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19年03月23日22:19

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范玉刚

内容提要:习近平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实践品格和理论追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观念,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 价值导向 实践品格 理论追求

文艺典型论的新发展

——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胡百顺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文艺典型论内涵,是我们认识、研究和塑造典型人物的金钥匙。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贡献,为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 文艺典型论 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

付秀莹《陌上》研究专辑

心思细密的小说家

——读付秀莹长篇小说《陌上》

程光炜

内容提要:付秀莹好像更愿意写以小见大的小说,到长篇小说《陌上》,就愈加凸显了这个特点。细密敏感的艺术气质可能会发展出两种审美选择,一是成为心理分析型的小说家,另一种会倾向于抒情的风格,付秀莹大概属于后者。批评家需要分析抒情小说中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的关系,再观察细研作品的肌理,从而实现更专业和深切的作品理解。抒情话语的组织形式与抒情风格最好所要呈现给读者的,绝不应只是一般性的抒情,而应该是历史性的抒情,这是历史的大悲情和大爱。付秀莹《陌上》抒情话语组织形式与抒情风格的关系,是非常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她心思细密的人物心理刻画,她极为精彩的风景描写,保障了她抒情风格的尽情发挥,达到她自己前所未有的状态。

关键词:付秀莹 《陌上》 抒情话语 心理刻画 风景描写

当下中国乡村的“农事诗篇”

——付秀莹《陌上》简评

张志忠 马 婧

内容提要:《陌上》以乡村日常生活的新常态为基调,表现乡村在衰颓与复兴之间的丰富生活情状,忠实记录了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下乡土社会不断加剧的异化现象。现代生活浪潮已经席卷乡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说从城市消费文化元素、信息技术与新媒介符码、盘算筹谋的亲密关系、物化的婚姻情感模式、无节制的生命欲望、日渐崩塌的朴素道德伦理,以及群体性的怨恨情感等乡村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变迁,书写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的总体风貌与普遍生命体验。

关键词:付秀莹 《陌上》 风俗画 日常生活 异化

论《陌上》的“诗化现实主义”品格

郭宝亮 张 越

内容提要:付秀莹的《陌上》是充分现实主义的,而这种现实主义又明显继承了《红楼梦》的“春秋笔法”等中国式挽歌体传统,因而,小说具有了“诗化现实主义的品格”,具体体现在语言的既典雅又生活化,结构的独特等方面。这些方面也与中国古代诸如“史传”“人物志”结构、古典诗词的“复沓回环”等文学传统息息相关。

关键词:付秀莹 《陌上》 诗化现实主义 春秋笔法

最新文本

一树槐香飘过历史

——评冯骥才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

周立民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冯骥才长篇新作《单筒望远镜》的评论,文章从冯骥才自身的创作历程出发,探讨《单筒望远镜》创作的文化背景、精神成因和叙述特点,作者认为:这是作家对同一题材的反刍式写作,也是成熟的经验写作,小说通过人物命运的安排,体现作者超越狭隘的道德、民族要求的人类意识,实现小说文字之上的精神超越。

关键词:冯骥才 《单筒望远镜》 文化反思

安 魂

——读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

岳 雯

内容提要: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以地震为题材。在关于地震的再现性描述中,大地是主语。阿来没有把重点放在人的悲痛与无助上,也没有赋予地震以某种伦理化的色彩,而是创造了 “废墟美学”,旨在书写废墟之后的新生。在传统与现代、鬼与神的辩证思考与叙述中,《云中记》挣脱了地震这一题材对于小说艺术的压制,恰如其分地呈现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自然与人类等彼此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

关键词:阿来 《云中记》 废墟 传统 现代

“城乡中国”时代的乡村书写之一种

——关于葛水平长篇小说《活水》

王春林

内容提要:葛水平是具有突出民间色彩的作家,长期关注并书写乡村世界。在长篇小说《活水》中,葛水平依然把目光聚焦于当下的乡村世界,并描绘了现代化冲击之下、“城乡中国”语境中的农村及农村人的命运。区别于作家以往的作品,《活水》具有更为突出的自传性色彩,借助农村青年小满与小暑在进城之后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作家揭示了现代化对乡村世界与传统道德的冲击,作家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也在小暑充满理想色彩的人生经历中体现出来。对乡村女性李夏花苦难命运的书写,突出了城乡冲突的严峻,也充分表达了作家对农村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葛水平 《活水》 乡村书写 城乡冲突 现代性反思

