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胡冰霜  2019年04月01日15:02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作者:胡冰霜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96-2889-3

定价:52.00元

内容简介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是一部普及全科医学常识的泛科普医学散文,也是一位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对几十年行医之路的回望与省思。

作者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角度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串联全书,意不在讨论医学理论或灌输专业知识,也无太多药物或治疗建议,而是从人格层面去解释病理与心理的关系。作者将半生学术体悟与临床经验从容道来,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与启发性。

作者简介

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最新作品《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火热上市中。

编辑推荐

◆本书装帧简洁优美,带给读者自然舒适的阅读体验。

◆本书既非浅白空泛的养生指南,亦非深奥难懂的医学专著,而是融合了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从中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读来轻松愉悦又令人思索。

◆本书作者是一位拥有深厚理论素养与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医者,她用朴素鲜活、深入浅出的文字将自己40年行医途中遇见的各种病例与所思所想娓娓道来,启发人们更好地与自身的疾病相处,与身边的病人相处,最终化解身心的矛盾,寻得生命的和谐。

名人推荐

我们生活在弥漫着虚无主义和竞争法则的消费社会里,每个人都和外界形成了特殊的联系:对抗、和解、痛苦、喜悦、无奈……疾病看起来是自然法则使然,但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所引起的心理症结也会反映在身体上。本书讲的是疾病和治疗的故事,让人能从新的角度看待和珍惜独特的个体,让思想的光芒逾越有限的身体。

——知名插画师 卡斯丁多

历经世事而保持天真,胡冰霜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她在书中写下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充满悬念的治病救人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一箩筐“医生不要找我”的小技巧。那些慈悲质朴的讲述,即便隐去作者姓名,我亦永远会将它们珍藏。

——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陈翼

目录

自序 一个医者行旅的原点

一 身体

1.藏药的精神病人

2.精神病院的《热爱生命》

3. 对疾病的渴望

4. 夜夜淘结石

5. 肠梗阻的“颠簸疗法”

6. 试着发酵一下吧

7. 接受药物还是接受超标?

8. 性别的困惑

9. 修下水道的诀窍

10. 瘢痕体质

11. 几乎绝迹的针刺麻醉

12. 绿豆和西瓜

13. 绘画治疗:一条自我表达之路

二.路上

1. 生死列车:高热抽搐的男孩

2. 乌兰巴托:托尔斯泰的拯救

3. 阿坝:我们都是赤脚医生

4. 他连输了49天抗生素

5. 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

6. 高原上的荨麻与荨麻疹

7. 蛇群缠腰的“拉奥孔”婆婆

8. 乌兰巴托的蜡疗

9. 狂犬病生死事大

三.人间

1. 昏迷的老人

2. 通往阿尔茨海默的道路

3. 淋巴瘤还是上呼吸道感染?

4. 小儿按摩

5. 与肝硬化相伴50年

6. 弟弟的先天性心脏病

7. 母亲的病

8. 牙痛与急性阑尾炎

9. 中暑与急性胰腺炎

10. 便秘的对策

11. 烫伤与烧伤

12. 王曾礼医生的锦囊妙计

13. 洛夏医生在蒙古

14. 海纳百川:黄原老师

15. 他山之石:彼得医生

后记 那些治愈我们的病

后记

那些治愈我们的病

文/胡冰霜

我与医学的缘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常常陪父亲看病,辗转于各个医院,直到他病情越来越重,几年后离世。当时的焦灼、恐惧、绝望今日依旧刻骨铭心。

1978年,有幸至华西坝求学,我对西方医学的尊崇几近于信仰,学海无涯,唯愿能借希波克拉底之剑,以剑胆琴心鞠躬尽瘁。

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我希望自己的眼界能稍高于具体的器官和系统,故选择了一个视野广阔的学科——精神医学,此后又自然而然地与心理学相遇。1992年,受“大医学”概念的感召,我开始涉入预防医学。

1998年,我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偶然读到钟肇政编译的《史怀哲传》,相见恨晚。史怀哲20多岁完成了神学、音乐学的学业,30岁开始学医,37岁完成医学学业,然后靠在欧洲演奏管风琴筹款,40岁时终于在非洲加蓬建立了史怀哲医院。他精通内、外、妇、儿、皮肤、传染、神经、精神等各科,兼任麻醉、手术、接生、检验、免疫等工作,还要负责建筑、种植、掘墓、筹款、后勤、管理、写作、研究等事务。虽然繁忙劳碌,他还是长出三头六臂,把医生、哲学家、神学家、音乐家的事业都做到了极致,晚年时甚至写出一本《中国思想史》。掩卷之余,我不由思考自己今生的各种可能性,于是自然地步入“全科医学”领域,后来渐行渐远,又有幸能至蒙古国行医,故今日才有此书付梓。

