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明《娘》文学现象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1月8日上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彭学明《娘》文学现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出席并讲话。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李运才、山东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处长刘子文先后致辞。研讨会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海珊主持。
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最初于2011年10月发表于《黄河文学》杂志,之后彭学明曾几次增补并出版单行本,收到读者的广泛关注。读者认为,在读《娘》的过程中,从彭学明母亲的母爱感受自己母亲的母爱,从彭学明种种亏欠母亲的行为中反思自己对父母的行为,纠正自己对父母的行为,从而起到了文学照亮生活、点亮人心、以文化人的美好功用和效果。《新华文摘》、《读者》、《散文选刊》等全国数十家报刊都对该作进行了选载。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十八大献礼片《为时代放歌》将《娘》作为唯一一部作品重点推介。在境外,日文版《娘》已在日本行销3000册,哈萨克文版《娘》已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行销1万多册,并出版了精装版。
彭学明《娘》(全新修订版)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8年7月
2018年,彭学明精心修订增补了7万字,全书字数增加至27万字,内容更加丰富,故事更加感人。全新修订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年7月推出,并于当月在深圳图博会和读者见面。出版社先后与尼泊尔、黎巴嫩、俄罗斯等国家签署了《娘》尼泊尔语版、阿拉伯语版、俄语版的图书版权输出协议。
阎晶明致辞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彭学明的创作生命力很强,除了《娘》引发大家的关注外,他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也备受瞩目。阎晶明说,我们应该思考《娘》受到大家关注的原因,因为书写诸如母爱、孝道这样永恒的主题大有人在,能在大家都关注的题材受到关注,是值得研讨的问题。阎晶明说,彭学明是个单纯、纯粹的人,对娘的感情也单纯、纯粹而饱满,他带着忏悔或者说悔悟表达对母亲的爱,不是卢梭意义上的忏悔,而是一种“悔悟”。这种感情作为一种孝道,给阅读者一种力量感,彭学明这种对母亲和社会特别纯粹的感情,能够唤起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读者对母亲、对母爱、对亲情、对家庭的真挚的纯粹的感情,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这部书确实感人至深,一边读一边感到心中阵阵的翻滚。每一个生活故事、每一个生活地点和每一个生活场景,点点滴滴,都让人感动。作品写娘的生命史,写生活的泣血史,有一种铭心刻骨的真实,毫无避讳,令人敬重。
柳建伟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柳建伟说,“我太喜欢《娘》这部作品了,应该向彭学明致敬!” 柳建伟相信,这是一部可以被读者长期阅读的作品,从2011年问世至今,《娘》已经证明了这点。柳建伟说,这部作品还会走得更远、影响更大,被更多的读者看到。
白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母亲善良、贤惠、坚强、隐忍,这个娘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形象。彭学明深刻的忏悔和自责自省,需要觉悟和勇气。读者看过之后,除了感动,还会引起某些思考和反思,跟他一起自责自悔。彭学明从非常个人化的角度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里亲情、友情,包括孝道、友爱等重要内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说,《娘》是泣血书,同时也是忏悔录。苦难叙述和真诚忏悔,是《娘》获得成功的两大文学要素,对娘情深如海、如诉如泣的真实情感,是感动广大读者的最终力量。《娘》书写了娘的婚姻史、屈辱史、生命史,也书写了一个女性的命运抗争史。既写了母亲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和顽强的生命史,也写出了特殊年代的人间冷暖,展示了那个年代底层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张燕玲
广西文联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说,《娘》有独特的叙事声音和文体特色。彭学明的检讨与反省,既是忏悔录,更是精神自传,一种精神史写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情感的温度,情感的重量,更是作者情感宽度与自我高度的成长,因为作者的自我在不断的检讨和反思中,其精神追求指向理想主义,指向家园意识,指向人类共同的终极感情。“我娘”的所言所行和“我”的所感所思,在看似矛盾的交错抒写中呈现出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民族学等不同向度的意义。
研讨会上,彭学明的《娘》引起了大家持久讨论,与会专家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讨和思考的长篇散文,《娘》真实、真诚、真挚,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亲切自然,细节生动感人。作者彭学明锥心泣血的忏悔,让读者动容、难忘。同时,专家也从读者的角度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读《娘》的感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肯定了《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吴秉杰、王必胜、李掖平、张柠、汪守德、王兆胜、吴杰、郑荣华、杨庆祥、刘艳、梁彬、王国平、葛一敏、刘颋、傅逸尘、杨玉梅、纳杨、傅晨舟、周伟等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