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业余”的精彩 “青年”的表达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巴莎  2018年12月28日09:15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华宇青年奖”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六届,印象中之前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包括今年,在看过评委、入围艺术家及嘉宾们的名单后这种印象依然没有发生质变,直到去现场亲自观摩之后,观念彻底被颠覆。

在中国并没有很多针对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奖项或者平台,“华宇青年奖”从六年前被质疑、被吐槽,到受到认可、被称赞,这其中的努力与坚持可见一斑。

今年的入围主题展名为“前提”,看到参展艺术家的名单之后发现熟悉的名字极少,于是仔细地看了一些陌生艺术家的简历,惊奇地发现,部分参展艺术家甚至完全不是科班出身。都说当代艺术越来越融入于寻常百姓家,所谓的“艺术”已经不仅仅是殿堂级别的供奉或者是小范围受众的产物。艺术创作打破传统艺术圈延伸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而这次的“前提”入围主题展更是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人的作品,刚到展厅门口就被冯骏原的作品拖住了脚步,这位本科复旦物理系、研究生宾大艺术系的小哥哥,我一直都在背地里叫人家geek,因为我发现他什么都略懂一点,对于“控制欲”有着近乎完美的诠释。从他制作的“思维导图”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个多么专于思考和善于联想的人,在他的影像作品《控制论:一组词汇表》中,呈现的是一连串关联的历史事件影像散文,以20世纪70年代智利左翼政府试图把控制论模型应用到经济领域的历史为背景,即阿连德政权在70年代早期开展的赛博协同工程。我在看这段录像的时候不下10次拿起手机Google视频中出现的一些陌生术语,不下100次怀疑自己活到现在是不是全靠愚昧无知,但还是完完整整地看下了整个视频。一个视频贯穿巨大的信息量:60年代反文化、冷战运筹学、赛博协同的设计元素、皮诺切特政变、控制论的仿生学痕迹、对精神分裂的控制论理解、弗里德曼与新自由主义秩序的起源等,每一个读起来都需要调动全身知识储备量的词汇穿插在各种酷炫的配乐中,甚至与很多“画风”不符的图文形象互相交织,感觉整个人完全是在看一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科幻片。其实这么多复杂信息最终传递出来的就是战后科学化身为一种政治话语之后对同类产生的双重反面影响,但是这种思维创作模式估计只能是“鬼才”所独有的,这也印证了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就是化所有平凡于非凡,经历同样的事,却有独到的见解。

另外一位是有点酷又有点可爱的克拉玛依小姐姐刘昕,光是看履历就已经很想要一睹其风采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辅修数字媒体;罗德岛设计学院Digital + Media,艺术硕士;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Fluid Interfaces Group,科学硕士,身兼艺术家与工程师的斜杠青年。去了哈瓦那,人家就能做出“哈瓦那面包”,吃到嘴里的感觉就像哈瓦那一样,充斥着机油,汗臭和白姜花,仿佛整座城市此刻均化作你嘴里的一口神奇面包。对“眼泪”谜一样的执着驱使她在一个月里,每天收集自己的眼泪,拿去生化实验室检测。根据自己的眼泪配方,购买原料,生产了一桶人造泪;抑或在Amazon Mechanical Turk平台上,发布一个《可以为我“落泪”吗?》的任务,请线上劳务为她拍摄一张自己哭泣的照片并获得0.25美元的酬劳。

今年“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及“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最终分别由艺术家童文敏和郭城斩获,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两位艺术家,可是正如策展人所言:能入围这次奖项的艺术家,其实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奖项只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