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克诚:自行车后座上决战千里

来源:《军嫂》2019年第3期 | 王子君   2019年03月30日14:54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带领新四军第三师,创建并驰骋于苏北抗日根据地,谱写出一曲曲浓墨重彩、气壮山河的抗日篇章。

1941年12月,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的黄克诚

盐城被誉为“苏北小延安”

1940年3月29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朱德等,提出八路军南下和新四军陈毅部队北上、争取全部苏北的战略设想。

黄克诚奉命率部南下,于6月27日抵达皖北涡阳县的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汇合。在这里,在皖东北及苏皖边区活动的各部统一编组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五纵队下辖3个支队,每个支队3个团,总计约2万人。与此同时,陈毅、粟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上海安,改称苏北指挥部。

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与新四军北上之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21日,陈毅特地从海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地乘汽艇北驶盐城,慰问南下八路军,黄克诚代表部队从东沟赶到盐城相迎。这是黄克诚与陈毅自井冈山分手之后的首次重逢。陈毅即兴赋诗:“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白驹镇胜利会师,标志着新四军、八路军协力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1月20日,中共中央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新四军各支队及南下八路军各部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黄克诚率部挺进苏北以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开辟了淮海、盐阜两区,沟通了与苏中、皖东北各根据地的联系。他越来越意识到,毛泽东关于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是何等英明:苏北是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大后方,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1年3月1日,黄克给刘少奇发了一份电报,提出了“关于巩固盐阜区及五纵队军事方针的建议”。这份颇具战略眼光的电文,成了第三师在相当长时间内的军事行动方针。

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当务之急,就是扫除匪患。1940年12月6日,阜宁县八滩大恶霸、大土匪顾豹岑,纠集60多名匪徒,制造了震惊苏北的“八滩暴动”。黄克诚获悉后极为震怒,当即命令第二支队连续3次攻击匪巢季家圩,经3天激战,击毙匪首顾豹岑,歼灭土匪2000余名,稳定了阜宁东北部局势。

乘着“三打季家圩”的威风,黄克诚又平息了4起由反动地主和反动刀会掀起的大暴乱,根治了苏北匪患。刘少奇乐滋滋地说:“没想到,你这位看上去文弱的人还蛮厉害,这么短的时间硬是把局面稳定下来了。”

毛泽东说,“屁股要有地方坐”,说的就是要建立根据地。黄克诚深刻领悟并坚定践行毛泽东根据地思想,仗打到哪里,根据地就建到哪里,始终坚持把军队融合在人民的土壤之中。根治匪患后,黄克诚又大刀阔斧地抓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帮助民众抢修海堤、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和大生产运动,。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他率先垂范,提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1943年部队发放夏季服装时,棉布不能满足部队需要。黄克诚提议,改革制服,减掉军帽翻沿、军衣翻领和两只口袋,不发绑腿布。这样一改革,整个苏北部队就节约服装面料万余米。光着脚打篮球,是黄克诚对第三师官兵提出的特别要求。有一次,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穿着布鞋打篮球,黄克诚看到了,毫不含糊地当场叫吴法宪脱下鞋子再打球。

春去春又来。在黄克诚带领下,第三师将一个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的苦难苏北建成了百业兴旺、生机勃勃的抗日根据地,构建起主力军、地方军和人民武装三位一体的抗日联盟。盐城作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被人们誉为“苏北小延安”。

1941年,黄克诚(前排中)和部分旅团领导干部合影

“自行车就是黄师长的司令部”

苏北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惊恐和仇视。自1941年7月开始,日军对苏北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扫荡”。其中,最为疯狂的是1943年春对盐阜区的大“扫荡”。

