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
书名: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
作者:蒙曼
出版时间:2018.12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号:978-7-213-09067-7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诗是人来写的,也是写给人的。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四季,从横向看,是五情。四季是什么?春夏秋冬。对应着人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情是什么?喜怒哀乐怨。对应着人心,就是那些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心情。
继《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之后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推出品读最美唐诗系列的第2部作品,《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让蒙曼老师带你重返大唐,品读最美唐诗 。
该书以为喜、怒、哀、乐、怨五种人生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读者从人生五味的独特视角,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通过精心收录的30余首唐诗解读,将唐诗的精神情感与现代人连接起来,为读者展现唐诗虽经千年却永不过时的恒久魅力。
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恒。
【作者简介】
蒙曼
蒙曼
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
2007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先后讲述《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节目,并出版相应图书,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6年起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8年4月出版首部唐诗赏读作品《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名人推荐】
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评委王立群、郦波、康震一致推荐!
绝大多数人对唐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蒙曼老师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两点看似容易,其实非常不易。
——王立群 (著名文化学者)
【各界读者热评】
从去年元宵蒙曼老师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开设讲唐诗的节目以来我一直在反复听这个系列,这本书我是买来收藏的。蒙曼老师真是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听她的讲述很容易能感受到,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各种人物典故信手拈来真是我最尊敬和最崇拜的历史学者和文化传播者了。
——喜马拉雅听众故园无此声
算来我近半年没有读诗了,书拿到手时想起高中偷偷在草稿纸上默写自己喜爱的诗词。时光流转,但那些承载着真情与美好的诗词永不能灭,永不会被忘记。蒙曼老师陪伴我一路的成长绝不是虚话,读完这本书,心下觉得踏实又亲切。谢谢你们。
—— 微博网友出云
发现蒙曼老师、叶嘉莹先生讲课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在讲诗时都很注重引申、类比,绝不只是干巴巴的只讲一首,讲一首诗还能听到其他诗的好多知识点,而且所使用的语言极美,让你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诗词的美中,你很容易就理解了这首诗,并且读后回味无穷。
——豆瓣网友呆呆
【目录】
自序
五味人生五味诗
喜
崔颢《长干行》(二首)(邂逅初恋)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新婚燕尔)
张籍《酬朱庆馀》(金榜题名)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亲人关切)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亲人重逢)
杜甫《客至》(友人来访)
孟浩然《过故人庄》(闲居访友)
虞世南《蝉》(仕途得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复国还乡)
怒
李白《行路难》(朝廷不用)
高适《燕歌行》(军旅不公)
骆宾王《在狱咏蝉》(蒙冤受屈)
杜牧《泊秦淮》(举国麻木)
哀
李商隐《马嵬》(国破家亡)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衰败流离)
杜甫《蜀相》(壮志未酬)
刘禹锡《蜀先主庙》(后继无人)
李商隐《登乐游原》(生命)
李贺《将进酒》(青春)
元稹《遣悲怀》(一)(悼亡)
元稹《遣悲怀》(二)(悼亡)
元稹《遣悲怀》(三)(悼亡)
乐
王翰《凉州词》(宴饮)
李白《将进酒》(宴饮)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知音)
王昌龄《采莲曲》(青春)
李白《采莲曲》(青春)
白居易《采莲曲》(青春)
怨
李白《春思》(不归)
杜荀鹤《春宫怨》(不宠)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不宠)
李白《玉阶怨》(不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贬谪)
李商隐《蝉》(无人赏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奸邪当道)
【书摘】
崔颢《长干行》(二首)(邂逅初恋)
