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郭文斌:从三个念头看中国文化

来源:《芙蓉》微信公众号 | 郭文斌  2019年02月13日07:45

在研习经典和实践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而要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就要提高人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心态又是念头组成的,可见,幸福的学问,就是念头的学问。能量藏在念头里,这已经被心理学证实。现代心理学证明,念头是有能量高低之分的。“我爱你”“我错了”“都一样”,是三个能量极高的念头,一定意义上,中国文化就体现为这三个念头。

——郭文斌

01

“ 都一样 ”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霍金斯,通过三十多年的人体运动学实验得出一个结论:生命能量来自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精神。他认为,人的意识是有亮度的。亮度越高,对应的生命能量就越高。著名心理学家智然先生用人们好理解的话对此进行了概括:生命能量藏在念头里。

事实上,中国古人早就知道能量和念头的关系。《尚书》就言:“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意思是,圣人如果没有了“念”就会变成狂人,狂人如果能够克制“念”就能变成圣人。《大学》也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北宋理学家程颐注“身”为“心”。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讲的仍然是念头和身心的关系。

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的就是能量。怎么养,通过心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哪一个念头能量最高呢?霍金斯用从零到一千级来标示生命能量。二百级是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分水岭。二百级之上是正能量,之下是负能量。六百级之上我们几乎触摸不到,为“不可思议”级。我们能够够得着的是六百级,这个能量级有一个对应的念头:都一样。

就是说,当我们的念头时时刻刻处在“都一样”状态的时候,生命能量在六百级。霍金斯研究发现,一个人把他的能量从二百级提高到六百级,相当于一千万个二百级之下的人的能量总和。就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高的能量状态。

那么,“都一样”心态的人在生活中有些什么表现呢?简单地说,外在条件已经不会影响他的生命状态。妻子表扬他,他快乐,批评他,他也快乐;吃新饭,他高兴,吃剩饭,也高兴;涨工资,开心,不涨,也开心;提拔,喜悦,不提拔,也喜悦。这就是孔子六十岁达到的生命境界:耳顺。

如此,这个人就几乎没有烦恼了。人的烦恼哪里来?听不得批评,听不得抱怨。霍金斯的实验跟孔子的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六十岁证到了“都一样”,霍金斯证明六百级能量层对应的念头是“都一样”,东方的圣人和西方的心理学家居然在“六”这个中国人认为的吉祥数字中找到了同一个点。

我以前总爱跟妻子争理,不留神一两天的时间就花进去了。现在,努力训练自己把她的每一句话都听成赞美诗,生命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除了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幸福指数提高了,能量保存下来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这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吵完架之后会感觉特别累,手都是冰凉冰凉的,为什么?能量释放完了,吵架是极耗费能量的。如果不吵架,省下来的那些能量就会变成我们的长寿、富贵、康宁、善终。吵一架,都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吵架就是好德。

所以,一个人在生活中训练“都一样”的心态,很关键。我以前有洁癖,出差的时候都带着床单和被罩,觉得宾馆里的床单洗得再干净,都是脏的,铺上自己的床单才睡得着。现在进步了,为什么呢?“都一样”啊。很管用。以前妻子做上来可口的饭菜就高兴,不喜欢吃的就吊脸。现在不管什么我都会说:“好吃,真好吃!”有一天,走神了,筷子还没拿起来,说了句“好吃”。妻子说:“郭文斌,忽悠人!”但她也高兴,总比你说“做的什么呀”好啊。

现在我出去吃饭,会找机会练习“都一样”,把别人吃剩的饭菜里我能吃的那一部分吃掉。起初觉得很难,练着练着就容易了。有一天,有人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我亲眼看着他把馒头咬了几口剩下,牙印都在上面。说一点不介意是假的,就给自己说,郭文斌,我看看你今天怎么拿到“都一样”这一分。吃不下去,怎么办?换念头。就想着这个馒头是亲人吃剩的,一口就吃下去了。因为我现在吃父亲的剩饭,没有障碍。

当哪一天你认为天下没有脏东西时,幸福指数就一下子提高了。你也许会说,这样多不卫生啊,如果得上病怎么办呢?在我看来,疾病可能恰恰是因为“担心有病”这个念头才得上的。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里写到了一个故事,他的叔叔当年得了肺结核,他的父母每天尽心地照顾,一点没事,但他每走过叔叔那个屋子的时候,都捂着鼻子,倒得了肺结核。是不是可以理解,你的心里如果没有肺结核这个底片的时候,不可能有对应的电影情节。同样,不动“会得上肺结核”的念头,也就是不启动“会得肺结核”这个信息系统,对应的能量系统和物质系统就不会发生。这个“不担心”,可能就是最好的免疫力。当然,这需要科学验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生命能量在六百级的时候,免疫力也对应在六百级,免疫力也是能量变的。

