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考工记”展览呈现中法手工之美

来源:文艺报 |   2019年01月18日09:34

创世 王建中 作

羽化 奈莉·萨尼耶 作

纸盾 罗伦·诺格 作

圆禅凳 陈玉树 作

腰扇 王健 作

郁金香酒杯 罗兰·达拉斯佩 作

无尽 纳撒尼尔·勒·贝尔 作

鸟语花香 毕六福 作

千浪卷雪系列 朱炳仁 作

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1月11日,“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受法国文化部授权从事法国手工艺对外推广的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邀请了11位中国国家级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知名艺术家和15位法国知名手工艺大师共同参与,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涉及陶瓷、玻璃、金属锻造、麦秆编织、榫卯、皮革、皮影、玳瑁、羽毛、折扇、折伞、褶裥、全形拓、凹版照片术、木版水印等。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中国,有一本书叫《考工记》,书中有云:“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本书不仅记载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打磨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详细内容,而且给“工匠”下了一个定义——他们是“圣人所创造之物的记录者和传承者”。如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机器的广泛应用,在解放人类双手、延伸人类智力的同时,也让人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带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手工艺品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巨大魅力。“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就是对工匠精神的一次直观而具象的阐释。据介绍,此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或技艺源于家族传承,或师从名门,都有着数十年的积累和磨砺,承得技艺精髓。他们的作品或于工艺、或于形制、或于材料,自觉融入当代的气息,因此既具有传统的根基,又带有当代的审美,由此呈现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活性。

此次展览共分为5个单元,以中法手工艺术家作品共存一个空间的展陈形式,分置于各单元之中,为对话营造空间:

在第一单元“大美日常”中,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各种各样的材料赋予生命,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甘而可、克里斯蒂安·博内特、罗兰·达拉斯佩和塞尔吉·阿莫鲁索以使用贵重材料(如漆、银、玳瑁和稀有皮革)闻名,他们熟知这些材料的特性,因而可以缩小艺术与工艺品之间的界限,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在突出个性特点的同时注重其实用功能。

第二单元为“重塑空间”。工匠们打破了艺术品与功能性物品之间的藩篱,创造出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新领域。他们结合丰富的材料和形状的复杂性,以天赋和灵巧演绎出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命题,创造出许多充满想象力的物件。

除去对技术的娴熟掌握和对介质的深入了解外,艺术家们还与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建立了有启发性的对话,如水与雨、气与风、火与太阳、大地与粘土,等等。这在第三单元“对话五行”中得到充分展示。艺术家们谦卑地观察自然,试验不同工艺,尝试他人未尝之事。他们自己发明工具,不断完善或摧毁那些没有达到最高水平的作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努力重现神话。

第四单元是“造法自然”。自然是许多精美工艺品的核心,也是羽毛或皮革雕塑家、稻草镶嵌艺术家、木制家具工匠作品中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他们创造了一个充满魅力、情感和幻想的世界。

此次展览揭示了手工艺的无限多样性,与此同时也展示了技术和材料在不同艺术品身上产生的相互辉映。在第五单元“平面洞天”中,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和视角赋予雕刻、印刷以新的生命。从浮雕纸张到照片凹版术,从纹章雕刻到手工墙纸,从木版水印到传拓……艺术家们重新审视古老的技术,将它们应用于新的主张,在全新的维度中为参观者提供新的艺术体验。

中法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都高度重视古老技艺的保护与创新。主办方表示,这场大国工匠之间的艺术交流对话,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盛事,必将为促进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和深厚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展览将持续至3月17日。

(中方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外方图片由Eric Chenal_HEART&crafts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