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王十月:人间有味是清欢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 | 王十月  2019年02月26日08:08

我喝茶不讲究, 没特别喜好, 什么茶都喝。再好的茶,也当普通茶来喝,再次的茶,也当普通茶来喝。同事有懂茶的,见我将好茶胡乱糟蹋,笑我是农民。

我是农民。喝茶,在我而言,从来谈不上个“品”字,只是解渴、提神之用。

小时候,家里喝的是粗茶。茶树上最老的叶子晒干即可。夏天,煮一大罐水,及沸,往里扔一把粗茶叶。出门干农活时,提上一壶,放在田间地头,累了,渴了,坐在地上,倒上一大碗凉茶,解渴亦解乏。在酷暑蝉噪里倒头便睡。人在草木间。人如草木。除了苦,还是苦。看不到希望,就麻木了,有一碗粗茶,如此而已。

中国人说,粗茶淡饭。应该就是我们农人喝的茶。

喝细茶,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来客,才会舍得。

乡下人喝细茶,舍不得扔了茶叶,茶叶在瓷杯里泡过两泡,味淡了,边喝,边将微苦的茶叶漾起吃。禅宗讲,吃茶去。我们乡下人,是真吃茶。我们那里,湖北湖南人杂居,湖南人更讲究些,茶里放炒过的芝麻、豆子、食盐,叫芝麻豆子茶。我到贵州, 吃完晚饭, 朋友说,一起去吃茶。我以为是去茶馆。结果是一溜大排档,吃油茶。煮一锅茶汤,里面还有炒米、炸黄豆、猪油、食盐、葱花、花椒、猪血、百花菜叶……喝过真正瓦罐就着塘火煨出来的黑茶,够劲。

这些年,走过全国不少地方,每一处,大约都有自己的特色茶。见过许多茶园。在我的印象中,茶园就该修剪得齐齐整整,一排排次第在山丘上展开,延伸向远方。到安溪,刷新了对茶场的认识。

说到安溪, 自然会想到铁观音, 这两个词,是不能分开的,就像景德镇与陶瓷,宜兴紫砂壶,茅台镇与酒。在我喝过的茶中,铁观音自然是算多的。 但我也说不上什么是好的铁观音。仿佛,每次喝过的铁观音,都不一样,家里的铁观音,每一次泡,感觉也不一样。不像别的茶, 有基本稳定的口感。到了安溪, 才知道, 原来这正是铁观音的特色。安溪人自豪地说,观音韵难寻。铁观音的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我这种不懂茶的凡夫俗子,更加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仿佛禅,要靠有心的人去悟。如国画家笔下的一根线,一片墨,只有懂的人,才能感受到那妙处。

在安溪, 有些品茶高手, 能喝出不同山头、不同季节的茶。

我们在安溪茶文化博物馆,看茶道表演,喝不同档次的铁观音。将不同的茶放在一起,对比来喝,慢慢地,还真分别出不一样来,有的香味清,有的香味浓,有的入口薄,有的入口厚。那一缕铁观音特有的兰香,若有若无,似乎抓住了,转瞬又变化无踪。

安溪铁观音的源头,有魏说、王说两种,不太遥远的历史,现在已经难确证哪个更有说服力。可见, 当初铁观音被发现, 只是无意间。而发现铁观音的,定是极懂茶的人。意外发现了一株好茶树,然后精心呵护,从一株母树,经二百余年,开枝散叶,遍及安溪。当初那植茶人, 怎么也不会想到, 他的那一个小小举动,竟然福荫整个安溪。

一行人驱车往山里走,往高处走。我们要去寻访当年那株铁观音母树。那是天下铁观音的根。山路越来越难走,城市已远在脚底,而暮色已经漫过车窗。 车终于在路尽头停了下来。魏说铁观音的传人,我叫他魏茶人吧,已候在山道上。带着我们一行,往下坡走,他要带我们去见铁观音母树。