《诗经》的第一首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多人认为是爱情歌曲,也有学者认为是婚庆歌曲。无论如何,人生五伦以夫妇之伦为首,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夫妇之礼至为重要,所以《关雎》才能成为《诗经》的首篇。我们这本书,也沿袭着《诗经》的思路,以婚姻之喜为先。只不过,按照现代人的观念,结婚必须以恋爱为先导,初恋的喜悦感,虽然没有结婚那样浓烈,却更加清纯如水,隽永如诗。
长干行(二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行:乐府曲名。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长干行》本来是民歌。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南迁,中国的民歌发展也就分成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民歌深受少数民族影响,质朴粗犷,带着白马秋风的肃杀与豁达,比如传唱至今的《敕勒歌》;南方民歌则温婉细腻,以刻画爱情见长,带着杏花春雨的滋润与芬芳。《长干行》就是典型的江南民歌,后来又成了乐府的题目,用这个题目写出来的诗一般都是绝句,短小轻灵,诉说着船家儿女的生活和情思。
到了唐朝,诗人对这些乐府旧题加以提炼升华,写出了真正的精品。崔颢的《长干行》就是其中之一。它本来是一组诗,一共四首,《唐诗三百首》选了其中的前两首。这两首诗,其实就是两段对话,每首四句话、20个字,加起来40个字,但它解决了一个古往今来的世界性难题——爱情。而且解决得既天真又含蓄,直抒胸臆却又意在言外,充满着中国人的情趣。先看第一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谁在说话?船家女。因为她自称为妾。跟谁说话呢?跟一个小伙子,因为她称对方为君。说什么呢?这四句话不用翻译,读者也都能理解吧:这位大哥,请问您家是哪儿的呀?我是横塘人。之所以停下船来冒昧地问您,是因为刚才听您说话,感觉口音像是同乡呢。
简单吧?可是细细想来,又不简单。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一个本应该深藏闺中的小姑娘,却驾着船在滚滚长江上东奔西走讨生活,多不容易啊。忽然听见后面的船上传来家乡的口音,该是何等亲切、何等惊喜!所以赶紧停了船,回头就问:“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到这里完全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感。想都没想,劈头就问,问完还主动告知自己的住址,这就是小姑娘的率真。可是,这两句话脱口而出之后,小姑娘忽然觉得不太合适了。自己毕竟是个姑娘,而对方又是一个小伙子,自己这么主动搭讪,还跟人家说家庭住址,是不是不太好呀?她觉得自己欠考虑,有点害羞了。怎么办呢?小姑娘非常机灵,赶紧找补,所以后两句话随之而来:“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哎哟,你可别误会呀,我停下船来问你,是因为刚才听到你说话,感觉口音像是老乡呢。这是干什么呀?这是给自己找理由、做解释。我可不是个见人就乱搭讪的轻浮女子,我也不是看上你了,我只是听见你的口音觉得亲切,我只是想认个老乡而已。这是给自己洗白呢:你别多想,因为我就没多想。
那么,这个小姑娘真的完全是心无杂念,只想认个老乡吗?又不尽然。小姑娘开头说“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的时候,大概确实是心无杂念。但是这两句话说出口的同时,她也看到了后面船家那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一定不讨厌,事实上很可能还挺讨人喜欢,所以小姑娘才会瞬间产生了羞涩感,一定要给自己刚才脱口而出的问题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找理由这个举动本身,就说明小姑娘动心了。否则,问了也就问了,误会也就误会,萍水相逢,谁会管那么多呢!这一首诗,到此为止就结束了,仅仅20个字,小姑娘的率真、小姑娘的聪慧、小姑娘的羞涩和小姑娘的春心萌动全都表现出来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民歌不经常是男女对唱吗?姑娘既然先开了腔,接下来该轮到小伙子回答了。他说什么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也好理解:我家就住在长江边上,每天都在长江上来来往往。你是长干人,我也是长干人,可是我从小跑船,在家的时候少,我还真是不认识你呢。
在这儿,得先解释一下横塘、长干和九江的关系。横塘在哪儿呢?横塘是一座河堤的名字,是当年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所修,就在如今南京市秦淮河的南岸。而长干则是因为孙权修堤坝、建市场而繁荣起来的一片区域,位置在秦淮河到雨花台之间。所以横塘和长干,其实是一个地方。长干范围大一点儿,横塘范围小一点儿,所以两个人确实可以攀老乡。
那九江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九江并非今天江西省的九江市,唐朝的时候,九江还叫江州呢,就是白居易《琵琶行》里“江州司马青衫湿”那个江州,下设浔阳县,所以又说“浔阳江头夜送客”。这首诗里的九江,不在江西,而是泛指长江。横塘也罢,长干也罢,都在长江的下游,诗里的小伙子,就住在长江边上,只是作为船家儿女,每天在江上漂泊,很少上岸罢了。
解释完诗句,该分析一下小伙子的性格了。这个小伙子真是老实厚道。人家问“君家何处住”,他就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人家说“或恐是同乡”,他就答“同是长干人”。到这里已经确认了,两人确实是老乡,那接下去怎么说呢?可以想象,一个聪明灵秀的小姑娘主动搭讪,这个小伙子高兴不高兴?他当然是高兴的,而且都攀上老乡了,接下来,小伙子何妨摇唇鼓舌,把这层关系再往亲密里发展一步呢?可是这个小伙子真是个老实人,他说到这里,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干脆说了一句大实话,“生小不相识”。虽然是老乡,但是我还真是不认识你。这小伙子是不是太不会聊天呀?其实也不能这么说。一句“生小不相识”,平淡归平淡,但是,也恰如其分地把小伙子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什么感情呢?相见恨晚。可惜咱们小的时候不认识,可惜我没有跟你青梅竹马的机会。这句大实话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是如此喜欢现在的你,所以,才会相见恨晚,才会遗憾“生小不相识”呀!
