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如何“凝聚”我们的生活 ——2018年短篇小说印象

来源:文艺报 | 段守新  2019年01月09日06:58

与许多观察者所称道的2018年是一个长篇小说创作的“大年”相比,本年度的短篇小说创作,未免显得有些平淡。相对于中长篇,短篇小说的“边缘化”趋向日益显明。这里当然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但是,除了那些外在的社会文化原因,我更愿意强调短篇小说自身艺术品质的下滑,对于它的现实境况所负有的不容推卸的责任。格非曾说,“在所有的文体中,只有短篇小说能够让人产生叙事可以接近完美的期待。”这确实是一种迷人的诱惑,然而,同时也是一种折磨人的挑战。可惜的是,在当前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已经很少再能看到这样的激情和志向。更普遍的,则是一种疲沓的、慵懒的、软滑的和机巧的惯性写作。

在弋舟笔下,我能触摸到某种稀少的“硬度”——因为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抵拒而带来的紧张感、倔强感、锐利感。弋舟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那么一点或隐或显的“病状”。而就其精神底色而言,他们其实大都是现实世界的疏离者、不感应者和不适者。《如在空中,如在水底》里的蒲唯也不例外,他和程小玮重返18年前的旧地,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只为等待那时候一个朋友的许诺:18年后,她会寄一封信给这里。虽然这封信最终没有等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试着靠近过那道光,从而和一些有希望的东西再次发生了联系。为此,他们前仆后继,不惜涉险——即便那莫须有的事物宛若捕风捉影,即便它如在水底,如在空中”。时间与生命、期待与失落、挫败与希望、形而下的生活与形而上的哲思,以及写实与神秘等等,缠绕在作者充满诗性和感伤意味的叙述里,使小说的意蕴丰厚而又空灵。

范小青对现代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变化,始终保持着超高的灵敏度,且传达得又那么迅捷和得心应手。借助于一个个习见的,然而又释放着强烈的时代信息的物事,比如名片、手机、电子邮件、车位、房产等等,她近乎全方位地实现了对我们变动不居的现实的无缝式“对接”。《变脸》瞄准的是日益普遍的“刷脸”技术给人造成的困扰。艾老师因为机器无法识别他的脸,不能买房,也不能买手机,生活变得一团糟。基于日常细节的观察,戏谑化的叙述风格,以及不无荒诞意味的主题,三位一体式地构成了范小青这一系列小说的叙事基石。

确实,“变”(变动、变革、变故),已经成了我们不变的生活主题,我们刻骨铭心的现代性经验。正是在这一时代共名的笼罩下,不同的作家,基于不同的人生阅历、精神体验和文化立场,发出了不同的艺术变奏。邓一光的《香蜜湖漏了》、秦岭的《天上的后窗口》、徐则臣的《兄弟》等,或写城市或写乡村,或写底层或写中产阶级,或对自然生态表达追怀,或对传统文化进行“复魅”,又或致力于对人的心灵孤独的关怀,不一而足。

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各界纷纷举办了纪念活动。而一些文学作品,也恰恰与之不谋而合。比如莫言的《等待摩西》、张楚的《中年妇女恋爱史》、王手的《平面玻璃》,都力图在一个更宏阔的历史跨度里,描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情感的悲欢。其中,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慢先生的《魔王》。小说的题目泄露出它与舒伯特的同名音乐作品的某种互文关系。只是,在后者那里,儿子之死,来自于神秘的命运的力量,他的父亲对此无能为力。而在前者那里,则是来自于父亲内心的魔鬼。小说故事本身浓重的悲剧性,与叙述语调的克制和内敛,构成了强烈的张力,令人有撕心裂肺之痛。

现实经验的表达一直是新世纪小说的主流叙事。在此之外,历史叙事则作为一条重要的支线,与之始终相互伴随彼此激荡。2018年度,有关“当代史”的文学书写,就其涵容、分量以及力度而言,仍然有精彩的表现。麦家的《双黄蛋》讲述的是“文革”中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社会的混乱与人心的邪恶互为因果,由此所爆发的破坏力,着实令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石舒清的《凌伯的故事》通过一个老志愿军战士的口述实录,重现了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战争亲历者的个人视角,以及口语体的叙述方式,既使历史不再冷凝,融解为一个个真切鲜活的细节,有着强烈的现场感,也有着时过境迁之后对历史与人的沉思、咀嚼。肖克凡的《特殊任务》,写“大饥荒”时期小人物如何竭尽所能相濡以沫,特殊的时代氛围、心理状态以及扎实绵密的历史细节,也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其实所谓“综述”的真正意义,与其说是为某年度的文学创作绘制一幅巨细无遗的地形图,毋宁说在于经由一些具有特别的文化和美学意义的坐标,一窥我们的文学如何凝聚了我们的生活,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它所抵达的前沿和高度。有鉴于此,遗珠之憾往往在所难免,这是需要特别说一声抱歉的。

附:2018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上榜作品

莫 言:《等待摩西》  《十月》2018年第1期

范小青:《变脸》  《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慢先生:《魔王》  《花城》2018第6期

弋 舟:《如在空中,如在水底》  《人民文学》2018年第3期

麦 家:《双黄蛋》  《收获》2018年第3期

张 楚:《中年妇女恋爱史》  《收获》2018年第2期

夜 子:《旧铁轨》  《十月》2018年第5期

潘 军:《泊心堂之约》  《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

裘山山:《听一个未亡人讲述》  《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秦 岭:《天上的后窗口》  《芙蓉》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