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眉宇之间是故乡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戴军  2019年03月18日17:00

草原主人 尹瘦石 绘 宜兴市美术馆提供

江南的麦田里是不能跑马的。但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以画马著称的画家,一位是徐悲鸿,另一位是尹瘦石,二人皆出自小桥流水的江南宜兴,这确乎令人称奇。

其实,吴钩遍地的江南自古便多豪杰,宜兴更是忠义奋发之乡。为什么这两位江南画家偏爱画马?因为中华文化里的龙马精神,是要靠奔腾的马蹄来传递的,还因为马有五德,那恰恰是江南人最崇尚的品质。

1919年1月12日,瘦石先生出生于太湖之滨的宜兴周铁,一个因周朝时朝廷在此设立铁官而得名的古镇。像许多耕读传家的江南小镇一样,因为有了人文的底色,富庶带来的便是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耽于艺术的执着。贤才俊彦,饱学之士,自是代不乏人,就连镇上的每一块街石,每一扇格窗,都因长久地浸润于这样的乡风中,而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岁月在这个小镇留下了太多的回响。在这里出生,成长,便如同日日在读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历史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声力量,将薪火相传的信念与品质镌刻进无数幼小的生命。

想来,孩提时代的先生必定常在城隍庙前的银杏树下玩耍,相传孙权母亲手植的这棵古树虽历千年风雨,却依然虬枝茂叶,那一树金黄所显现的蓬勃与炽热,深深烙进了先生的脑海。多年后,先生用画笔绘其风姿,命曰《乡情》 。

想来,当年竺西小学的课堂上,先生一定常听老师们说起岳飞在此屯兵筑城、痛击金兵的壮举,也定然无数次遥想过竺西书院里那个不仕新朝却悲悯天下的孤傲背影。家国情怀,丈夫担当,就这样注入了幼小的心灵,从此化为精神的火烛,秉持一生。

有些人的故乡是用来怀念的,他们年少时离开,从此再没有回来,故乡成为一个地理概念,一段童年记忆;而有些人的故乡是用来膜拜的,他们将故乡融进了血液,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眉羽间有其神韵,笔墨里有其气象,他们倾其所有,回报故乡,最终,将自己也交还给了故乡。

尹瘦石先生便是后者。

19岁,日寇自太湖西犯,先生告别家乡,直奔武汉。在几经死地到达汉口后,毅然加入义勇队,在课余积极参加抗战宣传,为保卫武汉奔走呐喊。武汉失守,在迢迢流亡路上,目睹了山河破碎之惨相的瘦石先生常常夜不能寐,感叹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总是那样苦难深重,九死一生;却又那样坚毅顽强,百折不回,于血泊中一次次站立起来,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于是他相信,只要根植于血脉里的这种精神不死,中华民族定能击溃外辱,获得新生。

多少个秉烛奋笔的夜晚,先生总会想起凄风苦雨中的家乡,想起师长们曾经讲述的英雄故事,那些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铁骨男儿形象便纷至沓来,点燃先生胸中的火焰。他接连画下《屈原图》 《郑成功海师大举规复留都图》 《史可法督师扬州图》 《文天祥正气歌画意》等一系列作品,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筋骨毕现,跃然纸上。先生在桂林两次举办画展,欲以艺术唤起民众,鼓舞斗志。彼时的桂林,乃国统区进步人士集中之地,文化名流亦云集于此,一个23岁的青年画家能够脱颖而出,为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诸多爱国人士以及田汉、郭沫若、陶行知等文化大家所盛赞,除了其杰出的艺术才华外,恐怕更因其身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屈的抗争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颗报国之心吧。

也是在桂林,瘦石先生与柳亚子先生一见如故,结为忘年挚友。瘦石钦佩亚子先生之风骨,以他为模特创作了《屈原图》 ,广受好评。亚子先生亦欣赏瘦石的人品与才情,为其众多的画作题赠诗词。一老一少两位艺术家激情唱和,思想与艺术的火花漫天飞溅,缔结成“柳诗尹画”这一现代艺术史上的佳话。

1945年8月,八年抗战宣告胜利,不久,国共两党开启谈判。这一年,山城重庆发生了太多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大事。然而,这期间举行的柳亚子与尹瘦石诗画联展,居然受到空前的关注。