这两个人,像不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靖哥哥和蓉儿?蓉儿天真又机灵,恰似这个主动搭讪,还能自圆其说的船家女;而靖哥哥老实且憨厚,恰似这个明明喜欢对方,却不知道怎么接话的船家少年。感情就是要互补才好,就像憨厚的郭靖最终能和机灵的黄蓉神雕侠侣一样,这一对船家儿女也许就会因为这次搭讪而并船同归,这就是《诗经•野有蔓草》里所说的“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也是《诗经•风雨》里所说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两首诗下来,一女一男,一问一答,似有意而无意,似无意而有意,完全是一片白描,却又神行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诗写得这么好,背后的诗人又是何许人呢?这首诗的作者是崔颢,少年的时候恃才傲物、为人轻薄,对美女见一个,爱一个;娶一个,丢一个。在唐朝那样的年代里能离四五次婚,可谓文人无行。但是后来经历仕途的磨难,特别是到东北边塞去了一趟之后,诗风大变,风骨与风流并存。一首《黄鹤楼》,甚至让诗仙李白为之搁笔。想来,李白喜欢崔颢,大概也是因为他这种自然而然,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笔力千钧的风流吧。
杜甫《客至》(友人来访之喜)
中国人最看重的五伦之中,不仅仅有夫妇、父子、兄弟,还有朋友。有人说,兄弟是生出来的,而朋友是挑出来的。这意味着,朋友虽然没有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却有志同道合的相知之义。这种精神上的默契,让我们时时产生会心之喜——当春水涨时,当桃花开时,当朋友来时。和大家分享杜甫的《客至》。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
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
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岁的时候,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时写成的作品。杜甫半生不得志,又赶上安史之乱这个唐朝的大劫难,可谓时乖命蹇。只有晚年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当了剑南节度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了俸禄,又筑起草堂,才算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所以在成都这四年多的时间,也就成了杜甫创作的高峰期,杜甫现存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有二百四十多首都是在成都写成的。
那么,这四年多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客至》这首诗写得最为惬意。先看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番描写,真是明媚如画。杜甫草堂靠近江边,春潮涌起,绿水绕宅,鸥鸟亲人,盘旋而下。绿水白鸥,和风艳阳,多令人羡慕!这些年,大家都喜欢海子的那句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靠近海哪有靠近江好!海可以是平静的,但也有可能是狰狞的,住在海边,人多少会觉得自己渺小无助吧?但是江不一样,江是辽阔的,也是温和的,尤其是春江水暖的时候,人更容易觉得亲切而喜悦。所以这一联诗,感觉特别明媚。那么,杜甫这样写来,是不是仅仅在讲我的草堂周围环境优美,碧波环绕、白鸥上下呢?又不尽然。
鸥鸟在中国古代是有特殊意义的鸟,什么意义呢?淡泊寡欲,与世无争。这是《列子•黄帝》篇里的一则故事。大意是说,在海边住着一个特别喜欢海鸥的孩子,他每天清晨都到海边看海鸥,海鸥也特别愿意和他一起玩儿,有的时候,甚至会有一百多只海鸥围绕着他飞舞。有一天,他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跟你好,你捉几只来,让我也玩一玩。第二天,孩子怀抱着这个念头又来到海边,结果,每只海鸥都在天上盘旋,却没有一只肯下来。后来,这个故事就演化成一个成语,叫鸥鹭忘机,表示一个人没有机诈之心,连异类都可以亲近。再引申一下,就用来指人淡泊隐居,与世无争。好多诗人写到鸥鸟,都隐含着这个意思,比如王维“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不就表示自己已经不卷入任何政治斗争了吗?杜甫写“但见群鸥日日来”,其实也有这层含义:我避乱在此,不问世事,所以,连鸥鸟都亲近我了。问题是,鸥鸟相亲,杜甫真的就满足了吗?恐怕还没有。因为他写的是“但见群鸥日日来”,“但”是只有的意思,每天只有鸥鸟来拜访我。这一个“但”字,就有点寂寞之感了。
