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缕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段爱松  2019年01月14日13:18

《金缕曲》

作者:段爱松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ISBN:9787559425607

定价:55.00元

内容简介

《金缕曲》是中国第一部讲述古滇国的神秘长篇。该小说借鉴了音乐中的多声部复调手法,讲述在云南古滇王国消亡几千年后的晋虚城,主人公时常穿梭于交错的时间中,被青铜贮贝器上的黄金骑士追杀,从而开始逃亡。追杀与被追杀,寻找与被寻找,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返乡之路、救赎之路。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奔逃,以期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得到救赎。然而一切的艰辛努力与精心准备,却宛如古老辉煌的古滇冶炼术一般,在强大的历史宿命与进程中,被不可知的力量渐渐埋葬。这是一部在异域风俗下剖析人性、梳理历史与时代之变、极具探索性的先验小说。

作者简介

段爱松,1977年10月出生,云南昆明晋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巫辞》《弦上月光》《在漫长的旅途中》《天上元阳》、长篇纪实文学《云南有个郑家庄》。入选过《诗刊》第30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首届新浪潮诗歌笔会。曾获第三届中国长诗奖、《安徽文学》年度小说奖、云南优秀作家奖等。

目录

第一部 鸵鸟肉 /1

出逃

饭店

冷库

老屋

菜地

凶器

狗仨

肉欲

集市

广场

第二部 小镇 /65

把一

背果

小滴

老飞

巫奈

憨狄

酪散

锁悌

老惢

包菜

第三部 异梦录 /147

惊梦

游梦

叠梦

舞梦

占梦

铸梦

旋梦

驭梦

迷梦

织梦

第四部 活蹦乱跳 /313

脑垂

眼实

耳虚

嗅口

手术

足底

血败

经奇

骨锁

影重

第五部 葬歌 /385

父亲

母亲

妻子

孩子

姐姐

哥哥

弟弟

妹妹

骑士

青铜

跋:彼时的时间/460

媒体评论

段爱松的写作具有孤绝的探索精神,向死而生的艺术勇气,他的长篇处女作《金缕曲》,植根于云南异域之境,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先验小说,体现了一个诗人小说家的创造力,并在现代小说艺术的拓展方面,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邱华栋(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

段爱松是潜伏在西南边疆的秘密写作者。他是文学的隐者,是先锋文学的幽灵或者遗民。《金缕曲》是小说,也是诗和音乐。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爱松的《金缕曲》让我这个以为熟悉了现代小说的一切技艺的阅读者也颇感意外。暗暗地,我拿它和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相比较。暗暗地,我拿它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比较。

——李浩(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

序:书中之书

李浩

“我珍视你们,我就必须把活儿做得漂亮;我眷爱你们,我就必须倾我所能,把你们完美地献出去;我如此珍视眷爱你们,我就应该……但我从来不想主宰你们和我的命运。我只是一名隐者、菜农、屠夫、小生意人、逃亡者、罪犯……我就住在晋虚城南玄村,现在一文不名的村镇,却无时无刻不幻想着,地底下埋葬着一个国家的兵马……”

一个支点,或者是一个切口——我确实这样认为,这是通向段爱松《金缕曲》的内在幽暗的支点与切口,穿越了这个只容小舟才能通过的闪烁着波光的水道,便能得见阔大与豁朗。当然也就见到了波澜和紧张感,一个容有星际交汇和风起云涌的故事世界。

小说的阅读往往是一次充满着欣悦和冒险、温暖与寒意不断袭来的秘密旅行,而段爱松的这部《金缕曲》更是。你得先寻得这个支点,或者切口,才能侧身进入,才能真切地品味到欣悦和冒险。隐者、菜农、屠夫、小生意人、逃亡者、罪犯……在这部书里,它不只是一些象征的、不确切指向的词,不是,它导向的是复杂,是一个人所可能的身份背负。小说中,“我”背负起如此多的有差别的身份,很明显,它属于建构在复杂之上的重量之书。

