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 ——评张智华著《北京文人笔记研究》
来源:文艺报 | 田 晔  2019年02月25日08:39

近年来影视行业发展活力充沛、动力强劲,带动了影视文化产业的改进和提高。北京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加强北京文人笔记的研究将有力地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不断研究中催生新模式。由张智华教授撰写的《北京文人笔记研究》一书,内容翔实,结构清晰,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北京文人笔记的内涵、外延、现状及特点,深刻论述了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与作用,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作者具有扎实的学术积累以及前期调研,为该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典型案例。该书章节之间相互呼应,侧重于探讨北京文人笔记与戏剧影视的关系,重点是阐述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这尤其体现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与影视价值方面。

关于北京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作者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一是以影视创作为基础分析案例《酌中志》,剖析北京文人笔记对影视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北京文人笔记对戏剧影视的参考价值出发,探究北京文人笔记的支撑性作用;三是通过阐述戏剧影视对北京文人笔记的传承价值,强调戏剧影视为北京文人笔记带来的活力和影响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把理论探讨与代表案例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第一,作者利用图表的方式,直观明确地分析了有关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的影视作品,表明这一时期是影视创作者取材的热门题材之一。第二,《酌中志》是一本特殊的文人笔记,具有故事性、传奇性、真实性的特点,诸多影视作品会利用该书的资料。例如《新龙门客栈》《锦衣卫》借鉴了书中关于太监描写的内容,同时作者认为,在创作上各类影视作品仍旧可以重新挖掘《酌中志》的内涵来进行再创造。目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影视为北京文人笔记捕捉到多种可能,开启全新领域,推动北京文人笔记由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迈进。影视从业者应该坚定信心,建立影视作品创作与改编的良性体系。

对于北京文人笔记与戏剧影视之间关系的精彩论述,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作者首先从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杂剧、清代地方戏、现代戏曲戏剧等不同角度,阐述北京文人笔记对当下戏剧影视提供的丰富素材与思想。然后,以涉及明清两代的历史剧、神怪异志电视剧、家族传奇剧、文化名人传记剧、京派电视剧、纪录片为依据,展现北京的时代、地域、家族、小人物、历史风貌和历史变迁,强调北京文人笔记对于戏剧影视的参考价值。同时,从美学的角度,将经典志怪笔记小说的独特文化内容与跨时空媒介传承发展相联系,折射出世间百态。类似于笔记小说式的叙述方式描绘怪力乱神之事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大陆动漫创作,数量不在少数,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巨大文化生态。最后,洞察北京文人笔记的当下意义,北京文人笔记可以丰富和纠正以往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评价的偏差,凸显中国传统文化,避免戏剧影视创作中的硬伤,贴近人们的认知,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开创新审美。北京是文化古城,历来是文人学者聚集的地方。北京文人笔记在明代、清代有近百部,现代北京文人笔记也有100多部,在题材、思想、手法等方面都为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与价值取向。

在关注北京文人笔记与戏剧影视之间关系的同时,作者还特别梳理了北京文人笔记的历史发展脉络,强调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北京文人笔记对于戏剧影视的改编,具有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来面目、保留生活质感的作用。另一方面,戏剧影视改编自北京文人笔记,不仅提高了文人笔记的影响力,同时促进了文人笔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