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文学翻译之路上不断前行 ——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届高级研讨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来源:文艺报 |   2019年01月07日09:29

走向世界的翻译文学

□涂慧琴

三个半月的翻译家班培训学习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样对鲁院依依不舍。但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时光,我们对它的不舍之情远远不及我们从中收获的喜悦之情。

对我来说,一个极为重要的收获是,通过参加青创会、各种文学交流活动、讲座活动和社会实践,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我国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方针政策,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的中国立场,更加珍惜和感恩现有的安宁和平的生活。我们参加了青创会,认真聆听学习了铁凝主席的开幕致辞、钱小芊书记题为《塑造时代新人 攀登文学高峰》的报告;我们分组学习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参加了周熙明“坚定文化自信,打开文化视野”、陈晋“社会主义文艺观: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阎晶明“文学新趋势及世界性的可能”和陈曙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堂学习和讨论活动;我们还参加了延安革命圣地和狼牙山革命实践教育活动。回望历史,我真切感受到我们现世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定当珍惜。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感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高度重视我国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面对当下,作为鲁院第一届翻译家班的一员,我定当和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起,共同传承鲁院光辉的历史传统,共同承担起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历史使命,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其次,我们收获了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知识。回顾这三个多月我们聆听的各种讲座,我认为它们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也促进了我对文学翻译的进一步认识。第一,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们给我们带来的有别于文学翻译的讲座,有助于拓宽我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结构。如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中讲到的20世界理论科学模型和波粒二象性、定域性等科学概念术语及其哲学反思,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原型——文学人类学学派:新时代的新学科”提到的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戴锦华以“未来”和“人(人类)”为关键词讲解的“碎裂的坐标:激变的世界与人”,阮宗泽教授“中美贸易摩擦及前景”,李祥霆教授集弹、诵、讲、评教学方法于一体的“古琴艺术概说”,何光沪教授“信仰与文明的现代化”和王晓鹰“碰撞、交汇、融合——中国意象与跨文化戏剧”以《理查三世》《高加索灰阑记》和《赵氏孤儿》为例说明“跨文化戏剧”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跨”,而在于“合”,合于“有机的整体”,合于“内涵的表达”。表面上来看,上述讲座内容与文学翻译无关,实际上,它们与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关联,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与文学翻译存在共通性和共同性。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些讲座给我原有的、有限的和固化的知识结构送来了思想启迪之光,为我架起了一座不同知识领域之间互通互鉴之桥。第二,一些关于文学的讲座弥补了我原本残缺的文学知识。如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四十年”和吴义勤“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王彬“叙述者的建构与解构”教会了我辨析“叙述”与“叙事”,施战军“阅读与选择”阐明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第三,当前国内外优秀作家和不同语种翻译家们的讲座使我对文学翻译活动、本质和技巧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而具体的认识。如吉狄马加“当下的文学翻译与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文学交流”、西川“作为世界诗歌一部分的中国当代诗歌”、周思“文化对轴——澳大利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交流”、李洱“致敬翻译家”、陆建德“略谈翻译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刘文飞“《复活》之重译”、赵振江“诗歌翻译是二度创作”、董强“试论翻译工作的‘深度学习’——关于翻译伦理的几点想法”、高兴“面对无限,我只能谦卑——谈谈文学翻译”、许金龙“文学翻译漫谈”、余中先“文学翻译的三问题——查字典、注释与修改”和郭英剑“文学翻译之我见”等讲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作家和文学翻译家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或文学翻译经验,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相关的问题。这些讲座映照了作家和翻译家们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态度,凝聚了他们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思想,于我既产生了共鸣,也引发了深度思考。

鲁三十五让我收获了浓浓的情谊。鲁院将我们从祖国不同的地方召集在一起,让我们有机会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一起探讨文学翻译和人生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培养了很好的师生感情、同学情谊,摩擦出了无数个文学翻译的思想火花。鲁院记载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也见证了我们因翻译观点同或不同而进行的长时间的讨论或争执。我想这样的人生经历不仅留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也给我们将来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无限的动力。

鲁院三个多月的学习,绝不是转瞬即逝的快感,而是一个永远的符号和文学标杆,它必将是我未来岁月的支柱和食粮。我们共同热爱的文学翻译是一道美丽的彩虹,面对这道彩虹,我只能谦卑,只能无限接近,在前行的路上不断超越自己。