多年来,我外部的活动是行走于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之旅,内心的轨迹则日复一日朝向更广阔、更本质的思路。

医学是一个广博、变迁、常新的学科,知与行永无止境。在医学史上,欧洲、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希伯来、中国的医学相映生辉。今日的医学思路更为多元。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用完整的证据来判断临床治疗的结果;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将其他研究思路转换为临床治疗手段;整体医学(Holistic medicine)重回古典主义的风格,用整体性而非分析性的眼光来考虑全息的人……它们八仙过海,共同探究疾病痊愈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探讨生活风格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晚近还有更多清醒而智慧的医者注意到了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过度医疗(Excessive medical treatment)等问题。而今时今日,又有了新的遇见:精准医学正在依据病人个体的基因信息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思路,在诊断和治疗上渐渐显露出超越人类最优秀医者的端倪……其走向和可能性似在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对一个医者而言,这些遇见着实可惊、可叹、可贵。凡此种种,五光十色,唯观察与思考永未有穷期。

生命偶然、弥足珍贵,全科医学旨在“全息”地处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心身问题在其中显然占有重要位置。解读一个人的身心犹如解读复杂的天书,从来就没有相同的副本。年复一年,我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本书的主旨便是要展现这些希望和光亮。

处理精神医学的悲剧实属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多年来我感同身受却仍不得其解,因果关系大多无法明辨,仅留下一点儿印象,诸多心得且待日后分解。

自蒙古国行医归来后,我的自我意识即与都市有些脱节,时而感到茫然、敷衍,甚至心生隔阂,想来确实有一部分魂魄永远留在了那些夜雪、冻土与白桦林之中。遥望北地而书,蒙古行医占了本书部分篇幅。

当然,居近水楼台的亲友,因情节较完整,故也多有记载。

行医多年,深知生死如昼夜,唯有向死而生的意志会使生命变得更为美丽、宽广。个体在世的分分秒秒均无比珍贵,又因信任和期待“唯美”具有的治愈性,我也尝试过借绘画治疗这种全新方式来了解和治疗心身疾病。

2010年,我开始撰写此书,后来越写越无法为继。因为任何一个题目,比如过敏性疾病、益生菌缺乏等,都可以随时看到很多最新的研究进展,广及病因、病理、症状、体征、治疗、预后等方面,况且国内外现成的相关教科书、专著、论文早已浩若烟海,我这短短几百页文字意义何在呢?写还是不写?十分纠结。有一天,我想起社会学家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他把90年前河北定县乡村的旧事,如庄稼、天气、洋碱、洋火、洋马等,都详细记录在案,今日看来仍很有价值,可见纪实性的个人经验也很珍贵。于是,我又提起笔,尽力排开杂念,只求忠实还原当时的情景。

我行医的生涯基本是“短打人生”,写下来的也只能算是“医林外史”,且有意要写40年“目睹之怪现状”,故常识性的、教科书上有的东西便不赘述。书中记人、记病、记事的情形皆有,头绪较多,只好勉强以故事的名称编排。

“知也无涯”,唯有“真诚、真实”方能接近真相,所以我尽量搜尽枯肠、穷思极虑地还原故事本身。清夜内省,深知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在所难免,故忐忑汗颜。本书若能抛砖引玉,为后来者派上一丝用场或增加一点儿念想也是好的。再不然,能博读者会心一笑,也算对得起那些“逝去的江流”。

纵观医学史,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西方医学今天已登峰造极,甚至个体生命的永恒问题都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医者仍可以拥有智慧、灵活、通达、唯美甚至诗意的行医风格,因为存在的本来面目应是如此: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今生有缘,与众多同道们过从,他们辛劳、坚毅、宽阔、智慧、仁慈而灿若星辰,在此寄予敬意。

作为天地万物之灵,人类每一个个体都甚复杂,医者的个人体验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难以重复和模仿,万望读者反复质疑、斧正、推敲、比较,而后有自己审慎、周全的判断和思路。在此致谢有缘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