注,深化了学界对《林泉高致集》和郭熙其人其作的研究,发表了《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他先后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和北宋翰林图画院,以及燕文贵、李公麟、苏汉臣、马远、梁楷、黄公望等十多个宋元画家和一些明清画家的个案展开了充分的研究。他关于宋代绘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宋元绘画研究——庆贺薄松年教授从教60周年》里(张露主编,故宫出版社出版)。

薄松年将田野调查的方法运用到民间美术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对晋冀鲁豫津苏川闽粤等地的年画产地进行了全面考察,长期深入到手艺人的作坊、店铺和炕头,与一些老艺人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友情,忠实地记录和总结了各地年画的创作题材和制作工艺。1987年,他出版了《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又经过20多年的锤炼,发展成《中国年画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他参与了许多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和出版项目,如1992年、2000年两度参加《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编纂工作等,还编辑出版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年画集。在本世纪初,他帮助扶持建立了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促进木版年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一批民间年画艺术家得到了国家的资助,民间木版年画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些都与薄松年的长期宣传与研究不无关系。他一生克勤克俭,通晓书画和民间版画鉴定,但面对物欲横流的收藏界,从未说过一句违心话。2010年,他将珍藏的一批民间木版年画无偿地捐赠给了澳门艺术博物馆……他的节俭与慷慨诠释了师德的独特内涵。

1984年,薄松年荣获了文化部及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年画研究奖”,2008年,被中国美协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史家”。薄松年先生崇高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公众的广泛尊重和真挚认同。

(作者系薄松年于1987、1988年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研究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和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