 

一次弥足珍贵的求学之旅

□周砚舒

我来自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翻译和研究。从小学到博士,在我长达20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此次鲁三十五翻译家班的学习可以说最自主、最专业、最丰富,也最快乐。因为我们是第一届翻译家班,所以鲁院的老师们在我们的课程安排上颇费心思。课程中既有老一辈翻译家真诚的分享,也有其他领域专家们的启发性授课。

我想谈一谈几乎所有语种、所有同学都参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实践活动——外国新经典的介绍。从鲁院发起这个倡议到我们最后交稿,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鲁三十五8个语种,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波斯语,共推介了36位作家,其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都是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完成,而波斯语的于桂丽同学、意大利语的陈绮同学、塞尔维亚语的洪羽青同学则是一人担纲,独立完成。目前,英语、法语的推介已经登载于《文艺报》11月刊,俄语、西班牙语的推介登载于《文艺报》12月刊,还有日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波斯语的推介将陆续刊出,所以,虽然我们即将离开,但我们的声音还将延续。

9月初来鲁院时,我们与日本4位女作家进行了交流,导师许金龙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日语组的6位同学分别翻译了包括这4位女作家在内的共7位日本青年作家的作品,以此作为我们在鲁院学习的作业、成果。这次翻译共7万字左右,涉及的作家都是当今日本非常具有话题性的,这是我们送给鲁院的毕业礼物。从10月初接稿,到10月底交稿,仅仅一个月就顺利完稿,这都离不开许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督促。在这3个月的学习中,许老师对我们正式的辅导就有四次之多,还不算为我们接风和送行。许老师对我们的最后一次辅导长达四个小时,围绕我们日语组的翻译作业,我们不仅各自谈了此次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还谈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而令我们吃惊的是,许老师对我们翻译中的精彩之笔和疏漏之处都了如指掌,一一指出、点评,这时我们才明白,虽然他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却细心阅读了原文和我们的译文,共计14万字。翻译精神的传承不就在于此吗?一丝不苟、有始有终。作为文学翻译工作者,我们接受着文学的滋养,同时也滋养着文学、翻译的方法、词句的拿捏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我们秉承要留经典于后世的初心和执念,就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我几乎全程参与了鲁院为我们精心安排的各项活动,翻译了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日本畅销书女作家阿部智里的小说,平野启一郎的评论集《我是谁——从“个人”到“分人”》,共10余万字。还以我自编的《学透留学日语口语》为教材,在班里办了一个小型的日语学习班。班里48位同学多才多艺、学识广博,我们虽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岗位,但因翻译聚集在一起,相互间的交流更是让我们获益匪浅。

博士毕业后,我曾一度感叹这辈子的学恐怕是上完了,没想到收到了鲁迅文学院翻译家班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次学习对我来说恐怕是最后一次弥足珍贵的求学了。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作协,感谢鲁院,感谢在背后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默默付出的所有鲁院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让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充实的学习时光。

 

盗火者的相遇

□潘佳宁

我是一名从事与文学翻译相关工作的高校教师,平时教翻译,也做一些翻译实践。能来鲁迅文学院学习对我而言,尤为珍贵。我现在还记得当初在参加鲁院学习和博士毕业论文之间的左右为难;还记得叶老师来电话确认我被补录时我兴奋不已。7月末,我收到鲁迅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鲁三十五高研班的学员。

翻译于我,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翻译、研究翻译是我的本职工作;但在翻译实践上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非常有限。因为自己近几年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翻译家口述史研究,见过不少老一辈翻译家。他们在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地坚持翻译,敬佩之余我始终有个疑问:跟自己同龄的青年译者能否像老人们一样,坚持文学翻译的梦想?如果能,那当下千字几十元的翻译稿酬,青年译者又如何生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鲁院。

