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暖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慢三  2019年01月20日08:07

书名:《暖气》

作者:慢三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定价:45元

开本:32开

页数: 280页

出版日期: 2019年2月

书号:ISBN 978-7-5008-7093-7

编辑推荐

三天,五命。清洗冷漠,沸腾人心

50万豆瓣读者起早贪黑,看过的人忠告:一定要在白天读

国内难得一见的社会派悬疑佳作,《无证之罪》作者紫金陈五星推荐

内容提要

来暖气的日子,华镜家的暖气不热。

他拧开阀门放气,暖流上升,从气孔喷出了汩汩血水。

随后,T小区的居民接二连三遭遇不测。

神秘杀手在每个死者身边都留下了惊世骇俗的“达明一派”歌词谜团。

与此同时,警队收到战书:

“三天,五命。清洗冷漠,沸腾人心。”

一轮与时间赛跑的警匪追击正在加速上演,一场关乎全城的大危机一触即发。

作者简介

慢三:男,生于1982,湖南衡阳人。曾北漂十一年,现居苏州。悬疑小说电影狂热症患者。希区柯克门下走狗。干过电视台记者,脱口秀撰稿人,影视编剧,现专职写作。最早因在豆瓣阅读发表小说而受到关注,已出版短篇小说集《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尴尬时代》、长篇悬疑小说《影子里的恋人》。

名人推荐

国内难得一见的社会派悬疑佳作,几乎具备了畅销小说应有的一切元素。开篇震撼人心,凶案扑朔迷离,节奏扣人心弦,众多场景画面感强烈,主题不止步于警匪的正邪对决,还将人性冷漠、空巢老人、城市化进程等社会话题融入其中,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快感之余,深深反思现实和人性的出路。

——紫金陈(著名悬疑作家,《无证之罪》作者)

《暖气》是一部匠心之作,把罪案小说该有的、已有的、还没有的东西玩得非常娴熟、好看。我期待像有人发明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犯罪小说一样,慢三能发明新的小说类型,或者发明大类型里的小类型,成为类型小说巨匠。我想,他有这样的能力和志向。

——孙智正(先锋小说家,被《今天》杂志评为“写作新标”)

读者评论

很精彩,我在豆瓣上看到的最好的社会派推理了。

——sherry萌少少

绝对的page turner, 一读就沉浸其中,忘却周遭。谋杀的象征意味,神秘气息,各种紧张冲突的暗涌,“濒死瞬间”的描写,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欲罢不能,从头到尾充满了戏剧张力。小说既让人沉浸其中,又在探讨一系列比较深入严肃的话题,比如现代社会的热闹和人心的冷漠。这些严肃话题,对应着小说里不少有象征意味的东西。比如寒城冷镇、暖气,以及媒体、直播间的热闹。

——Anakin

最大的恶意来源于人心,形形色色的人都是怀揣着冷漠。暖气可以带来温暖,却终究无法驱散恶意。

——猫空

“人们会继续无知无畏地活着,为新的话题所兴奋,在麻木和冷漠的环境中碌碌无为,生老病死。”一瞬间脊背发凉。小说写得很真实。一口气看完,无限深思。

——cc

一本能让我起早贪黑迫不及待读完的小说。

——由由

我靠着暖气,感觉好冷。

——洛城

样章试读

今天是11月15日。来暖气的日子。

华镜已经失业半个月了。作为一名四十五岁的男人还失业,说给谁听都觉得是一种羞耻。所以一开始,华镜就选择秘而不宣。

他每天早上依然早起,准时下楼,搭乘715路公交车前往市区。他想暂时先瞒着妻子,扮演一个上班族,能瞒多久就多久。说实话,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向晓楠坦白。

但是就在昨天,他的谎言还是被拆穿了。

当时已经是下午,他坐在星巴克里取暖。不管外面多么寒冷, 咖啡馆里总是暖烘烘的。一开始,他坐在靠里侧的角落,把一杯超大杯的美式咖啡从滚烫喝到冰凉。后来,他看见午后的阳光照射在了靠窗的座位上,于是赶紧端着已经喝空的纸杯坐了过去。 在享受了不到十分钟的冬日阳光后,他看见了晓楠。

