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登高

来源:今晚报 | 查干  2019年04月21日21:52

登高者,望远也。人有望远的愿望,是美好健康的心灵追求。登高使人眼界开阔,心胸畅达。登高,也是一种自我陶冶自我塑造的过程。

登高者,无非有两种心态。一是,心怀敬畏去登临。目的在于,借助大山巍峨,去弥补自己的渺小。这有利于磨砺雄心壮志,克服自身的怯懦。

诗仙李白,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执著的登临者。他不但爱登高,更善登高。他不是为登高而登高,而是心怀人生抱负,为游目骋怀而登高。他兴致高时去登高,心囿愁绪时也要去登高。“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在人生抱负无法施展时,毅然离开长安,云游四方。到了武功山太白峰,就连夜去登临。为的是,借助上天求索的想象,来为眼前困境寻找出路。他相信,太白金星老人家,会和他对话,会为他打开沉重的天门。一生崇仰大山大水,性格狂放的李白,在大自然的磅礴面前,从来都是敬畏有加的。他明白,人的高度在于心灵,而非所在的位置。“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他壮志勃发,去登临时的感慨与豪言。这种壮阔的心志,只产生于登临之时。

还有另一种登高者,其心态是:为征服、为逞能而登高。这类人,对父山母水,没有丝毫敬畏。对其而言,山就是山,只是高于地面的一耸耸石堆而已。登高而望远,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智性意义。他们站在高处,如一株株朽木,貌似威风凛凛却没有鲜活的生命内涵。

这些年“山高人为峰”这样一个广告词,频频出现,让人感觉匪夷所思。某些人把这个艺术家用来衬托艺术境界的一个虚词,借为己用,按错了地方。其目的无非是说,自己和自己的产业,比山还要雄伟挺拔,是天下唯一。其幼稚和狂态,让人啼笑皆非。而在我们周围,还更有甚者——他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令人生厌。这类人大多位子较高,但他们不懂得何为高?

所谓“人往高处走”,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时时处处都在攀登。然而,每个人登高的初衷,和登高之后的心态,却截然不同。有些人位高权重,心怀敬畏,登得再高,心境也是平实谦和的。他们居高而不狂,因为懂得“高”的真正内涵——山者,人民大众也。

任何个人,都不过是山上一棵草。今天你站得高,是因为百姓把你抬得高。对此,假如没有敬畏和感恩之情,就是一种失魂失重的表现,离“一落千丈”就不会太远了。

登高不易,居高更难。记得我初登黄山,用了整整八个小时。当时听说,需要登39000级台阶才能登顶时,竟出了一身冷汗——好在年轻,硬是咬牙坚持登顶为止,虽汗流浃背,浑身似散了架。

当时路边有警示牌:“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可见,登高的艰难和风险——非专心不可,一不小心,一步踩空,就可能跌落深谷,粉身碎骨——细想一下,人生和事业之登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都在登高。只是,能否寻到登高的真谛?那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