整座山,都是他的茶园。魏茶人说。

他手指一挥的方向, 全是荒山, 不见茶树。

你往细里看。

往细里看,果然,荒草丛中,是有茶树的。

在安溪,铁观音茶树,和自然的草树杂生在一起。这样的茶园,保持了野茶树生长的原生态,而且因为植物多样性,茶树反倒没有病虫害,也因此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茶树种植密度小,很远才能在杂草中见到一株。魏茶人指着一株铁观音茶树,告诉我们,铁观音的树叶有个特殊的卷,这是观音菩萨当年将茶树赐与他的先祖时,手指捏出来的。

见铁观音母树,还要往山险处走,往路细处走,往灌木密处走,往杂草多处走。忽然转过一块巨石,有飞瀑悬空。魏茶人指着飞瀑旁的一株茶树,说那就是他祖上经观音梦里指引找到的铁观音母树。

一株普通不过的茶树,紧傍石根而生。比前面见过的茶树也大不了多少。只是显得更加苍劲。我想象中,铁观音的母树,应该更加高大的。不过一想,铁观音是灌木,漫说几百年树龄,就是几千年树龄,也只能是这般大小。

我兴奋地攀过去, 摘两叶嫩芽, 清香满舌。

回到山路上时,暮色已苍茫,远山不见。魏茶人热情相邀,去他茶室,他要为大家亲手泡一壶他种植、 制作的“魏十八” 。据说是以一斤茶叶价值十八万而著称。泡茶时,魏茶人讲着他对茶的认识,茶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讲泡茶要心里对茶有敬意。 “魏十八” 当然是名不虚传的,茶色如黄金,我没见过这样金黄纯正的茶色。可惜,再好的茶,在我这喝粗茶的嘴里,也品不出更多的好来。

下山时,远处半城灯火,从山腰一直到山脚, 我们是天上来客, 奔着人间而去。到宾馆,已是晚上十一点。刚洗毕准备睡,安溪的朋友来电话,说是约了几个写书法的一起喝茶。小巷。老楼。推门而进,四人,一几,正围着喝茶说话。朋友一一介绍了。就像认识许多年的老友,喝茶,看满室书法,看新认识的朋友的书法,谈练习书法的心得。朋友的字,在我看来,是下了很深功夫的。写得散淡之极。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也没什么主题,也没半点客套。

书法家的妻子, 一个朴素的女子, 话极少,只是静静地泡茶。刚开始喝清香的茶,我说我喜欢味更浓一些的。 书法家的妻子于是换了茶。喝一杯,我说,好,有炭焦香。我喜欢。书法家的妻子说,你懂茶,这铁观音,是我们自己做的,只有这小半罐了。凉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焙、复焙、揉、文火慢烤,每一道工序都要极有耐心。烤时用的是木炭,所以有炭香。

我说,你这茶有名字么。比如“魏十八” 。

朋友笑笑,做一点自己喝,就叫安溪铁观音。

于是说茶, 说安溪人的生活态度。说茶字,原是“人在草木间” 。

我喜欢“人在草木间”这个说法。

说这茶,为什么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泡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书法家的妻子,倒不说对茶叶的敬畏,对天地的敬畏。她只说,泡茶不过是用心。心到了,茶就好。

大家都说,今晚这泡茶格外好。她也觉得格外好。

翻看着一本书法集。一幅书法,字好,内容也是我喜欢的。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喝了有一个钟点, 天已很晚。我起身告辞。书法家拿了个小纸袋,将刚才那半罐茶包了,说,拿上吧,只有这半罐了。

也只有这样散淡的朋友,没把你当外人,才拿半罐茶送人。

我不客气地收下了。此刻,喝着这茶,写这篇小文章,此刻,已是深夜。

2018 年 11 月 8 日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杂志社副总编】

作者简介

王十月,70后小说家,编辑,新野性艺术家及学术主持,“艺术广东”学术顾问,广东金融学院客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如果末日无期》《无碑》《收脚印的人》《活物》《31区》《烦躁不安》六部,中短篇小说、散文二百余万字。文学作品百余次入选多种选刊、选本、排行榜。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百花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中短篇小说译成多国文字。举办有“王十月花鸟精品展(北京),参加国内外多种专业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