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那山,那水,那城,那人 ——黔东南纪行

来源:解放日报 | 王纪人  2019年04月18日07:58

俗谚称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可是我们在黔东南逗留的十几天中,却天天是晴天,只有片刻是例外。那是有一次看龙舟表演,在鞭炮声中,一艘独木龙舟敲锣打鼓地从远处驶来,十几条苗家汉子奋力划桨,在接近我们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雨,雨还很大。当龙舟渐行渐远时,雨就停了。顷刻龙舟返回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待远去后,就戛然而止。真是神奇,如天人感应。据说划龙舟时,十有八九会下雨的。我们在黔东南时,早过了端午节,全贵州大概只有我们到的地方安排了龙舟表演。而当时贵州已久晴不雨,仅那天、那时、那地下了片刻却忽断忽续的雨。

黔东南处处有崇山峻岭,城市往往建在平原或丘陵上,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就需要在盘山公路上坐过山车似地翻山越岭。黔东南的崇山峻岭被植被覆盖了所有的山脉,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依山而筑的梯田正值秋收季节,一片片上下接壤的金黄稻田镶嵌在绿树丛中,令人赏心悦目。黔东南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有着良好的水土资源和最适宜于物种生长的生态环境。那里负离子也特别充足,深呼吸几次,是可以洗肺洗肾的。在我们经过的北部地区,就有一条浩浩荡荡的㵲阳河流过,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此河源出瓮县金凤山,贯穿黔东山地流入湘西沅江,全长400多公里。上氵舞阳水天一色,柔美多姿,被称为“女人河”,下㵲阳雄健伟岸,被称为男人河。可见其多姿多彩,可以说这是一条雌雄同体的大河。

在游船码头上三十多人先分乘两条小船,舟行半小时许再合并换乘大船。此时河面也渐见开阔,两岸群山壁立,如入长江三峡。㵲阳河也确有三峡——诸葛峡、龙王峡和西峡,称为“氵舞阳三峡”,位于镇远境内,此段正是㵲阳河景色最美的部分。河水宽阔,波光潋滟,两岸青山重重,层峦叠嶂。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处,只见一线洞开,豁然开朗。那边山上有唐僧师徒在登顶,但徒弟中只有悟空和八戒,沙僧不知去了何处。三叠泉瀑布曲折而下,在河里溅起白花花的龙形波纹。孔雀峰迎面而来,人坐在船上候分刻寸地抓拍,就成了“孔雀开屏”,那就福星高照了。途经的一座山上有个长寿村,有人在河边解缆。不知其祖先是哪里来的隐士,在此桃花源中留下了世世代代的长寿基因。

浩浩荡荡的㵲阳河流到一处呈S形,镇远古城就分别建筑在两个弯头的中心,一称府城,一称卫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风水奇观,从而被称为“中华太极古镇”。镇远相当古老,蚩尤的后裔曾在此创建了罗施国政权,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在此置县。从秦汉至清末民初,这里一直是西通云南,远至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驿站,其一路通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甫到镇远,就觉其气象万千,不愧为有千年历史积淀的太极古镇。除了历代的破坏和废弃,目前保留的明清建筑中最显眼的有祝圣桥和雄踞桥上的状元楼——魁星阁。过桥可抵依山而建的青龙洞,乃唐代佛教传入贵州后最早在此建造的寺庙。其中30余座宗教建筑依山而建,部分悬空,楼中有楼,洞中有洞,并形成了儒道释兼而有之、共存共荣的格局。站在青龙洞的山上远眺,只见沿河而建的民居十分壮观,大多是仿造徽派建筑与本土苗族吊脚楼的珠联璧合,在㵲阳河里留下了清澈的倒影。某天傍晚的夕照中,我们就在临水的街道上享用了一顿清淡的晚餐。在黔东南的城市中,镇远无疑是最发达和繁华的,一点也不比云南丽江古城逊色。