首联的一点寂寞写出之后,我们才能理解颔联的喜悦之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其实是一句互文,我撒满落花的小路从来不曾因为客人到来而打扫过,但是今天为你打扫了。我草堂的门从来没有为客人打开过,今天也为你打开了。这首诗的题目不是《客至》吗?到这儿真正点题了。客人来访,诗人乐不可支,所以才忙着打扫落花、开门迎客,这是不加掩饰的真欢喜。
问题是,杜甫平时为什么没有客人?是杜甫不好客吗?当然不是,杜甫明明是个热心人。那么,是杜甫隐居的地方过于偏僻吗?也不是,草堂虽然幽静,但并不算偏僻,也还属于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因为杜甫是挑朋友的。大家都知道,杜甫是诗圣,对苍生普遍有情。但是,杜甫也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他的内心非常方正,绝不会随随便便呼朋唤友。所以,他的门庭并不喧闹,甚至是冷冷清清。可是,就算冷清,就算孤独,还是不乱交朋友,这就是难得的君子人格。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小说叫《挪威的森林》,里面的主人公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这个说法真让人心有戚戚焉。虽然是异代不同时,但人类的内心总有相通的东西吧。
可是,正因为杜甫挑朋友,才越发显示出这位朋友的不同寻常,他可是杜甫青眼相看的人,他一定不是一个俗人。这个人是谁呢?其实杜甫自己在题目后头加了一个注,写的是“喜崔明府相过”。唐朝人习惯把县令称为明府,这个小注让我们知道,这位朋友姓崔,是个县令。除此之外,我们再不知道别的信息了。但是,尽管连崔明府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我们还是可以判断,杜甫看得上的,一定不是势利小人,而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这样的好朋友来了,怎么招待呢?
看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好朋友到了,当然要拿出好酒好菜招待。可是杜甫说出的,却全是抱歉的话。他说因为离市场远,临时也没法出去买菜,所以盘子里只有一个菜,你就凑合着吃吧。他又说,我家里穷,也没备着新酒,你就凑合着喝点隔年陈酿吧。这其实就看出唐朝和今天不一样的地方了。我们中国人今天喜欢喝什么酒?要喝陈酿,二十年比十年珍贵,五十年又比二十年珍贵。但是在唐朝,酿酒方式不同,新酿才是好酒。白居易不是写过“绿蚁新醅酒”吗?他是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所以要喝新酒。但是杜甫不一样,杜甫的官没有白居易做得大,生活境况也没有白居易过得好,所以只能用旧醅招待朋友了。不过,也正是这无兼味的菜和隔年的酒,才越发显示出两个人关系的亲密和不拘小节。能够跟你一起吃大鱼大肉的不一定是真朋友,但是,能够跟你一起吃糠咽菜还甘之如饴的人,一定值得结交!
客至这个主题,到这里基本上已经算写足了。接下来该怎么收尾呢?“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菜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管饱;酒虽然是陈酒,但是管够。两个好朋友越喝越高兴,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气氛已经达到高潮。可是,孟子不是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欢乐要有人分享,才会更欢乐。所以杜甫跟崔明府提议:“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你若是不嫌弃,我就隔着篱笆把邻居老头儿叫过来,让他跟咱们一起一醉方休可好?我们之前不是说,崔明府一定是个好人吗?这联诗也算是个小小的佐证。要知道,崔明府可是县令,虽然不算大官,但也是一方父母。可是,杜甫却敢跟他提议,把隔壁老头叫过来一起喝酒,这说明什么?说明崔明府真的不是摆架子、打官腔的势利小人,真的有一颗与民同乐的赤子之心啊。
崔明府有赤子之心,杜甫也是如此。杜甫当时是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也身负一官半职。对于身边的小人物,他不也是用一颗平等之心真诚相待吗?他平时跟这个邻翁一定没少喝酒吧?虽然这个邻家老头不一定懂诗,但是,他一定也陪杜甫度过了好多温暖的时光。所谓“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提担,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样坦然相交,就是朋友。能够不时地与朋友把酒言欢,就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