图书编辑晓楠约了一位翻译家在这家星巴克见面,商议一本外文书稿的翻译问题。她们推门进来,点了咖啡,然后坐到了华镜之前坐的位置。

华镜没有动,并不打算离开,因为他确信晓楠已经看到他了。他试想了上百种解释,最后还是决定告诉妻子实情。

回家的路上,这对夫妻身体虽然紧贴在一起(公交车实在是太拥挤了),但心却像分隔在两个世界。他们一言不发,像两个从来不认识的陌生人。

今天一大早,晓楠就出门了,没有留下一句话。这让华镜感到很难过。今天是星期五,晚上读高三的儿子会回来。

至少让我在孩子面前留一点做父亲的尊严吧。他想。

到了十点钟,他似乎听到了暖气管上水的声音。咕噜。咕噜。 遥远,空洞,充满惊喜。

暖气终于要来了。

他下了床,迅速穿上衣服,走进卫生间。打开浴霸,在强光温暖的照射下,他刷牙洗脸,解决了宿便。

出门前,他摸了摸暖气管,已经有点温度了,但还远远不够。 在小区外的兰州拉面馆,他要了一大碗牛肉面。老板是个面 孔红得发黑的西北大汉,在这儿开店已经超过五年了,手上的活儿非常熟练,一块面团三五下就被拉成了一根根细长的面条。

吃面的过程中,华镜的视线一直被头顶上方的液晶电视吸引。

电视里主持人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观众,如果你家的暖气管不够热,很可能是热水没有灌入,需要拧一下气阀放气,让气压把热水压上来。

从面馆出来,华镜感觉浑身热乎乎的,牛肉热汤起了作用。 天空灰蒙蒙的,雾霾深重,稍微一呼吸,就觉得喉咙里有些难受。

他去了趟超市,买了一斤五花肉和土豆,计划晚上给儿子烧他最爱吃的红烧肉。路过花店,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停下来买了一束百合花。他已经很多年没给妻子送花了,但每次送都非常有效果。

回到家,他把花插好,摆在显眼的位置。接着,他把五花肉和土豆切好,放进冰箱冷藏室。做完这些,他坐到沙发上,用遥控器打开电视。

看了一会儿NBA,他开始感觉到寒冷,牛肉面带来的暖意不顶用了。

他起身走到暖气管旁边,摸了摸,还是不够热,于是从裤兜里掏出一枚一元硬币,找到暖气管侧面的气阀,将硬币竖着插进槽口,轻轻旋转。

嗞……

气体从气孔里冒了出来,热水顺着暖气管往上攀升,如同涨潮。终于,潮水从洞口喷射出来。

起初是水。透明的水。

然而仅仅过了几秒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浅红,大红。

敏锐的视觉再次提示着华镜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

推荐序

孙智正:冷漠与暖气

傍晚,我坐在阳台上用手机看《暖气》。不知什么时候天黑了,我没开灯。看着看着,我下意识地抬头,隔着阳台上的花木,突然看到邻居老太太站在她家阳台上,贴着玻璃看我,背着灯光,那张脸显得特别阴森。我吓得一激灵,几乎大叫起来。

也许她想确认我家阳台上是不是坐着一个人。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怀着对老太太那张脸不好的记忆睡着了。我决定要在白天看《暖气》。等你看了《暖气》就会明白,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恐惧更加让我害怕。

《暖气》这个标题克制、内敛,看上去不像罪案小说的标题,等到看完之后,你会知道它真是恰如其分,蕴含深意,把一个日常用语升华了一下,现在我看到这个词感觉就不一样了。

《暖气》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寒城冷镇的一个小区里,妓女、 警察、黑车司机、白领、小商贩、音乐爱好者、记者……社会各色人物悉数登场。故事的时间就是当下。出现的人物都有背景历 史,没有一个是纯粹走过场。这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他们 面临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他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就是我们当下最关心的,我们太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所以,这起连环杀人案似乎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寒城冷镇里。我们和小说里的人物“同此凉热”。