“都一样”这个念头之所以能量最高,因为它是整体性,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他的心态保持在“都一样”。

孔子暮年给他的弟子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道出了他的心法。“一以贯之”的“一”强调的就是“都一样”。它不是“二”,如果是“二”就“不一样”,就有矛盾与对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三”生出“不一样”。如果我们从“万物”回到“三”,从“三”回到“二”,从“二”回归到“一”,就是“都一样”。“一”是整体。相对于五十六个民族来讲,中华民族是“一”;相对于世界各民族来讲,人类是“一”;相对于万事万物来讲,宇宙是“一”;相于低维空间来说,最高维的那个空间是“一”。

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六十岁时修到“耳顺”的境界,得益于这一心法。所以他能够做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七十岁时,能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都一样”是一个大学问,我们有太多的文化,都在描述这个境界。尧能把天下让给别人,就是意识到了“都一样”。“天下为公”就是“都一样”。既然“都一样”,就不应该存在多和少、优和劣、远和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把“都一样”换了个说法。范仲淹当年用他的俸禄买义田让整个族人用,就是认为整个族人都是他的亲人。海瑞死后居然需要人们凑钱为他办理丧事,同样是把老百姓视为亲人,没有为自己私存一文一物。

在为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做文字统筹的时候,我也看到,但凡那些旺族,他们把家族的价值系统都调整在接近“都一样”的状态。江西白鹭村的王太夫人,去世时留下遗言,要求后人一年必须存够一千石义粮,当年要发放完,发给谁呢?村子里贫苦的人家。这个遗言就成为家规,持续了二百多年。江西义门陈氏,三千人聚族而居,三百年义不分家。受其家风影响,就连所养的一百条犬,也是同室同食,“一犬不至,众犬不食”,成为千古一绝,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就可以想象这个家族的心态,如果不在高度的“都一样”状态,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连动物都被感染被驯化的人间奇迹的。

和《记住乡愁》编导到徽州踩点,我看到一句话“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不散一人”,也是讲“都一样”。即使千口人的大家族,不让一个人走散,不让一个人受到饥饿的威胁。徽商为什么特别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因为他们的心态是“都一样”。我们看到,许多人发财了,不会只图自己享受,而是要想方设法带领族人共同致富发家。

“都一样”是一个跟天地等量的状态。一个人的心态如果在“都一样”上,就会跟天地同频共振。天地的富有也是你的富有,天地的能量也是你的能量,天长地久也是你的“天长地久”。大地也是一样,你播种了什么,它就还给你什么。整个宇宙和天地演绎的一个基本的生命状态就是大家“都一样”。

看过一则轶事:汉文帝小时候,春柳初长时折了一枝,老师批评了他。显然,在老师眼里,树木也是生命,尤其春天万物生长的季节,折断柳枝,就是损毁一个生长的生命。作为皇帝,只有怀有爱一切生命的心,才能普爱世人,这就是“都一样”。如果葆有这种心态,那么他对人对物,对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一粒米、一滴水、一口空气,也会怀着深深的感恩、敬畏和爱去对待。这样,生命的质量就提高了,因为诗意随时就在你身边。

我们的民俗里,每年都有一段特殊的时间禁牧、禁伐、禁渔,应用的原理就是“都一样”。当一个人保护树木的时候,就把树木跟人看成了一样,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讲,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平等的,所以它叫“都一样”。

如果没有“都一样”的认识,许多民间传统,就可能没办法理解。有一个地方,正月初十是老鼠的节日,为什么老鼠也会有节日?老百姓有多种说法。总的说来,这来自于中国人对生命的平等观,即便是老鼠也要给它设一个节日。

听我的父母讲,旧时老人们有给老鼠留饭的习惯,老鼠就到指定的地方吃饭,不咬粮食袋子,后来人们不给它留饭了,它就开始咬粮食袋子了。当你平等地对待别的生命的时候,对方对你也会有一个姿态。你善待它,它也善待你。

一天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小狗便血,我问妻子:“小狗怎么了?”她说:“可能是吃了什么东西,饭后带它去看看。”饭已经做熟,我就洗手吃饭。到中间,心里突然惭愧了一下,就放下饭碗往外跑,到药店,买了几袋药,回来喂给小狗,不多时,就看到它好受些了。惭愧之前,我的心态是“不一样”,惭愧之后,变成“都一样”了,心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便血,还能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吃饭吗?

