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绽放之旅
春天里的两会如约而至,报到前一天,我终于赶回了北京。回想年初开始的忙碌,虽然辛苦,但却是满满的充实和自豪,让我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更有信心。而作为一名文艺界委员,更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更深的体会。
所谓忙碌,便是春节期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欧洲巡演了。瑞士琉森文化艺术中心、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德国德累斯顿艺术中心、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宫、波兰华沙爱乐音乐厅、奥地利蒂罗尔艺术节音乐厅……从1月17日到2月9日,我作为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走过了欧洲9国13城,这是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有史以来最长行程的大规模海外巡演。美妙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在一个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艺术氛围的顶级艺术剧场里飘扬回荡。
“昨晚布达佩斯艺术宫音乐会圆满结束,刚刚看了视频最后一曲《澳门随想曲》,结束之后热情的掌声18分钟,谢幕13次,加演3首之后依然掌声热度不减……再谢幕3次后只好把首席拉走,此时全场沸腾了……我们台上的所有团员都热情地和匈牙利人民挥手道别,再见布达佩斯!再见匈牙利!我们收拾好心情,长途跋涉两天后将是下一站德国德累斯顿艺术中心音乐会……”1月31日布达佩斯艺术宫音乐会结束后,我写下了这几句话。对这次大规模的巡演,我心里并不紧张,是有自信的。因为我们做了极为充分和认真的排练,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民族音乐作品完全可以和当代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媲美,我们乐团的演奏水平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
不过,当现场看到那些热情的观众鼓掌不愿离开时,我心里依然很震撼。要知道,这些观众基本都是当地的,有很多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常年欣赏交响乐、歌剧等,耳朵很“挑剔”;而作为来自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我们演奏的曲目都是中国音乐,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只有谢幕后加演几曲西方音乐。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如此反应,让台上的我们心生自豪。虽然他们对中国民族乐器不甚了解,虽然文化背景并不相同,但他们从我们的演奏中感受到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中很多人没有来过中国,对中国的印象是古老的东方国家,现在他们知道,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有这么棒的音乐。
每隔一两天就要在不同城市举行演出,这样的频率注定了我们的巡演是马不停蹄的。从到达德国汉堡开始,乐团每天至少要坐4到5个小时大巴,最多的一天在大巴上度过了12个小时,下车后又是紧张地装台、排练等。欧洲的风景很美,不过我们却无暇欣赏。记得在波兰华沙爱乐音乐厅演出结束后,我们凌晨3点出发去机场搭乘6点的飞机。由于乐器不能直航托运,得先转机到阿姆斯特丹,然后才辗转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此时已经32个小时过去,所以在马林斯基剧院音乐会开始前,大家极为疲惫。然而,这场演出却极为重要。
马林斯基剧院由俄罗斯“指挥沙皇”瓦莱里·捷杰耶夫担任艺术总监和院长,拥有俄罗斯乃至世界最具艺术造诣的芭蕾舞团、举世闻名的高质量交响乐团以及世界顶尖的歌剧制作班底,是俄罗斯艺术界的一大骄傲,《天鹅湖》的首演便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这里的演出和世界古典音乐最大在线平台Medici.tv合作,将面向全球同步网络直播,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的例证。所以,尽管十分疲惫,大家心中都有一种荣誉感,不能懈怠,要调动出最好的状态。而在艺术殿堂里,看到观众对我们艺术满满的认可和肯定,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通过民族管弦乐团把中国音乐传播到世界,通过音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探索,离不开细致的研究策划。这次巡演我们在艺术上做了精心的准备,也有创新。曲目的选择很重要,作为民族管弦乐团,我们演绎优秀的中国音乐,但从音乐语言上力求多元化,如《澳门协奏曲》就是中国音乐和葡萄牙音乐元素的结合。经典曲目《二泉映月》则做了重新编制,在经典旋律的基础上,使和声配乐更加丰富,增加表现力。由于演出时间是中国的新春佳节,一开场的《春节序曲》向西方观众献上了中国新春的祝福。
面对西方观众,尤其是对交响乐欣赏较为成熟的观众,如何让他们认可中国民族管弦乐?在我眼里,民族管弦乐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有浓浓的国际范儿。于是我做了大胆的尝试,演奏民族交响乐作品,如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大提琴和民族管弦乐协奏曲《庄周梦》。赵季平先生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戏曲积淀,把西方乐器和民族管弦乐结合,用梦境的形式展现庄子哲学,结果非常受欧洲观众欢迎。与我们合作的当地大提琴和竖琴艺术家跟很多欧洲顶级乐团合作过,他们觉得民族管弦乐很顺畅,既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又符合西方的音乐欣赏习惯,很神奇。中国文化历来包容性强,兼收并蓄,什么乐器适合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艺术上不断尝试和分析。
奏响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一条值得走下去不断探索的艺术之路。我希望在巡演的基础上,走出去参加主流音乐节,直接和西方乐团交流,实现中国民族管弦乐与西方交响乐的强强对话。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