在鲁院,我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学,让我敬佩的译者,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正是在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答案:陈震为了跟随自己的梦想,弃医从译;陈元飞从翻译中发现自我,重拾自信;张阅将每一本书的翻译当成一场恋爱,全情投入;叶紫用燃烧生命的方式跟翻译角力,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王嘎耗时7年向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致敬;晴朗李寒像阿赫马托娃一样,坚守自己的诗歌梦想;孟洁冰每天在财经报道、罗曼·罗兰和马克·吐温的文本间切换,以全职译者的身份神一样地存在;贾秀琰一边承受着观众的误解,一边默默地坚持影视翻译,不忘初心;贾雪坚持翻译美剧字幕长达10年,一个人以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完成整个字幕组团队的工作……我认真聆听、记录每位同学精彩的翻译故事,被他们的坚持深深感动。

作家是孤独的,而译者更加孤独。孤独到读者会用“翻译”二字代替我们的名字;孤独到就连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坚持。2016年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播出后,家里有亲戚问我:“看了电视剧才知道,翻译原来这么辛苦啊!”我说:“电视剧还有很多艺术加工的地方,文学翻译工作实际上更辛苦。”

随后他的一个问题让我更加尴尬,他说“那一定能挣很多钱吧!”

我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所以我们特别感谢鲁院,让我们这群在各自生活圈子里感到孤独的人在这里相识、相聚、相互鼓励。陈震跟我说,鲁院的房间特别像纽约的切尔西旅馆(Hotel Chelsea),那里曾经住过马克·吐温、欧·亨利、纳博科夫那些享誉世界的作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鲁三十五同学的名字与伟大作家的名字一同被印在文学作品的封面上,因为,我们是他们在中文世界的译者。

 

光彩夺目的文学译匠们

□张政硕

刚开始被叶老师告知我被鲁院录取的时候,我是十分惊喜,更多是震惊。我是班里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学生,能站在这里何等荣幸!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抒发情感的机会!在鲁迅文学院百日左右的学习在我的人生中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这段时光无疑是最充实、最愉悦的。这是我第一次能和这么多高校的老师,这么多优秀的诗人、编辑,这么多学习外语的师兄师姐做同学。我们在这几个月接受的课程包罗万象,在文学领域和外语领域的结合之处下足了功夫,同时我们也更多地了解到当今文学翻译及外国文学出版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全球视野看待文学与文学翻译。我们翻译家班的同学涵盖多个语种,多个领域,班里每一个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优秀译者。百日的学习与交流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视野,坚定了很多从前不是很确定的想法。

作为班里第一组的小组长,我压力很大,我是一个在读的硕士,我的组员有浙江工商大学的法语系主任,对外经贸大学的院长、北大北外的老师等等,我的同桌李林波是西外的教授,我一直是和她教的几个学生交流文学的。我和他们的身份并不对等,每一个人做我的导师都绰绰有余。我们这个班的班长、书记、文体委员等班干部也都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在学习期间,同学们都帮助我,积极响应我展开的工作,在这个集体中我感受到了十足的温暖。另外我参与班级公众号的建设工作,希望把这个公众号做成一个文学翻译阵地,希望能通过公众号继续班里的活动,发表班里同学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

我是俄语组的成员,我们组成员晴朗李寒、王嘎、吉宇嘉、张猛都是十分优秀的俄语译者,在与导师刘文飞的学习中我收获无数,更加坚定了原本的翻译理想和翻译信念。在这里学习期间,我重新审视了一遍从大二以来的诗歌翻译工作,决定从头开始,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一首一首翻译尼古拉·古米廖夫的诗歌,这件事情我已经做了3年,之前主要翻译他后期的诗作,在鲁迅文学院的百日学习期间,我从他的前期开始,翻译了大约170首诗,408万字左右,加上之前译的大约六七万字,可能再过不久,将会翻译完成古米廖夫全集。在和俄语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中,我认识到了在中国,俄罗斯文学界,尤其是诗歌体裁,优秀的译本仍然不多见。我在俄罗斯做交换生期间曾购买了大量的俄语诗集,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也通过硕士同学的帮忙,从俄罗斯购买了9本诗集,打算继续研究和翻译。另外这段时间,我构思了一下硕士论文的选题和大概结构,还为日后的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翻译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上,同学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延安之行和狼牙山之行增进了同学们的感情。也让我了解了鲁迅文学院的各位老师们,鲁三十五翻译家班的同学们无论是治学还是人品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课下我们经常在一块儿组织小沙龙、小诗会等活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希望鲁迅文学院越办越精彩,希望鲁三五翻译班同学译作丰收,友谊地久天长,希望中国文学翻译界星光璀璨,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