何况,这个身处于“现在”的我,还有和历史的隐秘关系。何况,这份隐秘关系还会穿越时间之维作用于我——我的警觉,我的逃亡,都和这一被穿越的时间之维有着密切联系,我,在被古滇国贮贝器上的金色骑马人所追杀。于是在故事中这个“我”的身上,不仅有隐者、菜农、屠夫等等身份的多重,还带有时空的多重,命运的多重,历史的多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谈到,“不断从事写作,可能激发人的一种野心,想写出一本绝对的书,一本书中之书,它包括了一切,如同柏拉图式的原型”——是的,在段爱松的这部《金缕曲》中,我也看到了这份野心和努力,他试图打通古典、刚刚过去的记忆、现在与未来,将它们统摄在自己绘制的图谱之中;他试图探寻人的命运,人的历史根脉与未来可能,不变的人性之谜和多变的人性表现,试图谈论宗教、哲学与艺术,试图以充沛的想象为古滇国的存在与消亡寻找根由,试图从遗传学与社会学的角度……他试图包括一切,容纳一切,言说一切,并把强光打在一个个人的身上。

是“我”在言说;是“我”在思考,体验,审视,感受,是“我”说出。

《金缕曲》,有一个大写的“我”在,在这个“我”的周围有一个言说的涡流,它流淌而闪烁。在段爱松的这部书中,“我”大约不是核心词,而“我的言说”才是,“我”的思与想,“我”的爱与哀才是。

它流淌而闪烁。无疑,《金缕曲》有一个良好的、丰沛的故事质地,它建筑于一个虚构的“晋虚城”上,建筑在令人紧张、让人急于知道后事如何的“追杀与逃亡”故事之上,建筑在时空穿越、有着各种欲解之迷的诡异神秘之上……从这点上,它甚至可以说具有某种流行小说的故事质地:曲折,紧张,波澜叠生,曲径回旋,草蛇灰线……然而,《金缕曲》的小说魅力并不止在于此,段爱松甚至对此进行着抵抗,他要的,是“纯正”的小说,是有意味的小说,是具有现代性、丰富性、歧意性和先锋性的小说,是能够让自己将满腹的话艺术地说出的小说——因此,在《金缕曲》中,“我”的声音是那样阔大而喧哗,犹如一条充满着乐感的河流。

需要重审,在这部现代感很强的小说中,“我”并不是核心词,“我的言说”才是。“我”要面对的不是“我的生活和经验”,而是历史和宇宙,是人何以为人,是追问与哲思……是故,它不精心于雕刻“我”的形象,不精心于说出“我”的经历和生活,甚至,在“我”和古滇国之间的勾联之中,“我”如何成为这个样子都不能算是重点部分,段爱松创造性地为小说中的“我”建筑起的是多向位的话筒,有内置也有外置,它们,通过诗性的语词扩大化地传递出来——于是,“我的言说”充溢了整部小说。这,是创造性的,极有创造性的。它让我这个以为熟悉了现代小说的一切技艺的阅读者也颇感意外。

暗暗地,我拿它和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相比较。暗暗地,我拿它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比较。在他们的小说中,我共同读出了某种巨大的凝滞,故事在某个点上停下,细节的细胞、思想的细胞被放置于数万倍的显微镜下,那些细,那些微,那些时常被忽略和遮蔽的,在这里放大,直至成为庞然大物……

这部奇妙的小说,为“思”留出了延绵的空地,它甚至可以不断地繁殖。我发现,段爱松也有将自己的小说变成“智慧之书”的嗜好,部分章节,它甚至借小说“人物”之口,让思考和反思呈前,成为独特的一个声部。譬如,在“梦舞”一节,他让“林木”和“青铜”发生着对话:

林木:在我们根系所能抵达的地层,被什么掏空过?

青铜:我们铜族群的光华被躯体包裹的时候,黑暗拒绝了光明,默默潜伏在那里。

黑暗因此为地底世界创造了永恒的安宁。它伸出虚拟的爪子,并没有碰触到任何埋葬地底之物,但却能够在种子冒出地面、向阳生长的繁茂躯干里,注入无限变幻的阴影。

林木:地下和地上,究竟隔着什么?