才知道一个人只有把心态调整到“都一样”的时候,才会生起同情心。

持“都一样”心态的人,看一切都是平等的,心气就是中和的。钱多钱少一样,房大房小一样,车新车旧一样,就没有因为对比取舍而产生的那一份焦虑。从这个意义上,再去理解“都一样”,就会发现,它是体验幸福的大前提,是回归喜悦的基础。

这是一种对于条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快乐状态。坐硬板凳和软板凳都一样,睡硬床和软床都一样,听到表扬和诅咒都一样,外在已经不能影响内在的那一份快乐和幸福。一个人能够到达这个境地,就没有痛苦了。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不一样”,所以才有太多的取舍。《中庸》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只按照他当下的地位去做事,不羡慕职位以外的。平素富贵,做富贵该做的事;平素贫贱,做贫贱该做的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一个人知足的状态决定了他幸福的状态。因此,老子说:“知足者富。”

既然工资多少都一样,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都一样,就不会为了吃别人一顿饭而去受贿;衣服新的和旧的都一样,就不会为了名牌而痛苦;大房子和小房子都一样,就不会为了买大房子去拼死拼活;人和动物都一样,就不会轻易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结束动物的生命;人和植物都一样,就不会乱砍乱伐;人和山川大地都一样,就不会浪费。

“都一样”如果成为习惯之后,人会活得很快乐。痛苦来自患得患失,来自得失分别。明白了得到和失去都一样,快乐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是亲人,你的幸福指数瞬间提高。人们活得苦,是因为他心中有分别、有对抗、有仇恨。

生和死也都一样。庄子的妻子过世后,他能鼓盆而歌,就是看透了生死都是一样的。“出生入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出来就是生,回去就是死。“视死如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死不过是归去而已。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换念头实现心态上的“都一样”。著名心理学家智然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糖尿病患者去看病,大夫让他把肉戒掉,他说:“那不可能,让我不吃肉,还不如让我去死。”大夫就跟他说:“没啥戒不掉的,其实这只是换个念头,说‘请你吃北京烤鸭!’你的口水就下来了。换个念头,说‘请你吃鸭的尸体!’你就觉得恶心。”同样的一个东西,念头一换,感受就变了。

念头一变,剩饭剩菜可口,念头不变,山珍海味也不香。这个世界因为人们眼镜的颜色呈现出不同境界。戴一副绿颜色的眼镜,世界是绿色的;戴一副红颜色的眼镜,世界是红色的。天堂就在人的目光里。

还可以通过每时每刻为他人着想达到“都一样”。圣雄甘地上火车的时候,车门把他的一只鞋夹到了火车下面,火车这时已经开了。他把另一只也赶紧脱下来扔到窗外,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把剩下的这只穿走,而掉落的那只还留在下面,别人捡去也没有用,我赶快把剩下的这只扔下去,若有人捡到还可以穿。”甘地之所以能马上舍弃脚上的鞋,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他人,当一个人心里只有他人,分别已经没有了,自然就是“都一样”。

应用好“都一样”,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当你心里有“都一样”做底时,就不会对孩子期望过高,首先自己就能轻松下来。当自己轻松了,这种轻松的心态就会投射给孩子,孩子恰恰也会返还给你一个积极的态度。孩子之所以叛逆,很多时候是因为大人抓得太紧了。紧张的气氛,让效果适得其反。当你的人生底片变成“都一样”了,孩子自然会向你希望的方向转化。

儒家讲,对待每一个人都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从孝敬父母开始,爱自己的父母,然后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爱自己的亲族邻人,最后扩展到爱一切人。到了释家和道家,不但要爱一切人,还要爱一切动物,爱一切植物,爱一切矿物,然后彻底地到达“都一样”。至此,人就会把天底下所有的生命看成是自己。江河大地是自己,动物是自己,植物是自己,矿物也是自己,一切都是自己。渐渐地,我们就归于本体了。本体世界的五种生命状态就会到来,这时,你的生命就是一个喜悦的海洋。

这时,你的心中就会有一种大爱产生。看到刀子捅进动物身体,你就会感同身受。这时,你就会理解,孔子为什么要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时,你就能够理解,过去那些行者,为什么可以放弃家园,背一个行囊上路,去随缘济众。这时,你也就能够理解,达摩为什么东来,玄奘为什么西去。

只要每个人的心态都到达“都一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社会就能实现。因为每家都是一样的,不用争也不用偷。