在宜兴尹瘦石艺术馆,有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那便是当年联展的来宾签名笺。上面密密地签着两百多位来宾的姓名,其中有身份公开的中共党员周恩来、王若飞、王炳南、钱之光、符浩、徐冰等;爱国民主人士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史良、章伯钧等;文化界名人叶绍钧、老舍、冯雪峰、胡绳、潘梓年、张西曼等。当时, 《新华日报》出版“柳诗尹画联展特刊”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刊名,刊出了郭沫若《今屈原》 、茅盾《 “柳诗”“尹画”读后献词》和徐悲鸿《尹瘦石之画》等介绍文章。社会各界蜂拥而至,甚是轰动。

联展上,一幅毛主席的速写像尤为引人瞩目。当年,来重庆谈判的毛主席在见到26岁的瘦石先生后,竟欣然同意让这位年轻画家为自己绘像。

画中的毛主席目光如炬,双眉轻蹙,或许他正凝神静思,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殚精竭虑。看过这幅速写像的人都惊叹,能在短短40多分钟里将一代伟人的风范尽现笔端,年轻的画家该有着怎样的胆魄与自信,才能如此的气定神闲,举重若轻啊!只有先生自己知道,这份底气里有故乡的馈赠。

而这40多分钟终成一段绝唱。据说,毛主席让人现场画像,此为仅有的一次。

至此,先生追随共产党的决心已定,他向周恩来同志提出去延安的请求,得到应允后,即穿过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晋察冀解放区。不久,又主动要求北上内蒙古,在茫茫大草原一呆就是11年。

一个江南水乡长大的书生,却总是怀有“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雪地行”的豪情,也许骨子里,江南从来就不是柔弱的,江南书生并不伟岸的身躯里,同样有着一腔热血,几多壮志。

塞上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在先生看来,与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成群的骏马,重情的牧民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常年与骏马朝夕相处,先生对这个草原上的精灵倾注了不同寻常的情感。

面对万马奔腾的景象,瘦石先生总会想起太湖的万顷碧波;而当深沉的马头琴声响起,耳边总会响起太湖的阵阵涛声。一样的壮阔与柔情,让他爱上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并读懂了他们的喜乐哀愁。

同乡兼同道,悲鸿与瘦石惺惺相惜,情谊甚笃。“宜兴并代两神工,石瘦鸿悲意境同。 ”这是先生26岁生日那天,田汉写下的贺诗。但在先生心中,悲鸿始终都是让他景仰与追慕的前辈,当年他赴桂林,也确乎是奔悲鸿而去的。而悲鸿对这位品格不凡的小老弟也十分敬重,为其著文力荐,与其书信交流,并多次以《奔马》图相赠;而瘦石则时时关注着悲鸿的动向,为他的成就而骄傲,为其参加革命而欢欣,并将自己心爱的明代广窑笔洗回赠悲鸿。悲鸿如获至宝,一直将之置于案头,直至谢世。

当瘦石提笔画马之际,他一定想到了悲鸿的“奔马” ,桀骜,狂放,执着,隐忍。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他更多地看到了成群的骏马,磅礴的力量,看到勇敢与坚毅,还有血肉相连的情义。这一切让他笔下的奔马有了不一样的气度与神采,也让他自己在遭遇人生困境和不公待遇之时,始终心怀坦荡,波澜不惊。

故乡宜兴始终如影相随,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令他魂牵梦绕。先生一生数次回乡,特别是晚年,常常听从心的召唤,一次次踏上故土,为乡亲们写字,作画,分文不取,却乐此不疲。有一次,他居然为乡亲们连续写字作画6个小时,最终累倒了,却笑得像个孩子。

面对故乡,先生恨不能捧出肝胆,以照赤子之心。

1994年3月31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先生将其诸多书画作品及毕生所藏捐赠给了家乡。今天,在宜兴尹瘦石艺术馆,你依然能看到这些凝聚了先生一生心血与情感的珍品: 140多件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珍贵文物,林则徐、康有为、章太炎、黄宾虹、徐悲鸿、柳亚子等明清以来众多艺术大家的90多幅书画精品,还有100多幅先生自己的佳作。据粗略计算,这一切的总市值应在2亿元以上。这在当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而在先生看来,与家乡给予他的恩德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遵照先生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太湖,从此,他的魂魄日夜伴着家乡,看云帆点点,炊烟袅袅;听渔舟唱晚,田野欢歌。

想象那江南的广袤原野,一匹纯净的白马在尽头处飞奔而来,那是瘦石先生的精神写照,那雄健的马蹄声,踩在时代的鼓点上,鼓舞着当代人奋进的斗志,与我们的生活同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