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热情好客,客人进一个村庄、一户人家或一个场所,主人通常都会举行欢迎仪式,不仅载歌载舞,还要设下拦门酒席,不喝下一杯两杯的,休想进得门去。她们穿绣戴银盛装出列,轮番向每个客人敬酒,无一遗漏。边敬边唱劝酒歌:“阿妹来敬酒,阿哥请喝酒。喜欢就要喝,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喝两杯,不喜欢喝三杯。”盛情之下,不得不喝,喝了却还要喝,往往欲罢不能,越喝越多。酒一般是米酒,也有玉米酒、杨梅酒,不算很烈,但颇有后劲。所以需要自控,否则难免玉山倾倒。酒杯有牛角杯、陶碗、瓷碗等,不求精美,却以质朴见长。

无论苗族还是侗族,都流行长桌宴。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两两相对放两条长凳可坐四人。人多时就将一个个长桌如接龙似的拼接起来,一溜排开延伸,十分壮观。每桌都上同样的饭菜,一般有十多个碗碟。荤菜有白煮猪肉、腊肉、白斩鸡、炒鸡蛋、酸汤鱼等,素菜有拌黄瓜、油氽花生、野菜、豆腐干、豆腐脑、切片番茄等,许多菜配以有辣的调料。主食有大米饭、糯米饭、小米饭、鸡汤煮稀饭、饼、面条等。贵州人素有“怕不辣”之称,与川人的“不怕辣”和湘人的“辣不怕”有得一拼。我是“畏辣”男,通常只能吃少数几个菜,往往只得半饱,很合节食之道。

少数民族无一例外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每逢节日就要唱歌跳舞,吃饭也要唱歌,谈情说爱更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又极多,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一日三餐,只要吃得高兴,就随时唱起来。每逢宴会,必有数人组成的歌队唱歌劝酒。我们在侗族村参加的露天宴上,就欣赏到了侗族载歌载舞的节目,其中尤以侗族多声部无伴奏清唱最为出彩,这已经名扬全球。宴罢,客人就受邀参加他们的“舞林大会”,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起了集体舞,把余兴推向了高潮。

至于谈情说爱,他们叫“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活动。坐在大城市写字楼里的白领为什么多孤男剩女?就是因为缺少了游方式的社交活动。苗族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这种方式,结交朋友,选择伴侣。《黄平州志》上记载:“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勾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游方坪”。据说节日一到,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到他们向往的游方坡去游方。他们用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方式,传递爱的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姑娘们身着崭新的衣裙,头戴银首饰,颈佩银项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足,并以自己美丽的容貌和姿态吸引小伙子的爱慕。他们在游方坡见面后,小伙子会礼貌地和姑娘打招呼,称赞姑娘的美貌,然后通过对山歌互相介绍。夜幕降临后,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男女舞步随着舞曲变换,进退回旋。在朦胧的月光下,悠扬的芦笙伴着优美的舞姿,更具诗情画意。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在舞蹈和对歌中进行的。歌对得起来,等于“确认过眼神,遇到了对的人”。

在黔东南,见到了不少美丽的苗家、侗家儿女。侗族副州长就是一位儒雅的绅士,大学毕业。在雷山县白岩村开饭店的杨先生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苗族,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太太毕业于贵州大学,双双回乡。杨先生回家在美丽的梯田旁开了一家农家乐饭店,窗明几净,菜肴也卫生可口,生意不错。饭后他替我卷了一支苗烟,我们便坐在厅堂的美人靠上边望风景边聊天。州旅游局副局长是侗族,年近不惑,着装得体,毕业于贵州大学。一位接待我们的侗族女县长,精明强干,服饰时尚。

在村里,跳舞唱歌的多半是中老年,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留下少数帮老人从事银饰打造和展示的青年。至于苗绣,也是中老年妇女的活计。她们在苗绣展示室里一溜坐着飞针走线,当场绣出的工艺品花团锦簇,龙凤呈祥,令人叹为观止。在黄平县千户苗寨,商业街上的银饰店和各类工艺品店鳞次栉比,货柜、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很多是靠自家心灵手巧地打造出来的。居民大都住在山上,密密麻麻的黑顶民居依山而建。一些家庭正在大兴土木,靠人背马驮运送建材。在狭窄的山道上凡遇到游客,总是谦让到一边。他们淳朴、谦和地与人交往,打造着自己的新生活。

黔东南淳朴热情的民情民俗与壮丽的山川形胜互相辉映,形成了美丽的风土人情,这使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流连忘返。即使已阔别多年,想到时,一切都会在眼前重新浮现:那山、那水、那城、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