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古今丛书
地名古今丛书
作者:李辉 主编 毛庆炎 何万敏 贾巴尔且等 冯骥才 李辉 钱念孙等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地名古今丛书(洛阳小镇风情、凉山故事、可惜从此无徽州)
ISBN:25583503
定价:135.00元
内容简介
《可惜从此无徽州》
是一本文化随笔,李辉、冯骥才、钱念孙等人心系徽州,细细探究撤徽设黄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徽州的历史、文化故事,以鲜活的笔触把沉淀的历史写活,展现了千年徽州的灿烂辉煌。
《凉山故事》
磅礴大气,悠远深沉,生动活泼,是一部徐徐展开的人文地理笔记。本书的作者,皆为当地文坛的一时之选,他们对这块土地有深深的热爱,又多年执着于实地的田野调查,文字深郁宛转,皆以揉杂史实与现场的冷静叙述,丰富而多层面地展现了大凉山在历史风貌、自然资源、人文传承、美丽乡村等方面的大美。
《洛阳小镇风情》
是一本随笔集,通过描写随州下辖的千年古镇洛阳小镇的人物、风俗、历史、文化故事,为读者细细道来洛阳镇的前世今生及洛阳小镇的人文风貌,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全书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和人情味。
作者简介
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钱念孙,1953年生,安徽芜湖人,民盟成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毕业于安徽师 大中文系。历任《江淮论坛》编辑,安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国文学史演义》《重建文学空间》《艺术真谛的发掘与阐释》《无法尘封的历史——抗战旧书收藏笔记》等。专著《文学横向发展论》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朱光潜与中西文化》获安徽优秀图书一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起点——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及《公民道德歌》分获第十一、十五届中国图书奖,《跨世纪的丰碑》《中华三德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目 录
《可惜从此无徽州》
失去地名,我们还要失去什么?(李辉)
可惜从此无徽州(李辉)
徽州,徽州,欲说还休(李辉)
徽州,归来吧!(李辉)
地名的意义(冯骥才)
恢复“徽州”地名的文化思考(钱念孙)
地名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胡野秋)
徽州地名消失背后的隐情(胡野秋)
乱改地名就是没文化 (潘采夫)
地名与文脉存续——以“徽州”为个例(方利山)
徽州的前世今生(舒甘来)
掩卷问李白:咏的是哪座黄山?(舒甘来)
黄山原本不叫黄山(舒甘来)
诗文里的徽州(刘琼)
从这十本书开始认识徽州(绿茶)
徽州许村,古村落走出四院士 (徐玉基)
歙县昌溪:唐伯虎名画换水龙 (徐玉基)
徽州过年,清清吉吉 (徐玉基)
徽州民国第一祠——祁门渚口“贞一堂” (吴孙民)
那些徽商老字号(吴孙民)
良书声声唤徽州(于志斌)
初赏齐云山石刻(于志斌)
舒余庆堂考察记(于志斌)
许国石坊小记(于志斌)
宝纶阁•呈坎村•歙俗 (于志斌)
《凉山故事》
马可•波罗,为西昌古城而痴迷(何万敏)
从法国走来,方苏雅与彝族祖先默默相望(何万敏)
大地恩赐西昌,造就“袖珍天府”(何万敏)
大凉山,俄国人顾彼得初识“彝人首领” (何万敏)
横断山深处,马帮铃声摇醒清晨(何万敏)
礼州古镇,古韵犹存的西昌驿站(何万敏)
清溪道,灵关古道留存的最美身影(何万敏)
凉山最美处,梦中牛牛坝(何万敏)
大凉山,索玛花儿开了(贾巴尔且)
大凉山:最后的彝族瓦板房(贾巴尔且)
金沙江大峡谷,看不够的惊险奇绝(贾巴尔且)
从简阳走进会理煤矿 (蒋元顺)
方言没了,还有会理的故事吗?(蒋元顺)
又是九月,大凉山苦荞黄了(萨古曲惹)
带上嘴巴到彝家来过年(萨古曲惹)
罗木呷人,守护着最后的瓦板文化(萨古曲惹)
走进凉山深处,探秘昭觉角落 ( 阿克鸠射 俄底科日)
《洛阳小镇风情》
洛阳店——神奇的山间小镇
小镇——是一条龙
鸡公山上有只石公鸡
祖师顶矗立在我们心中
物流,曾在肩膀上进行
驼铃摇醒山间的黎明
史先生和小史先生
郭裁缝——小镇美的使者
小镇有两个女汉子
戏剧节的大幕秋后拉开
风度翩翩的江湖先生
礼三先生和他的半个药店
娃娃们都盼“过十岁”
一家有喜事,乐遍众街坊
我接受的第一项礼仪训练——敬祖
大年三十讲究多
正月初一拜大年
破五送石猴及其他
正月十五舞龙灯
清明,我们回家祭祖
艾草香里过端阳
矗立在心中的石碑
为我读书,父亲甘愿受累
我的语文老师孔庆圭
校长带我们去赶考
小镇三大有:银杏、火麻、木籽油
本色的洗涤用品——皂角
小作坊给小镇带来了喜庆
小镇人休闲有了新去处
小染坊印出了花色布
野鸡,野鸡,满山飞
操场上弥漫着菜籽油香
路边有个茶水棚
琴声在街筒筒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