日伪军2万余人,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拉网梳篦的战术,并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黄克诚因为年少时多病,身体较常人干瘦,加上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看上去很是文弱。但他身经百战,智谋周全,胆识过人。早在1930年5月15日,红5军攻占修水一战,担任主攻的是第五纵队第八大队,时任政治委员的黄克诚冒着枪林弹雨,爬云梯登上城头。这是黄克诚到红军后第一次参加攻城战斗,彭德怀之后对一些领导干部说:打一仗就能识别一个干部,修水这一仗,我们认识了黄克诚。

大敌当前,看似文弱的黄克诚,更显出了惊人的沉稳风范。他决定采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术,由副师长兼第八旅旅长张爱萍率第八旅、第七旅第二十一团及盐阜独立团共5个主力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盐阜区内线作战;第七旅主力和第八旅第二十二团在淮海地区积极打击敌人,策应内线作战;他自己则亲率师机关转移至盐城东部一带指挥反“扫荡”作战。

硝烟起,战火烈。第三师对日寇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浴血鏖战开始了!

黄克诚只带一个特务营、两部电台转移到盐东阜宁县芦堡村。

在苏北,黄克诚行军作战主要靠坐自行车。他有一匹枣红马,但因为近视,他很少骑马,马不是用来驮东西,就是让给病号骑。为了便于指挥战斗,黄克诚想了一招,让作战参谋王扶之骑自行车载着他上战场。王扶之身强力壮,又灵活机智,完全胜任此项工作。于是,苏北战场上,戴着眼镜的指挥官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穿梭在战火中的奇异景象出现了。久而久之,“自行车就是黄师长的司令部”传为美谈,黄克诚成为我军坐在自行车上指挥作战的唯一将领。

这一次,又是王扶之载他。在离芦堡村不足200米的旧黄河堤附近,他们同日军遭遇了。河面仅有一座桥。特务营营长陈金保、营政委黄励华一面依托旧黄河堤与敌激战,一面请求黄克诚率师指挥所立即先过桥转移,然而黄克诚不肯走:“指挥所一撤就会动摇军心,后果严重,不能撤。”他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穿梭在炮火中,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群众过桥。直到群众全部过完,部队因伤亡太大,且无力反击,他才开始转移。转移途中,他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下命令,让作战科调第八旅一个营火速增援特务营。战况危急之际,黄克诚却指挥若定,其儒将风度起到了安定军心的作用。

1984年,担任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的王扶之到北京开会,去探望正在住院的黄克诚。此时黄克诚已双目失明,认人靠用手摸脸。他顺着王扶之的手摸上去,摸他的肩膀、脸,十分激动地说:“是扶之啊!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在苏北抗战时,你用自行车驮着我指挥部队作战、与日军周旋的情景吗?你当时年轻,身高体壮,骑自行车驮着我,跑遍了苏北战场,跑坏了两辆自行车,真是辛苦你了!”两个人兴奋地回忆着在苏北抗日出生入死的往事,感慨万端。

在盐阜区反“扫荡”作战中,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英勇作战,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的悲壮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

在黄克诚的率领下,盐阜区军民同心同德,英勇顽强地痛击进犯的敌人。4月14日,日军历时50余天的大“扫荡”终被粉碎。

1943年2月22日,日本出版的《读卖新闻》报道说:“原第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被认为是新四军中最优秀的部队。”

日军对黄克诚恨之入骨,几欲除之。194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黄克诚正在煤油灯下伏案工作,一颗罪恶的子弹朝他射来。这是日伪特务的暗杀活动,但打偏了,敌人的阴谋破产了。

1943年,黄克诚(左二)在苏北

富有预见性的一着妙棋

黄克诚谋划进一步扩大根据地。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转折性的重大胜利。黄克诚把握大好时机,组织指挥第三师进入沿海大反攻阶段,至11月中旬,取得了高杨战斗、陈家港战斗、合顺昌战斗、射阳港战斗、合德镇战斗等一系列胜利。战火中,“黄师长的指挥部”——自行车车轮飞转,所向披靡。

1945年4月,黄克诚发动与指挥了阜宁战役,一举解放了阜宁、射阳、涟水和盐东四县,使整个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进而掌握了苏北战场的主动权,标志着苏北战场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发动两淮战役的时机到了!