把任何情境都设置成“都一样”,人心就会保持在一种清净的状态,海平面的状态,皓月当空的状态。那时,就会万物不贪,万境不染,万恶不嗔,万难不退,万缘不攀,万法不着,活在一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喜悦海洋里。

当然,对芸芸大众来说,要攀登“都一样”这个生命高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弟子规》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设计了一个阶梯,让人们一步一步靠近“都一样”层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从顺进入,首先从对自己的父母好开始;“兄弟睦,孝在中”,其次对自己的兄弟姊妹好;“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对待别人的父兄如同对待自己的父兄;对待别人的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凡是人,皆须爱”,最后归到“都一样”上面来了。

02

“ 我爱你 ”

虽然“都一样”对应的生命能量极高,但普通人很难做到。就像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学演讲,说道:“男同学如果一眼看过去,学校里所有的女生都一样,就不会为争校花打架了,幸福指数就一下子提高了。”就有一位男生举手站起来,说:“郭老师,但我还是看着特定的那位最漂亮,怎么办?有没有稍低一些的我们能够得着的高能量念头给我们介绍一下。”我说:“有,还是三个字,‘我爱你’,这个你能够得着。”这个“我爱你”指的是那种不求回报的大爱,它对应的能量有多高呢?五百级,相当于七十五万个二百级之下的人的能量总和。

为什么“我爱你”这个念头能量如此之高,因为它是从“都一样”这个根上生发出来的。“都一样”是体,“我爱你”是用。不求回报的“我爱你”其实就是天地精神。天地对万物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打开这份五百级能量的大爱宝藏,它的开关在哪里呢?当然是把生命认同调整到天地频道上。如何调整?直接找天地频道,可能有些无从下手,但是天地的代理是可以找得到的,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不也常常说,父亲的胸怀像天空一样阔大,母亲像大地一样生养了我们,这都是天地给我们的隐喻。我到一家省重点小学去讲课,一位老师悄悄给我说,郭老师到我们学校去千万不能讲《弟子规》。我问为啥?她说,孩子的家长大多数都是西方教育理念,好多人是从国外回来的,不认同这些。我说,那我讲什么呀?就边走边想。到了课堂上,突然来了灵感,首先问同学们,学生学什么?他们回答,当然学知识啊。我说,我跟你们的理解有点不一样,学生就学“生”,生机勃勃的“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机”,跟“杀机”相对应的那个“生机”,“养生”“卫生”的“生”,都是这个意思。

大家要想长高个、漂亮、聪明、健康,都得靠生机。可是,我们到哪里去找生机呢?他们说不知道。我说,到妈妈那里。他们问为什么。我说,我们都是妈妈生的,难道生机不在她那里吗?由此,开始了我的分享。

我曾想,过去的那些母亲,常常会生七八个孩子,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力。一个瓜蔓上结七八只瓜都会老得不像样子。但这些母亲恰恰长寿,活八九十岁的多的是。这种能量从哪里来的?天地所赐。母亲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把她的生命频道切换到天地频道上了,她用的是天地大能,天地生机。

想想看,当年她们每晚要起来好几次,有时我们哭闹,母亲就整夜地抱着我们,但哪一位母亲因此累倒了?换了平时,如果晚上被丈夫吵醒一次,她都会生气,但是我们吵醒了母亲那么多次,她为什么不生气?换了平时,如果晚上醒来一两次,第二天就没有精神,工作起来没劲儿,可是那段时间,母亲晚上要起来四五次,甚至七八次,为什么白天还那样有精神?

母亲身上爆发出来的这种爱力,如果我们不用太可惜了。如果这还不能让我们对母亲身上的能量有所理解,我们再想想一个孩子要吃多少奶水。那全是能量。当我们孝敬老人的时候,直接进入这个能量的轨道。这就像我们考上公务员,就拿公务员工资一样,如果我们的孝心没打开,就像没有考上公务员,就无法享受这份工资。

一切源于“我爱你”!

