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浙江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留下口述史

来源:文汇报 | 蒋萍 刘海波  2019年04月17日08:32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世瑜的弟子在现场表演昆曲。◆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均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制图:李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作民族记忆的背影,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886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6名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该如何保存这些历史记忆,让非遗基因永流传?

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出版。该套丛书以人为单元,一人一卷,分10册录入了浙江省戏曲和曲艺领域的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人生。

据了解,该套丛书首次记录了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姚剧表演艺术家沈守良、新昌调腔表演艺术家章华琴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历程、学艺授艺心得、演艺生涯及其传承等内容,并通过在书中设置访谈内容二维码的方式,以动静结合之态,重现了浙江的非遗文脉记忆。

“自2015年起,浙江省启动第一批10位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拍摄传承人及其相关人员的口述史访谈。”传统戏剧专家徐宏图先生是浙江省第一批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专员,参与了抢救性记录工作方案的策划、访谈提纲的拟定、口述史丛书体例的确定等工作,他表示,将记录工作中的访谈内容转录为口述史,工作量大,加上地方方言和专业方面的难题,编纂难度很大,编纂团队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与精力。

“该丛书是一部动静结合可看可听的普及读本,丛书依托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视频成果,在书中设置访谈内容相关的二维码,以纪实影像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满足文字与视频共享的现代阅读需求。”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表示,本套丛书的出版是浙江省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在全国开创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编纂的先河。该丛书是研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面貌的宝贵资料,传承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与传承实践对于研究非遗多元化流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的技艺需要总结和宣传,但因为个人精力有限,这一项目只能搁浅。如今,丛书仿佛是一双翅膀,能将我们的技艺带给更多的人。”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世瑜表示。

据悉,本套丛书总共将有196册,第二批和第三批口述史的采写、编辑工作已经开始,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称,将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出版第二批13册口述史,涉及的非遗项目门类将更加广泛,以推进非遗保护成果与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