我想这是慢三有意的安排。

小说借鉴了很多犯罪影片的手法,在人物形象、转场、惊悚 的营造上都是这样。主角是个帅气的年轻警察,但是他口吃、喜欢喝奶茶。设置了这两个特点,更让人物亲切、可爱。小说在惊 悚、紧张的侦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穿插着爱情的隐线。

“三天,五命。清洗冷漠,沸腾人心。这是主凶寄给警察的信息。我想类型小说有个特点,不要跟读者作对,情节要让读者 快速进入、轻松跟上、早有预期。《暖气》里的“三天,五命”, 作为读者的我马上明白凶手三天要杀五人,那他能杀成吗?怎么杀的(这里我希望作者设置一些杀人的“奇观”啊)?人们是怎么阻止他的?在这过程中,作者加上各种人物描写、铺垫、次要情节,都在这“三天五命”的壳里,对读者来说都是调剂。请作者放心,我们不会忘记情节主线。

还有,类型小说要有一个“巨大”的主题,人性、人心、人类的地球乃至宇宙的前途之类,这样的主题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共鸣。“清洗冷漠,沸腾人心”,人心不古,现在的人情真是太薄了、人心太冷了。人们这么批判着,仿佛自己恰好是例外的一个。

想要读者觉得熟悉、马上知道自己是在看罪案小说,需要设置一些小小的道具。黑猫、黑色桑塔纳、银色手枪……《暖气》也设置了让人倍感亲切的元素。

根据我对慢三的了解,《暖气》这本小说里夹带着很多所谓的私货。比如那个新闻记者身上有着慢三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和细节。比如凶手留下的杀人线索和达明一派的歌词相关,应该也 和粵语歌是慢三心头所好有关。还有,里面有个人物叫古杰明,和诗人韩东的一篇小说人物同名,有个人物叫乌青,有位先锋诗人就叫乌青。

我想这和慢三在写类型小说之前的写作经历有关,慢三“出身”着重叙事方式和语言的先锋写作圈,现在写更侧重故事的类型小说。《暖气》里有个人物也写罪案小说,三个月写了十万多字,我想这是慢三的自况。

《暖气》里还点名致敬了布洛克、钱德勒、东野圭吾等人。 慢三主要有两个写作来源:“纯文学”和类型小说。“纯文学”解决语言问题,类型小说解决故事要好看的问题。这在《暖气》里有了很好的结合,小说看起来很顺畅,不会有什么句子很别扭, 或者哪里不明白,或者前面的疑问和线索后面忘了交代这样塌头烂脚的情况。然后故事呢,又很好看,步步推进、一层套着一层, 越到后面越好看,反正我看到最后也没猜出幕后主凶!

还有,幕后主凶的世界观一点也不陋,有大段奔涌而出的独白,也许那也是你的心声,但你不会去这么做。

《暖气》是一部匠心之作,把罪案小说该有的、已有的、还没有的东西玩得非常娴熟、好看。类型小说不能太和读者作对,也不是说不能作对。我期待像有人发明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犯 罪小说一样,慢三能发明新的小说类型,或者发明大类型里的小类型,成为类型小说巨匠。我想,他有这样的能力和志向。

有时碰到邻居,我想我们上下楼或门对门地住了好几年,也不互相了解,有时点个头,就算有交情的了。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变成这样呢?我们水泥格子似的居住方式是不是需要改变呢?看了《暖气》之后,我有意多看了几眼楼道里、小区里碰到 的邻居,从服饰、出入时间、年龄、外貌等信息判断他们的职业和身份。我有时甚至留意他们的出入时间,说不定他们作案了什么的,警察来调查,我可以提供线索!

