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大风歌》新书发布暨中国民营经济纪实文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月9日,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山东人民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大风歌——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1978-2018)》新书发布暨中国民营经济纪实文学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山东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姬德君,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威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刘昌毅,以及知名作家评论家二十余人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主持。
姬德君在致辞中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事业和文学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文学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七次作代会以来,山东作协高度重视文学精品创作,深入实施文学精品工程,建立完善了文学精品选题策划、深入生活、打造完善、激励扶持、推介展示等一系列有效工作体制机制,组织广大作家创作推出了一批文学精品佳作。这部《大风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既是山东作协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策划的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选题,也是山东省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之一。
威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刘昌毅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潮中,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在威海能找到许多鲜活的范例。40年的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编织出一幅无与伦比的时代锦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为了实现辉煌,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苦闷。《大风歌》通过草根阶层的创业传奇描绘出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一个古老民族的心电图像,这里有早搏,有传导阻滞,更有心肌梗塞等危险图形,惊叹之间,意识方醒,中国走到今天,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
刘昌毅介绍说,选取以中国民营经济40年发展作为创作题材,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作为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文艺精品,他们超越了地域局限,支持和鼓励作者沿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去挖掘,去思考,为民族创作,为时代讴歌。《大风歌》是改革开放40周年唯一一部全景式反应中国民营经济成长历程的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思想解放的精神档案,为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给中国民营经济以新的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也必将凸显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胡长青介绍说,山东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图书出版社。68年来,我社始个终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先后组织出版了一批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更高的政治站位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重点推出了《大风歌》并举办专家研讨,共同回顾气象磅礴,万紫千红的改革开放历程,一起探讨中国民营经济乃至整个经济蓬勃发展中,纪实文学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实现,这也是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自然天职。
何建明认为,“大风歌”一书正如其名,是一部极有大风气度的作品,气势恢宏,将山东作家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也是一部“非常报告文学”的作品,作者对报告文学的书写方式掌握得非常好。而且,这也是一部“非常适时、应时”的作品,非常有意义。因此可以说,“大风歌” 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一部非常好的报告文学,文笔、文本都非常成功。
张炜谈到,读《大风歌》感到很惊讶,出乎意料。作者胸中装大事,考虑问题有高度。而且,大的格局和细节、细部的结合特别好。作者在书写时不是单纯用直线条,而是强调线条柔软、细腻、委婉,墨分五色,让人感到很安慰,很温暖。可以说,作品的成功不光是题材重大,有深度,而且语言非常好。
李炳银认为,《大风歌》对中国民营经济40年的发展历程做了清晰梳理。同时,更重要的是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呈现,对草根创业者们予以肯定,从正面给予赞赏,发自内心地给予他们尊严,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的家国情怀令人尊敬。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40年历史的一部分。
评论家孟繁华指出,民营经济是现代中国经济的缩影,其发展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可以选择,而文学创作也是一样。《大风歌》一书有担当意识,展现了家国情怀,气势磅礴,是2018年报告文学的一部力作。
评论家张陵谈到,《大风歌》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非凡的思想勇气,直面中国民营经济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讲述许许多多民营企业家艰难创业故事,把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旗帜鲜明地为中国的民营经济鼓而呼,为民营经济叫好。在当代报告文学创创作中,这样全面肯定中国民营经济历史、高度评价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贡献的作品,还不多见。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表示,读了《大风歌》之后,不禁对作者刮目相看。唐明华捡了一个“大西瓜”,而且是特大西瓜。他的创作填补了关于中国民营经济宏观叙事的一项文学空白,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该书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具有史诗的气质和历史厚重感。尤其是每章开篇的楔子有提纲挈领之功效,文字激情大气,纯文学色彩浓厚,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评论家丁晓原谈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彰显的是作家的品格。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时代敏感与写作胆识,其史家纪实的笔法、砥砺奋进的精神价值,以及出色的文学品相,决定了它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要作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认为,《大风歌》的可看性很强,非常生动。评论家萧立军也尤其赞赏《大风歌》的文学性,他认为,与目前报告文学中广泛使用的统计学、社会学元素相比,该书保持了浓郁的文学性,对人物心理、性格、命运的刻画很到位。
《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认为,《大风歌》的选题体现了一种担当和勇气,显示出作者开阔的视野。最值得肯定的是该书的文学性。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穿越历史的人和事,将宏观叙事与个人场景相结合,充分展现了作家作为电视编导所熟稔的手法,运用推、拉、搖、移等调度手段,将人物故事讲得栩栩如生。每章前的引子宛如画外音,作为故事的历史背景和铺垫,对要展开的故事进行了注释与备注。细节化的场景,诗意化的语言,对人物命运的刻画,这些都决定了该书是2018年报告文学创作极具分量的一部作品,可谓重量级收获。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说,无论是作品题材的重大性,还是内容的丰厚性,以及书写的文学性,《大风歌》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就文本而言,作品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站位很高、取材精到、叙写生动。希望作者再接再厉,今后写出更好的作品。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立国认为,作品继承了报告文学批判精神的传统,在讴歌民营企业家历尽千辛万苦艰苦创业的同时,对阻碍改革开放、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表达了态度鲜明的批评。同时,唐明华对民营企业家多舛的命运、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时代变迁的人生起伏进行真实深入的描写,振聋发聩,是一部男子汉写就的“硬汉文学。”
在积极分析和充分肯定作品的基础上,与会专家还就纪实文学的创作方法、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