青铜:在你们生长的同时,铜族也在生长,只是人们往往更相信眼睛里的世界,因此你们不断拔高的时间里,我们却止不住往地下沉陷。人们的眼睛更乐意看到的,往往是高于他们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在他们脚底下,隔断了毫不起眼、甚至毫不知情的地下世界。

在那里,只有年轮,悄悄藏匿并清晰记录着这种隔断。用利刃截断你们的生命,和用炸药粉碎我们的身体一样,手握武器的人们都知道,怎么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身体,走在头颅的前面。

……我将它看做是契入的话剧,它为小说的文本建立了叙述的另一维度,甚至另一种声音。它脱离开故事的紧张,但同时又与故事的主声部在主旨上紧密地调和。林木问,青铜答,生长的问,沉潜的答——在它们之间的对话中,我读到强烈的思的性质,它,是有回声感的哲学。我之所以颇有耐心地引用了林木和青铜之间这样多的对话,旨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段爱松在文本中埋伏下的,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常识性、流行性、人人得以想见的那种“故作高深”其实又很浅薄的“哲学对话”,它有着极为丰沛而深泓的思考质地,而且它的所思所答既与文本有着无限的熨贴,又有更为普遍的追问。

将青铜,将消亡了许久才被发现的古滇国作为追问的支点,生存和死亡,什么是万物的力量之源,砍伐与重建的意义,才会在追问的擦拭之下有了淡然的闪光。

作为一种久久占居的文明,古滇国何以确立,何以曾蓬勃生长而后全然地消失,它经历了什么,它在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又有哪些,一种文明的消失何以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沉默着,被完全地遗忘?那,在消失节点上的个人,那些见证和经历着消失的个人,又会有一种怎样的境遇和内心?这一“消失的文明”有无一个回声的出口,谁,又来释放它在沉入地下时的最后呐喊?

进而,这一文明的消失是否会是最后的消失?

进而,在日常和平静之下,那些不被注意的消失又是何以发生,它,值不值得我们和后人哀叹?

进而……

《金缕曲》是一曲有着悠长回音的挽歌。段爱松置身于他所虚构的晋虚城,开始他的重塑与挖掘。在这一过程中,他从自我的身体里分裂出另一个“我”,这个“我”推开时间的维幕,成为故事里的叙述者与经历者,他以大脑的思考、眼睛的观测、耳朵的谛听、鼻口的嗅闻、双手的把持、双足的行走、血液的流动、经脉的穿插、骨头的构架等为支点,牵拉着阅读者的手,一同走向那条他所思考的、感吁的、有着疼感和快感的“救赎之路”。这条路,跨越了时间之维又在时间中消失,延展成一个微小的波点。

我听得到段爱松的声音。他的话语中,有缕缕的血丝。

“小说这个种类有一种无节制的禀赋。小说喜欢繁衍,故事情节喜欢像癌细胞那样扩散。如果作家抓住了小说的所有线索,那作品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森林。因为小说是在时间里进行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巴尔加斯·略萨的这段话我深以为然,而段爱松的《金缕曲》在我看来它部分地可成为略萨这段话的某种注解,我看到了繁衍,看到了大森林般的扩散。

更为让我欣喜和敬佩的是,在这部大书中,段爱松充分调动了自己的音乐才能,他极为冒险地为小说的叙述建立了多个声部,它的复调之多重甚至会让人目不暇接,多少有些小小的不适。

是的,每一种“新”、每一种探索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不适,我们习惯于习惯的样貌,习惯的叙述操作,习惯的思考和习惯的人性,而任何一种习惯都最终会落得平庸,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小说的死亡”。小说的死亡,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并不是小说不再生产而是小说不再提供“新质的东西”。段爱松的《金缕曲》里充满了新质,无论在语言上、故事构成上、讲述方法上还是思考上,而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复调之多重,他对于话剧、诗剧和音乐的统摄性纳入。在第五部分,他甚至有意让世界上公认的五部伟大交响(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共同参与到他的叙述中,那种音乐式的丰厚让人耳目一新。

