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时代同行 为时代讴歌 ——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华诗词的复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倪健民  2019年03月26日19:35

今天,《诗刊》社与中华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中华诗词复兴论坛”,这是我国诗坛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华诗歌诗词事业繁荣发展。

一、新时代的诗歌诗词需要亲近大众、亲近生活,反映亿万人民和劳动者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国当代诗歌始终与时代同行,为时代讴歌。现在全国上下正在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诗人们如何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优秀诗作反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这些饱含时代性和责任担当的问题,让我们内心充满时代的紧迫感。

近年来,我国诗歌诗词创作已从旧时精英的小众行为发展到今天人们广为倾诉心声的大众行为,从书斋走入广袤原野,诗歌诗词已经成为真正大众的诗歌诗词,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从“打工诗歌热”到《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全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诗歌诗词,像今天这样令人瞩目,令人激情澎湃。我们知道,法国曾是诗歌的国度,法语是诗歌的语言,有一句话说:“有多少法国人就有多少诗人” 。但时至今日,其诗歌影响力却越来越小。原因在于,当诗人远离大众的时候,大众自然也就远离了诗歌。近几十年来法国诗人沉湎于流派之争和对诗歌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的钻牛角尖式的反复尝试,却忽略了诗歌的内容,忽略了社会,忽略了读者和大众的感受,结果就衰落了。

新时代需要真正优秀的诗歌诗词,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反映劳动者的心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保持诗歌诗词艺术基础上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唯有进入到当代生活,充分融入当代老百姓的情态和生活语境,从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中华诗歌诗词才能得到更纵深地发展,彰显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职工诗词协会在全国亿万职工中连续五年举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诗歌诗词创作和征集活动,在职工群众中掀起了关注诗歌诗词、诵读诗歌诗词、创作诗歌诗词的热潮。诗歌诗词的大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职工群众的关心和参与。比如说,我曾到徐工集团去学习调研,看到每个车间都有诗歌诗词的板报,许多工人都是很优秀的诗人,还把车工、钳工等各个工种都写成了很优美的诗词,反映了广大职工的很好的文学素养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新时代的诗歌诗词需要亲近时代精神,歌颂亿万人民和劳动者的时代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这个国度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明,孕育了无数灿若日星的文化瑰宝。中华诗词便是其中之一。中华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诗歌诗词早已融入了国人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古典格律诗词讲求形神合一之妙、情韵兼得之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穿透历史,跨越地域,不因朝代更替而衰没,不因战火荒烟而失色,在三千年接续不绝的吟诵声里,润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在20世纪现代诗歌兴起后,有评论家曾说,现代诗优于格律诗,越是工业化社会,人们越会挣脱格律的束缚,寻求自由无拘的表达。其实,诗词的好坏,与体裁章法无关。形式自由不等于表达自由,格律规整也不代表阐发受限,能言心即为上品,真抒情便是佳作。

新时代的诗歌诗词,其使命是弘扬时代精神、讴歌亿万人民和劳动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诗人的生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体的。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状态,要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宏伟篇章。新时代的诗歌诗词创作者应该主动投身于时代发展洪流,在创作中融入新时代的意象、气息和能量,奏响新时代的交响曲。比如歌颂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就要赞美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要弘扬和讴歌时代精神,离不开与文学艺术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性与文学性要有机融通,写诗要讲究文学性、艺术性,要有诗味。好的作品、成功的作品,无一不是政治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的作品。作品只有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才能打动人,才能感动人的心灵,才能真正起到作品的社会作用,这样的好作品才能流行、流传和传承下去。

三、新时代的诗歌诗词需要亲近大自然,展现祖国绿水青山、大好河山,给人以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强大正能量。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中华古典格律诗词生发繁盛于农业社会。总是有这么一些人,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祖国的山水田园中感通和应古今不朽的诗魂,在喧嚣尘世中抱持一种宁静和淳朴。“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大千世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山水是神州大地的筋骨血脉,是人们生息繁衍之依托、身心安放之栖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更是诗人们理想的审美载体,可以精炼的篇幅表现出雄浑壮美的气象和开阔深远的意境。祖国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胸襟,鼓舞了奋发进取的报国热情,也净化了崇尚真挚淳朴的审美情趣。诗人们的笔下,既奔涌着壮阔深沉的山河之恋,也饱含着真挚浓郁的乡土之情,赋草木以灵,钟山水以情,情景交融,浑化无迹。自然而不做作,真纯而不虚矫,随兴而不勉强,祥和而温情,可以始终给人以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强大正能量。

艺术欣赏有共通之处,当我们观赏一幅好画,聆听一首好歌,品读一篇好诗,每每在心头低回久之,不能舍去。其实我们并非留滞在了作品本身,而是作品抽绎出了我们的联想,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思绪和想象。这就是意境,好作品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自然牵引你超越作品直接提供的形象去感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所咏了然于目,却余无限遐思”。这种意境,我们可以感知,却无法确指;我们可以品味,却很难描绘。这也许就是司空图所指“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了。无论其中景物如何繁杂,诗人们都能包罗收纳,遗貌取神,熔炼精绝,迴转流畅,读罢总能给人一种光明的心理喻示、醇和的审美体验、厚重的情感共鸣和悠远的灵思妙想。这样的诗词教给我们一种生活态度,身躯应当屹立大地,“积健为雄”,心灵可以“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亲近大自然的理想意境了。

 

倪健民: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职工诗词协会会长、《诗刊》子曰诗社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