“两淮”,指淮阴、淮安,是苏北、苏中的中心城市。阜宁战役后,敌人占据地只剩下淮阴、淮安和盐城三座县城。

黄克诚等先以新四军三师兼苏北军区司令部、苏北行政委员会的名义联合向苏北日伪军发出通牒,通牒苏北各处伪军组织投降,接受改编。然而,敌拒绝缴械投降。

于是,黄克诚立即部署,决定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首先攻取淮阴、淮安,然后打下盐城。

就在这时,黄克诚接到新四军军部命令:第三师向淮南津浦路西出动,与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第二师会合,阻击桂系顽军东进。

扫清苏北的计划暂时搁置。

但黄克诚转念一想,又对部队作了新的部署:他亲率第七、八两旅主力西进至淮南津浦路两侧,与谭震林会合;第十旅留置于临近两淮的高良涧、蒋坝地区,以便既能西进作战,又便于东返歼灭残敌。西进途中,他又派师参谋长洪学智返回苏北,“相机组织准备攻取两淮作战”。他要阻击桂系顽军与攻取两淮两不误。

黄克诚这个部署是富有预见性的,是一着妙棋。

当黄克诚部赶到津浦路西时,国民党军已在抢先接收津浦路沿线徐州、蚌埠等城市及交通要道。黄克诚部和第二师在津浦路两侧等了半个月,连桂军的影子都未见到。黄克诚料想国民党军一时无暇顾及抗日根据地,遂心生一计,并告之谭震林。两人一拍即合,于3日联名给华中局、军部并中共中央发电建议:“二、三师调回铁路东,夺取铁路一段,牵制桂顽,策应徐州作战。主力一部回师肃清苏北、苏中各城市伪军,创造大块区域连成一片,作尔后长期作战之战场。”

此时,毛泽东正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5日,刘少奇复电同意黄克诚建议。

黄克诚立即策马东返,回师苏北。

早在8月26日,返回苏北的洪学智与第十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刘震遵照黄克诚“相机组织准备攻取两淮作战”的指示,已指挥有关部队逼进淮阴,9月6日,对淮阴发起总攻,经1个半小时激战,解放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淮阴城。

9月13日,第十旅主力开抵淮安城外,与原在该地监视的各县武装,将淮安城紧紧包围。15日,黄克诚率第七、八旅东返进至淮安城下,接替第十旅进行攻城准备。

淮安自古为“水陆要冲,南北咽喉”,是军事重镇。日本宣布投降后,驻守城内的5000余名伪军,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淮安独立旅”,旅长吴漱泉(又称“吴独膀子”)。这股伪军凭借城高水深、工事坚固,吹嘘为“铁打的淮安”,妄图顽抗到底。

9月22日8时,黄克诚一声令下,攻城部队发起总攻。此役历时7个小时,全歼伪敌3个支队,击毙敌旅长吴漱泉。号称“铁打的淮安”即告解放。

两淮战役,更成为黄克诚发动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的一场伟大战役。

攻克淮安的第二天,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军委命令: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去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从1940年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黄克诚率领第三师与日、伪、顽大小战斗4700余次,歼灭敌人6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至7万余人,本身伤亡1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2万多平方公里面积、800多万人口的广大根据地,实现了毛泽东当初打开华中、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黄克诚也赢得了苏北人民的称颂。1945年,在盐阜区第二届临时参议会会休时,海南中学校长唐采庭即席编唱了《卖梨膏糖》民歌小调赞誉黄克诚:

黄师长吃了我的梨膏糖啊,

指挥三师打胜仗啊,

呜哩呜哩哐啊。

王老先生吃了我的梨膏糖啊,

瘦弱体质会变强啊,

呜哩呜哩哐啊……

(本文详见2019年第3期《军嫂》杂志。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