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8年的随笔

来源:北京日报 | 朱航满  2019年02月02日10:03

我好读隽永的文章。为我编选的《2018中国随笔年选》遴选随笔,挑挑拣拣,反反复复。2018年很高兴读了一系列罗青先生的文章,选了一篇《我爱“文化中国”》,看他纵论中国文化经典,那是积累的个人经验,也有读书的体味,令人回味不已。令我击节赞叹的,还有陈四益先生的一系列文章,选了他追忆画家黄永厚的文章《休休,公毋渡河,毋渡河》。此文写黄永厚,品画,又引出画后的社会风云,画后的人物风骨。一个线索,引出另一个场景,又拉出一个人物,每一个内容,都值得深思、流连、赞叹。

还有两位故者的文章,也是隽永可诵的佳作。汪曾祺的《西山客话》,不过是闲闲写来的旅游简介,但读来留有余味。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现代汉语高手,为何一篇不经意的文字,能够令人喜爱?想来乃是他杂览多,感兴多,写出了一种淡淡的真滋味来。还有周有光先生的《旧扇记》等三篇,朴素的文字,浓浓的情感,深情的回忆,都蕴含在这短短的篇幅之中了。简笔淡墨,回味悠长。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章的最高境界,必然是返璞归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却又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磨砺。

两篇文坛之外的作者所写的随笔,也是满眼春色。一篇是陈幼民的《旧城少年学画记》,有早年的学画记忆,又穿插写及了北京城的文化氛围,琉璃厂,少年宫,中国书店,北海公园,故宫画展,等等,都在不经意间展示着中国的文化精华,也传递着作者的修养与见识,读来滋味悠长,却不显山露水。另一篇是谢侯之的《乡学》,回忆早年到延安插队,后做乡村老师的一段独特经历,淡淡的叙述,深情的回望;作者在不经意中又写出了一代知识青年的抱负、忧患和伤感,也写出了中国西北农村穷困荒凉的真实现状,以及那个乱云飞渡的时代气候,故而读来颇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孙郁先生的《夏家河子》和李大兴的《我的北大琐忆》,也都是好篇章,前者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云为背景,在极短的篇章之中,写出了一群师范学子的命运,人生沉浮,甘苦荣华,也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两篇与网络相关的文字,令我读罢精神为之一振。其一是王晓渔的随笔《“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世纪之交的精神生活》,这是作者的一份青春精神档案,也是一份向师友致敬之作。世纪之交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网络的勃兴。一种交流方式的改变,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甚至塑造了一代人的思想。与王晓渔的文章可作参照的,则是刘柠的随笔《我投降:我们都是社交媒体的俘虏》,这是一篇对于网络时代社交媒体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文章,犀利、深刻甚至是尖锐的。它的尖锐之处在于,指出了我们人性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在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中被不自觉地放大,而常为我们所不知。如果说王晓渔的文章写出了网络给精神生活带来的冲击、兴奋乃至眩晕,刘柠则以他的文章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喧哗多变的时代,我们其实更渴望一片宁静的清荫。年选也特别收录书事文章数篇,以增书卷之气。扬之水、李长声、孙郁、李欧梵、钟鸣、止庵、严晓星、王力平、余世存、刘柠、胡竹峰等,都是从传统中走来的现代派,一身书卷气,出手好文章。扬之水忆旧,严晓星记人,钟鸣说节气,余世存论道,李欧梵谈文,风轻云淡,一身风雅。这些篇章,都是中国文章;这些人物,也都是中国风度。此中特别谈一谈陈克希先生所作的《旧书收购轶事》,文章虽短小,却堪称佳构。陈先生多年就职于上海图书公司,工作性质有类于北京的中国书店,经手古籍旧书多矣。此文谈他参与的几次旧书收购,涉及电影明星白杨、政治家汪道涵、文学家罗洪以及学人龙榆生,等等。此文看似零散,实则暗藏脉络,其中所涉内容也很是丰厚。作者从收购旧书一事,见出了书之命运,人之风度,以及世事之变迁。这样的文章举重若轻,小处见大,有识有料,不经意处可见作者之功力,乃是理想文章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