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多元化医保考评体系的建议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孔维克 李掖平  2019年03月04日21:00

“人民健康优先”彰显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价值,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集中体现。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但由于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给医保基金平稳运行带来了较大压力。2017年以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在一些地区出现当期赤字,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历年累计赤字,针对这一情况推出的“医保控费”,初衷是为了遏制过度医疗,让广大患者看病更实惠,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中却变了味。病人“住院难”,及时住进了医院,病情刚刚缓解就 “被出院”,或“被转院”,因为医院有“病床周转率”要求(一般规定是九天,有的是十天),这种现象在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病情的治疗。而患者每次住院时都会被要求全面检查,加重了病人负担,进而导致了医保管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矛盾积淀。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医保经费控费及监管机制单一,过渡强调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缺乏监管部门的社会化公开考核公示,控费条件过于机械死板,缺少操作环节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灵活性,忽略了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全方位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多元化的医保经费考核机制与透明监管是关键,对此,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多元化医保考评体系的建议:

1、国家医保控费指标要严格避免“一刀切”问题。要增强各级政府医保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医保政策的基础调研和宣传告知,建议完善经费使用和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科学管理,促进公立医院良性运转,让患者真正得到实惠。

2、尽快建立多元化医保经费评价体系。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基本出发点,形成立体、多维度的考核机制,在医保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群体等各个体系环节中增加紧密的融入和衔接机制,制定合适的环节综合考量比例,机制环节的制定要有患者满意度和意见意见反馈比例的体现,促进各部门和环节中的集体协商,形成环节共识。

3、进一步完善医保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患者住院费用的审核形成动态调整机制,增加对医务人员在疾病诊疗以及特殊疾病患者的费用审核的宽容机制,从多个维度促进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制定,保证医疗机构正常运营。

4、进一步加强医保、医疗服务监管、患者满意度及智能化数据风险评估与筛查工作。在多元化考量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医保监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群体的多维度双向考评机制,探索有效的监管考核和医疗服务监督机制。建议对医保监管和服务实行全民公开监督,并将监督结果向社会公开发布。

5、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做好医改、药改与医保支付等政策的衔接,保证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