但凡不如意的人生,在这方面多多少少都缺课了。看过一个“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报道,说他外出在机场,明明早到了,但就是不登机,非要等到广播里说:“李阳,李阳,你所乘坐的某某航班马上要起飞了,请你赶快由某某登机口登机。”还非得播两三遍。究其深层心理原因,说明他是非常缺乏爱和关怀的,登机时的表现也只是希望一点点被人尊重被人注意的感觉。那么,这又是为什么?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说是李阳当年在西安工作的时候,父亲去看他,打算晚上和他住一屋。李阳怎么说?我都吓死了,我宁可去死。这是他自己对记者讲的。怪李阳吗?也不怪。怎么回事呢?父母生下他后,就把他交给外公外婆带,他们去支边。这当然很值得我们敬佩,但是对李阳本人来讲,却落下一个无法解决的心理疾病,没有得到来自“天地代理”的父母最初的最基本的爱和关怀,根部的能量断掉了。

相反,如果根连得好,孝心深厚,这个人身上就会爆发出无法想象的力量。

2014年2月,我到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讲完课,和大孝子王希海一同去漠河,当时零下四十度的气温,我们一行人穿着厚厚的棉衣都冻得在地上跳,他却可以只穿一个短裤光着身子躺在雪地上给我们做造型,长达半个多小时。他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好?了解了情况后就知道,因为他的孝心是打开的,能量在天地频道上。

1980年,王希海的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母亲体弱多病,弟弟又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就业,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23岁的王希海的肩上。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希海先是放弃了去马来西亚工作的机会,后来又请长假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当时,他就在心底向父亲承诺:“一定要将您照顾到80岁。”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他都会隔半个小时给父亲翻一次身,每晚12时准时喂父亲吃下一天中的第5顿饭。为了让父亲躺着舒服,他用8个枕头垫在父亲后背、腿下等不同部位。母亲让他去工作,自己照顾老伴,可他不让,说:“您可不能病倒了,要那样,两个人我也伺候不过来呀。”

有一天,王希海突然发现父亲身上有了瘀青,连忙送父亲去医院。一位从医四十多年的老教授看了身体状况后问他,老人瘫痪在床多长时间了,王希海说:“二十多年了。”老教授转身走了,他不相信一个老人瘫痪在床二十多年身体还能保持得这么好。可没多久,老教授又流着眼泪回来了,手中拿着王希海父亲厚厚的病历说:“我从医四十年了,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伺候老父的,你父亲有福啊,你该去医科大学给学生们讲讲护理课,比起你来,他们做得太微不足道了。”“一位瘫痪在床二十多年的植物人,浑身竟然没有一点褥疮,不但肌肉没有萎缩,还能有八十多公斤的体重……”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王冰在为王希海父亲检查完身体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在医学护理史上简直是个奇迹!”

不知不觉中,王希海早已过了该成家的年纪。为了照顾父亲,他放弃了工作和个人婚姻,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父亲。他说:“如果成了家,肯定会以家庭为第一位,而我不成家,那父亲永远是第一位。这么多年来,有许多人要给我介绍对象,但我不能放弃父母家庭,我首先要做好的是一个儿子的角色,我觉得很满足。”

据王希海的母亲讲,老伴虽然没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老人能读懂儿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表情。“每天晚上,儿子会过半个小时来给他翻一次身,他也早已熟悉了儿子的脚步声。每到儿子过来时,他都会屏住呼吸,兴奋地等着儿子来给他翻身。因为每次儿子都会给他按摩,让他舒服舒服,那是他最高兴的事。”

老父亲瘫痪多年不会自己吐痰,经常会被痰噎着。每次,王希海都把一根管子一头伸到父亲嗓子里,另一头放在自己口中,用力一吸,父亲口中的痰就进到了他的口中,然后再吐出来。为了给父亲刷牙,王希海真是想尽了办法。他先是用牙刷,结果发现牙刷给父亲的牙龈造成了损伤。接着又改用棉签、纱布擦,也不行。家里养了三盆君子兰,一次在给花浇水时,他突发灵感:“用喷壶给老人刷牙行不行?”就在喷壶中装了温开水,一手握着喷壶向父亲嘴里喷水,一手拿着脸盆在下面接着,一试还真灵。一位社区负责人曾对王希海说,等他父亲“百年”之后一定帮他找个好姑娘。听了这话,王希海哭了。他说:“去年父亲80大寿,我好好给过了一回,当时我跟父亲说他活到什么时候,我就伺候到什么时候,我自己的事以后再说。因为他活着,我从心眼儿里高兴,我害怕失去父亲,真的……”

提起王希海,一位老邻居说:“现在有的子女总想着跟父母要钱、要房子,有的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但是希海为了老父亲,却把自己的一切都牺牲了、舍弃了,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王希海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当地政府及一些企业、个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从2000年起,他所在的站北街道为他办理并破格提高了低保标准,社区每月免费送来两箱牛奶,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常送来日常需要的药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为他父亲普查一次身体。一家企业也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吸纳他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享受企业职工的待遇,使王希海没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些企业要为他捐款。北京一位女士甚至要出几十万元在大连为王希海买一套房子,并表示要嫁给他,这些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王希海说:“伺候自己的父亲是应该的,党和政府给我的帮助已经够多了,我不能以这个名义来敛财。”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照顾父亲,王希海一干就是26年。《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王希海的孝行可谓感天动地,父亲得病之初,他就发愿,希望老父亲一定要度过80岁生日。苍天不负有心人,天遂人愿!