对了,再过几天,暖气要来了。和小说里一样,我们这个城市也是每年11月15日来暖气。

后记

作为南方人,我是到了北京之后才知道有暖气这种东西的。

那是2005年的下半年,我在短短两个月内连续搬了三次家,最后赶在冬天到来之前住进了南三环角门附近的一栋老式单元楼里。房子是一居室,家具简单,还算干净,只是靠墙存在的一排排银灰色管道让我感到新奇。

接着,有一天清晨,我清晰地记得自己被管道里一阵空旷而遥远的呼啸声所惊醒,接着是一连串咕噜咕噜的水声。我感到恐怖,于是赶紧爬起来,裹着被子盯着那一排银色物体看了半天,生怕里面突然冒出一只张牙舞爪的异形生物。

等一切平静下来后,我迅速穿衣洗漱,逃离了出租屋。在公司里,同事们提起当天是供暖开启的日子,我这才了解清晨的那些怪异声响不过是暖气管开始上水了。

傍晚回到家,屋内已经有了一些暖意。我用从网上学到的办法开始给暖气管放水:用硬币拧开暖气片一侧的水阀,利用压力将内部残余的冷水排出来。当水温逐渐变热,掺杂着铁锈的红黄色水流逐渐变得清澈。

这个画面一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那种神秘、惊奇、恐惧的感觉迫使我最终把它写进了小说,只不过从主人公华镜家的暖气管阀门口喷出来的不是锈水,而是鲜血。

我的写作多数时候源自于一个画面,一种感受,或者一句话。

正是因为这种“孤陋寡闻”和“大惊小怪”使我对暖气产生了一种很特别的情感。我甚至固执地认为,北方与暖气是画等号的。它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南方冬天的阴冷和潮湿,北方冬天的萧瑟与苍茫。

2012年的初夏,我的妻子怀孕了。对我而言,这当然是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之前,我已经北漂八年了,没钱,没事业,也没有房子。

于是,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妻子坐上了去燕郊看房的大巴。

需要解释一下燕郊这个地方。很多没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对此地并不了解,燕郊,听上去像是燕京的郊外,距离国贸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公里(当地房地产开发商经常拿这句话做广告词),其实并不属于北京,而是河北省廊坊市下面的一个经济开发区。

当汽车越过省界,缓缓进入小镇主干道的时候,我不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这条双向四车道的城市主干道两侧,一个接一个的,居然全是售楼中心。那些临时搭建的屋子金碧辉煌,炫彩夺目,有的甚至充满设计感,门口站满了穿着廉价西装、手持传单的房地产销售,时刻盯着在大巴车上探头探脑的看房客,就像如今那些盲目而疯狂的追星族,等着你一下车,就会狼群般扑过来。

这是另一种恐怖。并且里面有一种剧烈的不真实感,如同布景简陋的末世科幻片。同样的画面我写进了《暖气》。燕郊也演变成了故事中的冷镇。

在燕郊每天有大量的人坐一两个小时的通勤车去市区上班,因此很多人只不过把这段生活当作是一场过渡——人人都想着有朝一日赚够了钱,便离开这里。正是这种所谓的“过渡人生”构成了本书的核心情绪:这里的人们羞耻、焦虑、极度不安定。这些情绪时时刻刻影响着故事中那些被杀害以及活下来的人物。一个总想着逃离的人怎么可能会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同情和留恋,于是冷漠便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自始至终,我都无意去书写一种常态的冷漠之情。人心冷漠,社会冷漠,世界冷漠,均是常态。而我要写的是一种高压下的被动冷漠,扭曲的环境,动荡的生活,时代的裂变,均是构成这种非常态冷漠主题的因素。这是一种无辜的冷漠。对此,我充满理解并感同身受。这点恰恰与暖气这一形象的特点近似:强气压下的涌动,钢铁管道里的循环,不可思议的热量散发。这种充满表现力的明喻,让我莫名地产生一种金属的、蒸汽的、充满死亡意味的感受,这也是我写这个故事的动因。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写这本小说时的所感所思。我和大家一起在这个既寒冷可怕、同时也不失温情的噩梦中游荡,一起沉下去、浮上来,深吸一口气。我真心希望在梦初醒时,那些一直靠墙站在角落里的暖气片依然微弱地发热发烫,为这个冷酷的世界提供一丝怜悯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