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6月1日起实施 首次规定团体可作非遗传承人

来源: 北京日报 | 李洋 于丽爽  2019年01月20日09:00

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左三)正在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今年6月1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正式实施,一系列关于非遗保护的组合拳将打出。昨天,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区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立法过程和本市非遗保护的经验做法。

325家保护单位有了正式身份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而以往,一个非遗项目只能有一个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集体项目的传承推广。此次“非遗条例”打破了僵局,首次明确规定团体也可以作为传承人,目前全市325家项目保护单位因此首次获得了“传承人”身份,意义深远。对积极履行项目保护职责的企事业单位,将给予资金支持。

即将实施的条例还从多方面解决传承人当下面临的一些困难。比如,本市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为代表性项目的保存、研究、宣传、展示、交流等提供场所。市文旅局副局长庞微说:“今年,我们将积极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落地展示,比如建设城市副中心北京非遗展示空间,目前类似的展示空间已经在东西城区落户。朝阳区、石景山区也正在筹建一批传承人工作室和展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传承的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收徒传艺模式。本市将通过现代教育体系拓展传承方式,比如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的贯通培养项目中增加非遗相关专业。这些专业还将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我们也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等,尽最大可能扩大传承面,促使非遗传承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更好地融合。”

非遗保护将有政策组合拳

十五届人代会二次会议期间,众多代表就“条例(草案)”展开了热烈讨论,普遍认为条例占位高远、亮点纷呈、特色鲜明。与此同时代表们还期待条例“落地生花”,有更详细的实施细则。

“北京将加紧制定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及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题管理办法。”庞微透露,最终形成以条例为核心,“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保护实体——宣传展示”等内容全覆盖的政策组合拳。

由文化和旅游、发改、财政、教育、商务、经信、国资、人力社保、知识产权等十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也即将开始运转,具体工作计划已经拟定。

市教委将在全市91所大学、1630所中小学广泛开展非遗教育;市商务局将落实《关于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发展的若干意见》;市民族事务局将广泛开展龙舟、风筝、空竹、冰蹴球等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市体育局将大力推广太极拳、围棋、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市知识产权局将帮助内联升、一得阁等更多的老字号企业做好知识产权创新的保护;市人力和社保局将依托技工院校开展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工作;市国资委将加大对系统非遗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推动红星、王致和、三元梅园等企业做好非遗技艺创新与成果转化等。

市文旅局还将发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优势,鼓励依托京味十足的传统工艺,设计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对体现首都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和体现北京特有饮食文化的老字号食品等,优先推荐认证为“北京礼物”。

培养中青年骨干为传承破困

我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公约》,2011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至今已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然而仍有许多项目在师带徒过程中面临“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困局。

“规模大、层次高、专业性强的培训加强传承人群梯队建设,是破困之道。”庞微提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传承人群中的中青年骨干为培养重点,实施国家和北京市两级“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项工作自2016年已悄然展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工美高级技工学校8所院校受文旅局委托,已举办了京津冀戏曲传承人群研修班、京津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班、 “燕京八绝”研修班等研修和培训班近30个,为全国各地800余传承人拓眼界、增学养,在“扶智”的同时“扶志”。

此外,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还投入7500多万元支持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团开展了92项涉及非遗传承发展的项目。

今年,培训力度和范围将进一步提高,不仅要引入天津曲艺资源帮助北京地区曲艺人才培养,也将支持设立“北京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为全国非遗传承人才提供融入首都文化发展的机会和渠道。

相关链接

师范专业应增“非遗”必修课

刘冕 王天淇

在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时,“非遗进校园”成为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代表建议,非遗传承应从师资入手,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文化。

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光明幼儿园园长申玉荣对非遗展览中的“兔爷和老北京城的故事”非常感兴趣,“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兔爷中的民俗文化。非遗传承,不仅要讲制作工艺的传承,还得追求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非遗传承不仅要传形,更要传神。”她建议,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和老百姓的积极性,尽快将条例落地。

“我们应该把优秀的非遗内涵挖掘好,传承好。要在师范专业开设非遗必修课,先让准老师们了解非遗,了解北京。这样他们才能肩负起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还应“因人而异”。“比如幼儿园小朋友喜欢听故事,就应该以讲故事为主,先培养兴趣。”申玉荣说。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学校会进一步增设非遗校本课程,增设非遗内容学生社团,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

传统的师徒制,靠的是口授心传,如今传承非遗则需要行业与学校合作。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认为,传承非遗要抓住“行业短板”,行业师资和学校教师应共同合作,培养“传承人”。在该校7年贯通培养项目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非遗技艺,还可以学习现代技术,“‘复合人才’更有利于学生融汇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非遗项目。”

“其实校园中正在发生的,也是非遗的一部分。”市人大代表、北京第五中学校长张斌平说,“比如北京一中,办学历史悠久,这是清军入关后成立八旗官学的一部分,至今校园里还能找到碑亭等古代遗迹。”他建议,应该筹建北京教育博物馆,展示从古至今的教育文化,教育精神。

引入专业人才建立非遗档案

李洋

在十五届二次人代会上通过的“非遗条例”中,提出要建立规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昌平团人大代表建议以严谨的非遗档案为基础,建立更长远的传承体系。

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康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需通过保存形成档案资源、通过研究形成学术资源、通过育人形成教育资源,进而转化为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档案资源是基础,异常重要。

“比如,建立音乐类项目档案时,在录音录像之外,一定要有专业的谱子,才能为后人的传承提供严谨依据。”市人大代表、昌平教师进修学校美体教研室主任苏伦卦的文件包里有两份乐谱,分别记录了昌平区后牛坊花钹大鼓和漆园龙鼓的音乐信息。她以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出,对音乐类项目的乐谱记录,要符合通用的记谱规范,要让传承人认可,要让老师和学生都能看懂。比如乐谱中既有常见的节奏型符号,又有世代相传的锣鼓经。她还从昌平教师进修学校整理、编撰《漆园龙鼓》、《花钹大鼓》全套录像、乐谱、舞谱及表演动作说明;设定与社团活动校本教材和活动方案;开展“非遗进校园”教学课例等经验中总结出,严谨的传承文献和周密的传承计划,最终可使非遗项目的广泛传承成为可能。目前,昌平区11所中小学内已经有一支34人组成的非遗传承教师队伍,20个非遗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其中5所学校还结成了非遗传承联盟。学校不同、教师不同,但因为有严谨的非遗档案和文献而做到了传承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