2015央视春晚现场直播时,包头市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携母亲韩福珍出现在亿万电视观众的视野里。他31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养母直至其苏醒的孝心故事瞬间感动了数亿中国人。“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89岁的老妈妈还健在,我还能尽孝。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再让老妈妈多活30年,我每天拉着妈妈的手出去遛弯儿。”

1950年出生的朱清章是包头石拐矿务局退休职工。黝黑、憨厚的他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但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1975年,他的养母韩福珍因误将家里积攒的1300元焚毁,气急攻心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屋漏偏逢连夜雨,朱清章的父亲随后被诊断患有外伤性震颤麻痹综合征,生活逐渐无法自理,两个瘫痪老人的压力让年轻的朱清章喘不过气来。

“那会儿想过放弃,在家对面山上差点想滚下去一了百了,可想到爸妈,若自己先走了,不就等于也将他们杀害了吗?”朱清章觉得不能这样做,既然做了这个家的儿子,就得挑起这副担子。

转眼朱清章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可相亲的姑娘一看两位卧床老人和潦倒的家境便没了下文。或许上天安排要有另外一个人帮助他操持这个家。来探亲的河南妹子张凤英看上了老实厚道的朱清章,两人挂了张毛主席像就结了婚。“当时她说,只要咱们夫妻恩爱,面前的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说得我一个大男人抱头痛哭。”

结婚第二天,勤快的张凤英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把老人也伺候得很舒适,光屎尿布就准备了五六十块,朱家门前常年飘扬的布头也成了邻居们眼中熟悉的景象。

“如果当儿的不侍奉妈妈,那还是个人吗!”朱清章说支撑他这么多年过来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个儿子的责任。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朱清章,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去世后,妻子也患胃癌离开了人间。

2004年的一天,朱清章照例来到母亲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可就在他转身欲离开的时候,他感觉母亲伸手拉了拉他。朱清章说他当时“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从那时起,朱清章每天给母亲擦身子,然后用热毛巾敷在母亲的胳膊和腿上帮助母亲弯曲关节、活动肌肉。就这样又过了3年,韩福珍老人慢慢能行动自如了。

是什么力量,让一位患病三十年的植物人活了过来,创造了又一个医学史上的奇迹?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孝心。还是《孝经》上的那句话:“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2014年夏天,我在包头党校举办的论坛上讲课,当我讲到孝心本身就是能量,孝敬本身就是快乐时,坐在会场第一排的朱清章双手合十,向我致意。课后,我们一起用餐,他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没有比孝敬老人更快乐的事情,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快乐,真是太可惜了。

第二是爱另一半。这是一种非血缘之爱,一定意义上,比爱父母子女还重要,当能对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爱到像有血缘关系一样,爱就完成了,毕业了,五百级的能量通道就打通了。

要实现这一份爱,就要按照古人讲的“同心同德”去建设家庭。没有同心就没有同德,既然要同心,就不能给自己留下自留地,如果一个人的心还给别人留着一块,是不可能同心的。

我曾在演讲中做过多次调查:“回家后敢把手机交给另一半保管的请举手。”不想应者寥寥。说明现在给自己留有感情空间的夫妇很普遍。事实上,一旦留有空间,夫妻恩爱就已经不是全频的了。不全频,能量自然也不是圆满的了。个体能量不圆满,家庭能量就更不圆满,五福肯定就会受限,家人的健康、智慧当然就受限。特别是自己的幸福指数,会非常低。曾经的我,就常常被手机惊吓,如果哪一天到了单位,发现手机落在家里,会吓坏的。多少生命能量,就在如此惊吓中漏失了。现在,我的手机落在家里多少天,也不会有什么担心,幸福指数一下子提高了。

曾给一位朋友讲,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散落在外面的心全部收回来,会一下子体会到曾经几生几世都无法体会到的幸福和富有,那是留有空间的人无法想象的,就像浪花无法想象大海的幸福和富有一样。这位朋友怔怔地看着我,好一会儿,然后说,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理论上我完全能够接受,但我需要实践。事实上,当自己一旦把心收回来,原来的那些异性朋友,从中得到的关怀更多,因为你的能量提高了,你的朋友系统的能量自然也会提高。我常常打比方,五伦关系就像一个手掌,当某一个指头提高时,另外四个同时提高,当某一个指头堕落时,另外四个同时堕落,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朋友是十分重要的缘分,只要有缘分,就能够受到你的能量影响,你比他高,你补给他,你比他低,你也拉他向低。

