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技术是胜利的 艺术是遗憾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董铭  2019年03月01日08:54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詹姆斯·卡梅隆就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都是在《终结者》的启蒙下才开始自己的电影之梦的。当“卡神”亲临中国,与刘慈欣等人展开对话,大谈宇宙规律、AI等前沿科幻话题时,大家对《阿丽塔:战斗天使》的期待自然被提到了最高点。毕竟,这是一直引领好莱坞技术风潮的卡梅隆,改编的还是曾风靡一时的赛博朋克漫画《铳梦》,这注定要让当年的中学生,如今的中年人们趋之若鹜。

据说卡梅隆迷上《铳梦》还是“宅男”吉尔莫·德尔·托罗强烈推荐的,卡梅隆早早就买下了电影改编权,亲自撰写了180页的剧本,甚至连风靡全球的《阿凡达》原本都是为给《铳梦》练手准备的。可当观众真正看到这部《阿丽塔》时,却发现他所说的准备,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也就是表情捕捉、CG制作和3D摄影上,在这些方面,《阿丽塔》自然比10年前的《阿凡达》更精进了,依然占据着好莱坞和世界影坛的巅峰。

1

然而,在商业电影必需的人物塑造和科幻文化所植根的世界观上,《阿丽塔》却处理得有些仓促,关键角色的情感表述过于生硬,而真正触及到社会、伦理和哲学层面的内容又太少,或者说没来得及展开。目前的《阿丽塔》仅仅是系列的起步,少女自身力量刚刚觉醒,身份没有完全挑明,机动球大赛虽然目不暇接,但那些真正恢弘、残酷的大战,天空城撒冷的秘密,阶层的对立,大反派诺瓦的阴谋等等都还没出现。《铳梦》里关于“人脑=生命”的科幻思辨也未及挖掘,经典的“缸中大脑”也只在片尾一闪而过,若真把这种残酷升华出来,将是不亚于《黑客帝国》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可现在这部好莱坞动作片《阿丽塔》,算是三个人的风格糅合,内容取舍的折中产物——画出《铳梦》的木城雪户、A级大导卡梅隆,以及擅长B级重口味的罗德里格兹。在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电影对漫画的还原度相当高,且不说大马士革刀、等离子火焰、燃气锤等道具,开场依德博士从废铁堆里捡回女体残肢、阿丽塔仅靠一只手臂逆袭格鲁依什卡,以及巧妙地用雨果的头颅骗过扎潘等,都是木城雪户创作的经典桥段,漫画几乎成了电影的分镜头脚本。同时片中也有不少原创和挪用的部分,剪裁后虽然保证了两个小时内自圆其说,但情感的连续性就被打断了,特别是雨果这个本该是悲剧的角色,他对撒冷的向往十分执著,但动机又语焉不详;他对阿丽塔首鼠两端,以至于当他最后坠亡时既不悲壮也不催泪,反而让人有种“怎么刚换了身体又作死”的感觉。

对情节的简化和压缩,冲淡了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这到底是卡梅隆对原剧本缺少打磨,还是罗德里格兹拍摄时避重就轻,如今难以细究。但问题在于,影片不能要求每位观众都是漫画的读者,边看电影边去脑补情节,整部影片的卖点是女主角和动作戏,把爱情和亲情线都塞进去就难免顾此失彼。仓促的快进和转折,又让角色太过具有功能性,反而显得单薄。一如片尾的那句台词,这些正反派角色都像是傀儡,导演则是幕后的大Boss,任意地俯视和安插他人的命运,难怪该片在北美上映后的媒体评价不高(Metacritic只给了54分),远低于烂番茄上的观众爆米花度。

令人遗憾的编排只能靠阿丽塔的性格来平衡了,毕竟整部《铳梦》的核心是围绕着阿丽塔的自我觉醒。好在银幕上的“她”很完美,很可爱。片中的阿丽塔堪称“完美战士”,她的前世今生注定了她的性格:逞强、好战。“火联狂战士”的设定又让她的战斗力天生碾压众人。身怀古早格斗术,自主躯体升级,战斗意识和战斗技巧都爆棚,那种面对敌人“你要战,我便战”的脾气,让人不禁竖起大拇指。哪怕对手被改得弱了些,但那种藐视宵小,直面强权的气势,也算是准确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日漫的热血风格。而作为大眼睛的青春少女,阿丽塔又符合“完美女友”的标准,清爽大方,身材婀娜,平日里天真无邪逗逗狗,浪漫时雨中激吻不羞涩,为了男友的梦想可以真的“掏心掏肺”,这本就是初恋时才有的单纯和执著。

2

卡梅隆坚持用“大眼睛”来挑战CG制作里的“恐怖谷理论”(见文末注),就是有这份自信,能在这个时代凭空创造出一个独立女性来,让观众在90分钟后忘掉原生漫画的不适感,接受这个“女演员”所作出的一切诠释。

“CG替代真人演员”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当年《最终幻想》的失败让好莱坞技术流的激进思路受阻,如今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再度挑战,又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1.7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主要用在阿丽塔和动作戏上了,尤其是那双耗费830万个多边形建模的大眼睛,通透灵动。相比之下,作为故事场景的钢铁城,反而没有渲染得多么“废土”,甚至算不上阴暗残败,反而有种欣欣向荣的活力。如果观众适应了“大眼睛”,不再出戏,仔细观察阿丽塔的神态和动作时,会发现在她单独出场,或者虽然与真人演员同框但没有接触时,基本上可以看成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肤如凝脂,有点婴儿肥,翘起的上嘴唇和偶尔的抬头纹,时而叛逆,时而乖巧,难怪依德博士爱她如女儿。但在一些有频繁接触的对手戏时,还是能发现真人与CG的尚需磨合之处,好在这些大都被快节奏的剪辑和运动镜头掩盖,尤其是酒吧大战和机动球大赛,观众享受的是个速度感,以及那些重口味带来的刺激。

此处就要说到罗德里格兹作为导演的贡献度了,这位在《弯刀》里热衷盘肠大战,动不动就爆头的昆汀“死党”,这次在《阿丽塔》中碍于PG-13的分级有所收敛,但凡涉及真人的死伤都没有见血,就连被格鲁依什卡杀害的小狗也没给一个直视镜头,只是借“狗血”燃起了阿丽塔的战斗心;而那些只有大脑的改造人则可以随意处置,断手、断头、横劈、竖劈……多亏了机甲能提供的视觉替代方案,《变心金刚》和《环太平洋》就用得不亦乐乎,还规避了道德条款。动作戏上,罗德里格兹的处理到位,斩杀动作干脆利落,空间和方向感也很明确,尤其当女主角只剩下残肢仍不放弃时,那种日漫独有的中二热血也补足了B级片的合理性,在卡梅隆3D 2.0摄影系统的慢镜下,最终呈现出一种毁灭前璀璨的末世美感。

(注:“恐怖谷理论”是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一个假设。1969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提出,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由于它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会对其产生正面情感。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它越像人,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