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 | 范玉刚  2019年04月03日09:33

内容提要:习近平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实践品格和理论追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观念,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 价值导向 实践品格 理论追求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南。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指向,直接关乎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关乎全球化舞台上的国家形象展示,以及为人类文明作更多贡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是基于国内外波诡云谲的形势变化,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以其诚心正意和家国情怀在回应时代重大挑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其价值导向上系统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根本遵循,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总体上来讲,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华文化、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14 亿人民的文化创造,在文明互鉴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有力支撑,从而凝结为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品格;以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抓手,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追求。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传承,也是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其现实国情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创造性发展。在习近平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中,文化自信始终居于根本性地位,它关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向的是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和为人类文明作更多贡献的初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价值维度;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文化蓬勃发展,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力量,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使文艺的人民性得以彰显,在全球化舞台上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在文明互鉴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向的是对全球高势能文化的期望和发展出竞争文明领导权能力的激励,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追求。以上三个维度既是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的彰显,又是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视角。

一 “文化强国”的价值导向

以“文化强国”为目标诉求明确中国发展的未来指向,是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根本。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全面崛起,及其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获得广泛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向与价值诉求越来越清晰,中国发展要为世界作更多的贡献必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这一重大判断显现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①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观自信,由此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伟大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联起来,以文化自信支撑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光荣。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②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是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整体性发展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强权对外扩张,而是依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文明吸引力。因而“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文明概念,是一种文明礼仪大国的道德感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③。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光荣和伟大,它凝结为一种文化的品性积淀在民族心理结构中,外显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做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文化自信,在普遍性意义上,是指一个成熟的民族或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任何外力所不可摇夺的,这种信念在日常生活中被积极践行,其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以及由此对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饱含坚定信念。正是文化自信促使我们从心理上、精神上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并从根本上心悦诚服地去自愿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举手投足的基本遵循。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人类文明愿景的一种欣然期许,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居于灵魂性地位,是人民精神信仰的“定盘星”。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才能真正有所“明白”,进而从根本上坚定自信。保持历史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所指,从而凝聚起全党全社会奋斗的力量和激情,激发蕴蓄其中的创造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进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彰显自信,愈加坚定了以中国文明型崛起为世界作更多贡献的信心。

二 鲜明的实践品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动文化蓬勃发展,显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拐点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定要行稳致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根本点上,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

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④。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形成强有力的价值感召,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性目标。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从排浪式的消费转向差异化的消费,越发注重文化心理的满足,雅生活和艺术化追求将成为大众的日常,这必然要求文化的极

大丰富和有效供给以及主流文化价值的滋养,就越发提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诉求。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文化已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作用就愈发重要,它直接关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决定着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和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将上升到新的发展层次,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只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文化才能润泽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使民众在精神文化的愉悦中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品格使其蕴蓄于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中。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显现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今日中国的丰富表情和坚实的内核。有底色(优秀传统文化)、有主调(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有“中国特色”。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普遍真理的中国表达、中国形态的完善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契合人类文明主潮,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呈现为风景这边独好的善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其理论体系、发展道路、制度建设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见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说,特色是底蕴,创造创新是根本,在激发文化创造的意义上,新时代也是一个文化繁

荣发展的时代,一个主流文化价值不断凸显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内核的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一个文化自信得到不断彰显的时代,这正是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品格的彰显。

三 深刻的理论追求

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导向,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在文明互鉴中广泛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论追求维度,旨在倡导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讲好中国故事,扎扎实实地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创新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⑤,而是将近14 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史诗般的实践。就其现实实践和理论表达而言,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

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在经济发展中铸就文化的繁荣,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使人民有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体验。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土壤中,使文化发展不断彰显出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和人民的情怀,文化

发展不再是凌空蹈虚的空中楼阁,而是生长于人民的心坎,镌刻于民族自强不息的心碑,形成文艺经典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初心—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文明作更大贡献。这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理论创造、理论追求。正是不忘初心和使命,使我们党在全球鲜明地亮出社会主义旗帜,向全世界宣示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全球治理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中,同样把文艺关怀投射到每一个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剧中人”,以文艺精品把党的理想信念和政策艺术化地展示出来,感染每一个自觉投身时代洪流中的人。“人民”不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词,“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⑦。人民在落地生根中成为你、我、他(她),是我们每一个鲜活的个人,是每一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人,这是社会主义文艺要守护和弘扬的价值。高扬人民性的书写就要在文艺中刻画出具体的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写出新时代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英雄的风采和神韵,写出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小人物身上写出大时代的风采!新时代需要文艺讴歌时代的大气魄、大气象,歌颂人民的英雄,文艺只有与人民的伟大实践同频共振,才能够烘托和张扬出时代之“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实践的挑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

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⑧时代是思想之母,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而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与风格。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处在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时代,40 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更需要理论的创新创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取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取决于文化创意和艺术创造。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不断丰富党的理论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召唤着理论的创新创造,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成功开创了一条走向现代化、走向复兴、于世界文明进步有新贡献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本土、关怀全人类,有着世界情怀和开放包容意识,以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视域融合超越了中西、传统与现代,从而把人类文明引向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前瞻未来,其核心思想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享。这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制高点,也是世界道德舆论优势的制高点,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彰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方案,这既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新的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观。它广泛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在现代化转化中扬弃了华夏中心论的局限性;在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也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偏颇,形成了一种超越既有文明范式—人类中心论的新的文明发展模式—“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⑨。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就是这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世界意义,旨在与世界人民“共商、共建、共享”中,丰富和完善既有的全球秩序,使其朝着更加美好文明的方向发展,它凝练为以生态文明思维为底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新的价值秩序将以集体主义替代个人主义、以开放自由替代封闭保守、以团结协作替代排他性竞争、以共存共荣替代霸权统治,这是世界文明价值的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价值对抗。它在中华大地的发展显现为民族复兴与个人出彩相统一的中国梦,使中国发展道路既尊重个人权利、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又注重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和胸怀人类;它在世界的发展秉持的是合作共赢理念,体现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价值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它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力量”思维,又融合了西方文明累积的“软实力”思想,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面向世界的从容自信,这种创新性思想的集成将深刻影响人类价值体系和全球战略格局,使世界愈加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文明进步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国内外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指导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南,是我们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积极引领。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是系统性、整体性的,这些不同维度的切入是为了更好地领会和深刻地理解,它最终必然显现为一种融会贯通的文化意识,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0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 页。

②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29 日。

③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9 页。

④习近平:《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 页。

⑤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8 页。

⑥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45、59 页。

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7 页。

[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