1665年,荷兰科学家贺金斯发现了“共振原理”: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韵律强大的物质会使较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而形成同步共振现象。贺金斯在房间里的墙上并排放置不同速率的老爷钟,然后走出房间,第二天再回来时发现老爷钟的钟锤皆以同速率同步摆动。其后,许多人相继重复此钟锤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事实上,“共振”可以说是一种共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未振动的琴弦会受强烈振动琴弦的影响而一起共振;比如,高音高频的歌声能提高玻璃杯的振动速率,当振动高到某一程度,玻璃杯会碎掉,因为玻璃无法再维持玻璃的形状了,这是无形影响有形的典型例子。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人谈话很投机产生共鸣时,或课堂上老师的谈话很吸引你让你不断点头时,你的脑波可能正在共振;有时与人相处,彼此虽无言语却灵犀相通,也是共振的现象。

因此,交友很关键。这也让我们思考到底如何祝福亲人,有些人,老人活的时候不好好孝敬,等过世了,却花很多钱举行各种仪式,有作用吗?我不敢评说,但是通过“五指同体”原理,我可以肯定,最好的祝福方式就是提高自己的能量,而要提高自己的能量,就要提高自己的德行。可见,好德本身就是祝福。

通过大量案例,我发现,那些想换一个配偶过上好日子的人,成功率非常低。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底片没有修改,再换银幕,都是枉然。电影好不好看来自底片。婚姻的电影是心灵的投射,心灵没有得到改变,投影怎么会改变呢?因此,还不如借着目前这位把底片一次性修改成功,生命成本既低,见效又快。换是非常辛苦的,代价也很大。

因此,当下就要把心收回来,让能量回流,尽量靠近“都一样”的生命境地。

第三是爱孩子。如果说爱父母是回报,是回家最近的路,爱自己的另一半是从非血缘关系的组合那里拿到满分的爱,那么,爱孩子则是更重要的传承。爱孩子是关乎到把爱传下去的大问题,人类要繁衍生息,就要用心爱孩子。

也许有人说,这一点你不用讲,我最爱自己的孩子了。我相信,天下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真的会爱吗?如果会爱,怎么有那么多孩子,手执凶器,将父母致死;如果会爱,怎么有那么多孩子被投进监狱?如果会爱,怎么有那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身有顽疾?

如何爱孩子,简单归纳一句话:帮他建立一个正确的生命价值系统、能量系统、生理系统。再简化,就是培养他的爱力。怎么培养?把爱表演给孩子看,把对父母的“孝”对配偶的“爱”对老师的“敬”对万物的“惜”表演给孩子看,这是个万通的方法。

爱父母、爱另一半、爱孩子,做到了这三点自然会爱社会上的一切对象,包括时间、空间、缘分。因为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爱心已经养成,爱力已经具备。国家也是爱的重要对象。国是大家,可见爱国也就是爱家。爱国是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在家里把自己的角色做到极致,在单位把自己的本分做到极致,就是爱国。爱国不是喊口号,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时候,“我爱你”的“你”已经由人变成了事。“我爱你”还可以随着自己的心量无限扩展。觉着动物与人一样的时候,就会爱动物;觉着植物与人一样的时候,就会爱植物;觉着粮食与人一样的时候,就会爱惜粮食。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一粒米来到自己面前,是多么地不容易。它要在土壤里面经受黑暗,拼命地顶破土层,保证不要被牛羊吃掉,好不容易活下来,还要风调雨顺,才能够长成。浪费一颗粮食,其实就是无视一个生命。

记得有一次,下班后跟朋友一起从办公室出来,听到女卫生间的水哗哗哗地流,我就问了几句“有人吗”,里面没人应,我就进去把水龙头关掉了。朋友笑我,地球上每天有多少人在浪费水,靠你这样能节约多少?我说,别人怎么做我不管,也管不着,可我在关上水龙头的这一刻,特别快乐。

在如此方便的情况下,收获一次开心,何乐而不为呢?生命的意义是收获快乐,快乐是人生第一义,跟对象没关系。通过关水龙头这个动作,是否达成了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没有;感情上的交换呢?也没有。物质与感情的交换,都是非本质认同,而本质认同不管外在,只管我在这一刻是否给自己生命的大厦累积了坚实的基础。知道了“我爱你”的意义,就可以随着你的心量扩展它的外延,外延越广阔,收获的爱就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知道,空间、时间也需要爱。每一个念头都要爱,甚至要爱自己。“我爱你”的内涵太丰富了,当我们能够从一切对象物上找到爱的动力的时候,就在完成爱的根本大厦。爱得越丰富,收获就越多。爱空间、爱时间、爱缘分、爱工作、爱情义,爱一切。