战争背面的别样风情与生命暗影

——徐怀中长篇小说《牵风记》的“超验主义”叙事话语

傅逸尘

内容提要:本文从徐怀中的创作风格出发,将《牵风记》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中,深入分析了作品在思想意蕴、审美精神、人物塑造、哲学思辨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和新鲜表达;从人性与神性、写实与写意、审美与审丑、日常经验与极端经验、具象与镜像等角度进行了文本细读;对小说中的“超验主义”叙事话语和超越意向进行了富于创见的概括和阐发;拓展了中国当代战争叙事研究的理论视域和言说空间。

关键词:徐怀中 《牵风记》 战争叙事 超验主义 悲剧审美

在“起死”与“灭籍”之间:历史、身份、人性

——读范小青长篇小说《灭籍记》

明子奇

内容提要:《灭籍记》之于范小青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化作品,它表明范小青已能熟练地将形而下的社会问题与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相结合,在范小青的创作谱系中有其独特地位。本文就《灭籍记》中的历史、身份、人性命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四部分分别涉及重述历史的可能性,建构个体身份的内涵,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悖论,以及勾连历史、身份、人性的内在逻辑。本文尝试透过《灭籍记》对范小青的创作进行深层次把握,展现范小青创作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范小青 《灭籍记》 历史 身份 人性

网络文学研究

转折的时代:2018 年网络幻想文学阅读札记

刘 奎

内容提要:2018年幻想文学有诸多新象:一是随着新世代读者和写手的登场,带来更为轻松活泼的形式;二是老作家的自我挑战,部分老作家对流行的模式和套路有所反思;三是新文体和新模式的开拓,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下,部分作品借鉴直播、聊天软件、影视剧等,进一步打破虚实界限,拓展网络文学的新形式;此外还有读者群的分化,出现多元的小众阅读趣味。在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之作外,更多的则是模式化、套路化作品,这或许是转折的另一重意义,即幻想文学乃至网络文学应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的经营,幻想文学不是虚无主义的逋逃薮,应从社会矛盾的想象性解决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叩击和回应。

关键词:幻想小说 转折的时代 新世代 新文体 小众趣味

后玄幻时代的“现实主义”

—2018 年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综述

闫海田

内容提要:现实题材的崛起与备受关注,是网络文学近年的一个明显特征。关于网络文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对深入的探讨:一、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创作”到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何区别,是否具有新的本质变化;二、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否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要审美取向;三、关注现实的“功利性”的增强,是否会对网络文学刚被解放不久的“想象力”重新造成压抑。本文即围绕2018年几部相对重要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从上述几个方面对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网络小说 现实题材 后玄幻时代

2018 年网络文学研究综述

翟永明

内容提要:与往年相比,2018年的网络文学研究界,在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视角的新颖深刻、文本细读的精细深入等方面,让人印象深刻。一是以20年为契机,从各个角度梳理网络文学的历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网络文学的未来;二是对于网络文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廓清,基本内涵进行清理,并涉及历史传承与新意等诸多问题;三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于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与叙事模式都有新的归纳与总结;四是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类型文本研究,提出不少新问题、新视角。

关键词:网络文学 理论与批评 综述

中国网络文学20年经典作品选评

邵燕君等

主持人语: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际,“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以编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典文集/ 好文集》的形式,推出“学院榜”。其中,《典文集》20部,包括五位“经典性作家”的代表作,以及15个最重要的网文类型的代表作。《好文集》20部,是编选者以“学者粉丝”身份推荐的“好看”的“好文”,带有一定的小众精英性。现挑选《典文集》中五位“经典性作家”的作品和《好文集》中的5篇风格各异的作品进行点评推介。

——邵燕君

文学史研究

历史的跨域想象

——“南京大屠杀”的三种写法及其审美效应

颜 敏 裴齐容

内容提要:哈金、严歌苓和葛亮的南京大屠杀想象,都采取了“跨域回望”的姿态,占据了有别于中国大陆主流抗战叙事的叙述位置。他们更加注重战争中人的表现及战争对人心灵的影响,深入挖掘战争对人性的塑造,重视历史中个人的价值,体现了战争叙事由宏大颂歌向个体叙事转变的趋势。其所呈现的人物、事件及其背景的复杂与微妙,既昭示了一种新的形式美学的可能性,也折射出历史主旋律之外华文作家对自身命运的历史沉思。对于不同区域的读者而言,其所能激发的情感和意识形态效应,与既有的历史轨道必然产生碰撞,甚至偏离。

