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进:藏在故事背后,一头扎进生活 ——王大进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从未请批评家给自己写过评论,也从不在任何渠道推广自己的小说,“王大进如同一个出土文物,被我们重新挖掘出来研究”,3月27日,在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王大进作品研讨会上,叶开这样说到,而此次也是王大进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至今的首个个人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出席并致辞,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主持。文学批评家、文学期刊主编贾梦玮、贺绍俊、李国平、刘琼、孔令燕、李寂荡、叶开、吴俊、温潘亚、张光芒、何平、朱辉等参加了研讨会。
王大进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已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阳光漫溢》《婚姻生活的侧面》《欲望之路》《我的浪漫婚姻生涯》《欢乐》《这不是真的》《地狱天堂》《虹》《春暖花开》《一个女人的回忆录》等,出版《救赎》等多部小说集,另发表中短篇小说300余万字。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推介到海外,获得较好了社会影响。曾获第三届、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项。
研讨会上,专家们回溯了王大进的创作之路,认为他是一位独特的、低调的、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被低估的、易被误读的作家。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拥有较强的叙事能力。以文观人,无论王大进的作品中写了多少权利与欲望,其内在机理却是善意、柔软的,笔触充满同情,始终坚持向暖、向善的价值观。
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研讨会现场
“大进作品的重要标识就是现实主义,”汪兴国在致辞中说,“他的小说继承了江苏文学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紧贴江苏大地、聚焦人民酸甜苦辣的现实主义,是走进生活深处的现实主义。”范小青对王大进的现实主义创作深有感触,她说到,“一个优秀作家,他和时代的关系一定是两方面:首先是植根时代、植根现实;同时又是独立于时代、独立于现实的,这两点大进都做到了”。
从整个创作历程来看,王大进的现实主义写作是不断变化的。汪政将这种现象归纳为“中年变法”,他表示,这一变法的关键就是不再宏大叙事,而是在自己擅长的写实基础上更彻底地回归到日常生活,回归到朴实的话语。张光芒回顾说,上世纪90年代末,历史小说成为风潮,现实题材特别是描写转型期现实的长篇小说很少,然而,“王大进在2000年发表《欲望之路》,非常敏锐地写了进城务工的人如何走上欲望之路,又如何失败,走上不能重返人性本真状态的不归之路。”
《眺望》 王大进(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2018年,王大进最新长篇《眺望》出炉,张光芒又惊喜地发现,经过近20年的观察与思考,王大进对人性、社会、小说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说《欲望之路》写了转型期的异化主题,《眺望》则显示出另一个主题,即人的现代性正在缓慢地建立。”何同彬也认为,《眺望》打破了文学界同类题材的叙事模式,“新的长篇有意识地介入正在剧烈变化的城市化进程,《眺望》是一个女性主体版的《欲望之路》。”贺绍俊则将王大进写作最突出的特点归纳为一种“心理现实主义” ,称其为“最懂女人心”的作家。
好读的故事以及始终正义的价值观
“所谓文学的功能和力量也正是要让人心动,这是大进作品的简单与平凡,也是他作品的复杂与神奇。”范小青进一步分析了王大进的文本特点,“首先,从风格上讲他是现实主义,人物带着泥土和生活气味;第二,心理分析是大进的强项,有的地方细致到极致,女性心理写得好,男性心理也写得好,非常精准到位;第三,他的作品是具有现代性的现实主义,比如说不下结论、不做判断,通过文本呈现什么就是什么,这种写法对读者的阅读是有要求的。”
鲁敏表示,“阅读量大”和“创作量大”是王大进一直以来给她的印象,“他平常社交不那么活跃,主要是捧着书看,推荐过一本600多页的书给我看”,在鲁敏看来,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衡量一位作家的审美眼光,而创作时的价值取向有时也决定了作家作品水平的高低。在王大进的小说中,不管人物经历怎样的曲折,最终是向暖、向善的,这是一种从文学道德层面对个体的关爱以及正义价值观的胜利。
尽管如此,王大进的作品又是好读的,这源于他出色的语言功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李国平注意到,“王大进的小说以叙事为主,总体节奏上不急不缓,紧扣人物心理、情感,所有作品都有冲突。”温潘亚也提到王大进讲故事的能力,“特别是短篇很精彩”。
何平从江苏的世情小说传统入手分析王大进的创作特色。他提到,王安忆曾在《生活是小说最丰富的资源》一文中将王大进与李佩甫进行比较:“李佩甫更接近诗人气质……王大进则更是小说家,小说是需要处理俗情的。”“处理俗情”四个字较为准确地概括了王大进的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这个角度看,王大进的小说在整个江苏文学里面不是孤立的,读王大进的小说,其实要跟整个江苏文学,比如范小青、朱辉、鲁敏等一起去读,他们形成了写当代世情小说的传统。” 何平认为,这个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是最能够产生好的世情小说的时代。
王大进在研讨会上
研讨会上,王大进特别感谢时代对他的眷顾,他说:“一个作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30岁能写,40岁还能写,50岁还能写,到60岁还能写出东西,我觉得特别幸福。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