“你”是“爱”借助的对象,爱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回到爱中去。

最终要抵达的效果,就是让自己的心保持在爱的状态,爱也就成了你心的构成。就像炼钢一样,对原矿的锻炼,是为了最终提炼出来钢。把生命的钢炼出来,它就成了我们的归属。炼成了“爱”,也就跟天地拥有了一个心,因为天地的心就是爱。

所以说,“我爱你”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完成爱,为了能跟天地保持同一个频道。既然“我爱你”如此重要,那就要把这个念头变成条件反射。如何建立这个条件反射?把它支配到一切行为中去。如此,幸福指数也会得到提高。按照宇宙全息论的说法,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相对应,一个念头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如此,我们建立“我爱你”的条件反射,不但具有心理学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不少人常常对人生产生一种无聊感。当年,每到打麦子的时候,我就想,这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种了长,长了收,收了碾,碾了吃,然后来年再种,年复一年,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为此,我甚至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没意思》。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我爱你”的念头配到要干的活上,无聊感顿时就会消除。而且做得越多,享受得越多。跟在恋人面前说“我爱你”,感受是一样的。

接下来,再用“我爱你”的念头,代替一切念头,尤其是痛苦的念头。

有一天散步,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散步本来是想休息大脑的,却常常被私心杂念充斥着,完了更加劳累。现在我在散步的时候,就把“我爱你”的念头配进去,发现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但“我爱你”三个音节,和两只脚移动的节奏不协调,还是有些影响静心。一次,写东西,累了,无意间“啊——”了一声,发现这个音节可以释放疲劳。发这个音的时候,心窝有震动,明显感觉到有开心的作用。才知道“开心”这个词,就是把心打开的意思。“啊——”一次,打开一次。我们看到,小孩子生下来,发出“啊——”的一声,也许就是先把心门打开。好多人的痛苦就是因为心结打不开。既然这个音有这种作用,就把它放在“我爱你”前面,变成“啊我爱你”,成为四个音节,再配到散步中去,发现特别舒服。刚开始走快一些,走着走着慢下来,当慢到不能再慢的时候,就会听到自己的心声。那个时候,对生命会有一种新的理解。

只有能够倾听自己心声,才能倾听别人的心声,这叫做知冷知热。《弟子规》讲“冬则温,夏则清”,就是教这个的。这样的一种心声,要首先从听到自己的声音做起,这就要让我们的心灵起来。妻子想什么,丈夫想什么,孩子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就谈不上去爱对方。把对方“强暴”得一塌糊涂,还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于是矛盾与隔阂就产生了。“我爱你”,需要从提高心的灵敏度开始。而要提高心的灵敏度,首先要提高心能。

我体会,提高心能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保持念头的纯粹度,二是保持念头的持续度,三是保持念头的力度。

纯粹度体现在忘我里,忘我程度越高,纯粹度越高,换句话说,越没有有求心,纯粹度就越高。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没有哪位母亲,给孩子换尿布时,换一块,在心里说,十元,换两块,说,二十元。喂一次奶,在心里说,十元,喂两次,说,二十元。但是夫妻之间的爱往往有交换,当夫妻之爱到达恩爱的境界,没有交换的时候,婚姻的价值就完成了,这一门课就毕业了。

持续度指念头中间不能有杂音。私心杂念就是杂音,那就要把私心杂念去掉。如何去?我个人体验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以“一念”代“万念”,比如把“啊我爱你”配到日常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举手投足中间去,不让间断。一种就是借助高能量的媒介,代替私心杂念,比如经典诵读,如果用直觉读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生命就持续在高能量层。比如参加正能量的公益论坛,听一天,正能量就持续一天,听两天,正能量就持续两天。我周围也有一些同学用听打论坛或讲堂老师讲课录音的方式保持持续度,听他们分享,效果更好,因为一分心,就会漏打。力度体现在迫切上,它跟一个人的愿力有关系,也跟一个人的行功有关系。愿力大,行功深,念头就有力度。而一个人的愿力,又体现在实践天地精神的程度上,和天地精神越同步,就越大。行功好理解,表现为知行合一的程度,改过迁善的力度、速度,以及对恶习毫不留情的果断。

/本篇节选自《芙蓉》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