关键词:跨域想象 “南京大屠杀” 哈金 严歌苓 葛亮

莫言的“军艺时期”

——从史料文献梳理作家的“大学生活”兼及一种文学史的观察

谢尚发

内容提要:在当代作家的成长过程中,“大学教育”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但“大学教育”到底在哪些方面形塑着作家们的文学道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此后的创作?这是一个颇值得考究的问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期间,莫言尤为珍视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辛勤创作,使得大学期间的他一跃而成为文坛重要作家。本文爬梳相关史料文献,力图重回历史现场,钩沉大学期间莫言生活的一些侧面,进而观察他的创作与大学教育之间若有若无、藕断丝连的关系。

关键词:莫言 “军艺时期” 大学教育 史料文献

“十七年”经典小说中“反完成叙事”的运作方式

陈 宁

内容提要:“十七年”经典小说中存在一部分“反完成叙事”文本,即主流话语叙事出现明显缝隙,消解了宏大话语,最终使得宏大叙事出现“反完成”状态。这类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小说在塑造重要人物形象时,人物的思想改造呈现“未完成”状态;在组织情节结构时,现实描摹未经政治理性的导引和过滤;这类小说大多具有先验的宏大主题,但主体内容书写却更多关注文学的自发逻辑和审美属性,使得主题原义与主体内容呈现矛盾性;这类小说还在题材、人物、叙述人的选择上出现“失误”,更加阻碍了宏大叙事的正常运作。这类文本体现了创作主体复杂的精神诉求:在追求政治理性与探索存在、拷问人性之间游走。

关键词:“十七年”“反完成叙事” 阶级性 宏大叙事

作家作品研究

贾平凹《怀念狼》的原始思维与概念化写作问题

李 玲

内容提要:贾平凹的《怀念狼》表达了正确的生态理念,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构思上存在概念化写作的弊端,但它却内含着突破这种艺术缺陷的可能性:即对狼的描写完全不受科学理性的羁绊,而能凭借原始思维建构出人兽相通的神奇境界。遗憾的是,这种神异的原始思维在小说结构中是从属性和碎片化的,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怀念狼》概念化的艺术缺憾。究其原因是作家的科学理性思维压制住了原始思维。当代哲学反思现代性,提示我们应该超越简单的进步论思想,让原始思维在艺术创作中重占一席之地。

关键词:贾平凹 《怀念狼》 生态文学 原始思维

另一部《活着》

——评周大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王达敏

内容提要:《天黑得很慢》是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是另一部具有“生命伦理人道主义”性质的《活着》。由退休法官萧成杉的“活着”组构的生命变奏曲,展现了生与死、知命与抗命的反复搏斗,其变奏曲由拒老(不服老)、恐老、无奈服老到用温情接通人性关爱,善待生命而好好地活着。这部生命变奏曲非男主角一人所能为,女主角—陪护员钟笑漾用她的人性能力激活老人萧成杉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力量,共同谱写了这部老年生命变奏曲。而这,也是她的生命变奏曲。

关键词:周大新 《天黑得很慢》 老年 生命变奏曲 生命伦理人道主义

诗化小说的可能性

——评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

何 英

内容提要:刘亮程用散文体来写小说,制造出一种小说界的“混乱”:对小说文体执顽强的边界认定的读者会认为,刘亮程的《虚土》《凿空》仍然是长篇散文的连缀。但是到了《捎话》,再顽强的小说文体论者,也许也会承认《捎话》确实是一部小说。这其中,也足见作者在将自己朝小说的方向上强行扭转的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是,一方面,《捎话》几乎撑破小说的边界;另一方面,作为诗化小说的当代成果,《捎话》提供了足够深广的阐释空间。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部小说,即《捎话》的小说形式感、从语言到声音的审美哗变、感觉的撕裂与缝合、诗化小说的可能性。

关键词:刘亮程 《捎话》 小说文体 诗化小说

科幻文学史诗性的呈现

——以《流浪地球》为中心

杨 琼

内容提要:本文借用叙事学方法对《流浪地球》进行文本细读,从叙事眼光与声音、叙事跨度、群体与个体叙事三个方面分析小说本身,研究其艺术呈现的史诗性特质;并在刘慈欣小说的序列中考察小说与其他作品的精神联系,以及这些作品共同具有的史诗品质。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具有宏大视野和宇宙胸怀的科幻作品可以被视为当代史诗,其中蕴含了当代人类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刘慈欣 《流浪地球》 史诗性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