阅读段爱松的《金缕曲》,如果你能越过轻微的不适期,就会发现魅力和美妙,以及更大的吸引。

它是一部复杂之书,声音之书,语词之书,找寻之书,智慧之书。

它是一部拥有紧张曲折的故事,但又不被故事困住的多向之书。

它当然还是一部探索之书,冒险之书。

余下的,交给阅读。没有一种阐释能够替代对文本的阅读,我所做的,只是想向朋友们指认那些可能在阅读中被你所忽略的风景。

是为序。

跋:彼时的时间

姜东霞

《金缕曲》的构建首先是一部交响乐,一共五个乐章,各乐章之间交相辉映,每部之间现在、过去以及未来相互呼应、交错、攀援,构筑形成一张缜密的织体。小说的语言绚丽而充满诗性。小说的内部是关于生死,关于寻找、重返、 救赎、完成,天与地一体万物和鸣,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未来之分,没有边界多重空间并行交错。

总之,《金缕曲》是一部有相当难度的小说,这不仅仅是从阅读的层面上,就写作而言亦是如此。本书分为五部,每部由10个小章节组成。第一部,由事物构成,第二部,由人物构成,第三部,由时间构成,第四部,由器官构成,第五部,由音乐构成。每一部每一章甚至细到每一小节,都能独立成篇,抽出来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似交响乐的组曲,各小节之间相互铺陈,交相辉映,层层推动,形成共鸣。

长篇小说的现代性里,复调首当其冲。在这部小说里自然界中的合唱:天象、地象、物象、人象之间,每一声部丝丝入扣对应形成天簌之音的天然之网,构成了此部小说浑然天成的独特气质。

小说所描绘的时间,不是从时间而来,而是来自物体。如此对时间的把握和描述,更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和速度抵达某种真相,即时间世界的虚幻与荒诞。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担了音乐的对应感、命运感,承担了角色自身的命运,以及小说要表达的另一种命运。

青铜是小说的陈色,这就使小说如同一个器物一样,使之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以及审美趣味。

作者构筑了一个纸上晋虚城,其实,就是作者故乡一个古老的小镇。神秘浩大的古滇国深埋于地底下,它的过去、现在、将来同时重现在铜镜之中,重重叠叠的时间重重叠叠的人和事物,无论是镜子里的时间,还是梦里的时间,抑或是此之外的时间,地底下的人、地上的人,重叠交错百转千回的流动,一一都有对应,都能相互照见。

这样一部似乎与经验中的现实无关的小说,能刊发在《中国作家》2017年第5期上,可见《中国作家》的开放性、前瞻性和包容性。

《金缕曲》全篇近50万字,其中第三部分,被抽出来发在《作家》杂志2017年第8期上。这一部分《异梦录》是整部小说的精华部分,小说的核心之核心,近20万字。

“金缕曲”,也许没有比这个更能恰切这部小说的名字了。“金缕曲”除却词牌名外,作者是否意取三字拆散后各自蕴藏之意,不得而知。

如果一意孤行地将《红楼梦》看成一部佛书的话,它是以宏大而细碎的人世为参照展开的,而《金缕曲》是以时间以及时间之外的错乱事件为参照展开的。我想说的是某种相似性,繁华喧闹中的悲凉,千丝万缕的牵扯复沓,以及人事万物的因果联结和流转。

这让我想起阿尔罕布拉宫,它的宏大辉煌奇崛雄伟,不仅仅是靠时间完成的,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每一个小到细节的映照或者呼应,都是无与伦比精准匠心独运的陈述。它的不朽源于它延绵的诗意,如同一座流动的永远不会停止和阅之不尽听之不竭的乐曲。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辉煌的曲目。

它不属于哪个时代,它只属于时间。我想《金缕曲》是否也意在构筑这样一座只属于时间,多重空间多重意义的宫殿。

小说切分了现实的时间和空间,重建了小说的时间和空间。小说中的我被时间选中,成为罪犯成为青铜贮贝器上的骑士,成为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被追杀、逃离、寻找、救赎、回归,长长链条中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一个是另一个的节点。

冶炼术是世界的原点,它的存在是使固态与液态相互流动,使时间世界从原点重回原点。它是欲望的溶液流淌不息,是燃烧、溶铸、摧毁与重塑的永恒之术。

在当下千面一孔的小说叙述里 ,《金缕曲》也许不属于现在,它可能只属于过去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