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传奇剧《区小队》铁血英雄成长的史诗
历时多年打造的抗战传奇剧《区小队》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播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反响。这是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之后,“河北制造”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该剧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总结。
晋察冀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也是战争最艰苦、最惨烈、抗日军民奉献最大、牺牲最多、英雄辈出的典型历史环境。本剧故事发生在1942年河北保定曲阳县太行山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风铃渡。在这一典型环境中,八路军副排长刘大强负伤,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刘家湾、风铃渡一带,曲阳县委梁书记任命他担任风铃渡区小队队长。谁想上任之初,接到的一项重要任务却是到保定郊区接应并保护秘密帮八路军建兵工厂的北平大学生。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的青年知识分子佟大川弃笔从戎,投身抗日烽火、枪林弹雨之中。
演员齐奎饰演的区小队队长刘大强和青年演员纪宁饰演的大学生佟大川,堪称两颗“形象的种子”选手。特殊的历史环境构成了规定情境,为他们的人生活剧提供了展演舞台。刘大强仗着自己身经百战,根本不把北平来的十几个青年学生放在眼里。当接到上级命令,将大学生就地隐蔽,刘大强才第一次感觉到了“为难”。但他很快出奇不意地化解了难题,他在小煤窑里安置了几个大学生,把最难以隐蔽的佟大川安排在铁匠铺,给自己当学徒。他的人生经验使他暗中盘算,一是继续担当佟大川的保护神,二是继续压制文化人,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梁书记看重的宝贝人才,不能有半点闪失,必须绑在自己身边,万一哪天能派上用场……
佟大川虽为一介文弱书生,但当反侵略战争需要时,他自告奋勇,放弃父亲为之安排出国留学的坦途,偷跑到穷乡僻壤来援建兵工厂,研究炸药。谁料,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先让他招了一身的虱子,还被刘大强天天戏落,空有一腔热血,遂生逃念。几次逃跑未果,还背上了“逃兵”的恶名,这又成了刘大强侮辱他的口实。这种情感的落差令他实在难以承受。青年知识分子性格的复杂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活的辩证法总是能及时给艺术的辩证法提供逻辑起点。正当此时,县委梁书记派郭海棠来任区小队的政治指导员,并以假夫妻的名义安插在不可一世的刘大强身边。尽管刘大强一贯善于强词夺理,但在郭指导员谆谆善诱的温暖感召下,特别是在区小队全体人员学习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眼明心亮,明辨是非,燃起革命理想之际,刘大强心中的“坚冰”随之融化,郭指导员的形象在他心目中愈发高大,甚至佟大川也开始被他刮目相看。文化的力量,尤其是革命文化的力量,由此烛照全剧。
李玉凤是被革命文化培养起来的普通村姑,在战火中成长为区小队长,最后为保护村民、为夺取抗战胜利慷慨赴死,成为郭海棠一样的英雄。
能否塑造出有新意的人物关系,是衡量一部剧作是否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剧中刘大强与佟大川从相轻相斥到彼此珍惜,成为生死与共的兄弟和战友,这种情感更为刻骨铭心。
写活小人物,也是此剧的一大亮点。尤其是这些“路人甲”、都有自己完整的生命轨迹。臭豆子、大栓子、金豹、银豹、王旭、王五爷、高代表、叶菊花、孙队长,他们出场时,都是有缺点、有过错的各色普通人,经过革命战火的淬炼都层次不同地突显了价值观转变,成就了无愧人生。
该剧悬念丛生,波诡云谲。例如开篇刘大强抢枪,由半袋大米留下的搏战,引出王五爷全家。铃木欲建模范村逼王五爷当伪村长,王五爷为解救村民提出办小煤窑,这也为儿子王大虎出场当汉奸、安置北平大学生、佟大川发现含硫的煤等埋下伏笔。还有护送“假代表”的桥段,彰显了在敌占区的地下工作者出生入死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区小队》的主创团队历时三年打磨完成了这部作品。总导演范建浍、总编剧兼总制片人查岭都是河北影视团队的中坚力量。此次《区小队》不仅是两人的二度合作,更是追求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个性化的、独特表达的艺术实践。总编剧陈建忠的加盟,在提升剧作“戏剧性”,人物性格丰富性,形象塑造完整性,语言表达风格化、生活化、性格化方面都倾注了心血,彰显了功力。还有河北平山籍青年作曲家刘礼民在影视音乐方面的风格化追求,也为此剧增添了地域色彩与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