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因为胡经之,深圳文化更添深邃的魅力 ——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综述
来源:文艺报 | 林坤城  2018年12月28日08:48

11月27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市文联联合举办的“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市图书馆举行。来自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大学、深圳出版集团等单位和机构的本土专家、学者,怀着对胡经之先生的崇高敬意和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评述胡经之的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杨宏海主持。

中国文艺美学的奠基人

“江南岸边草,苍茫一书生。”1933年,胡经之出生于苏州、无锡之交的梅村。江南水乡的竹林池塘与吴文化的丝竹评弹,让胡经之从小就接受了美学的熏陶。1952年,胡经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由本科生到副博士研究生、助教、副教授直至教授;师从杨晦攻文艺学,又随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学习美学,致力于熔文艺学和美学为一炉,倡导文艺美学。

深圳大学吴予敏教授认为,胡经之是“世纪的文艺美学的开拓者和守望者”。他的文艺美学理论是在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历史阶段的标志性学术创造。胡经之在新时期率先对革命年代的曲折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审美艺术规律的认识内在结合,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审美传统和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西方美学的智慧成果结合,创造出文艺美学学科,后来又提出了“文化美学”概念。他认为,“既破除西方中心论,又避免东方中心论,真正实现东西互补、中外沟通,这是胡经之自己几十年所亲历亲为的基本方向,也是他给我们最好的引导和示范”。

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拓者

1984年,胡经之应深圳大学之邀,和汤一介、乐黛云共同参与人文学科建设,先后任中文系、国际文化系主任,为深圳大学创校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首位博士生导师,多年担任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他在深圳大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他致力于深圳文化建设,主张研究深圳本土问题,倡导成立特区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曾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是深圳市文联文专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胡经之与特区文艺同行,亲历、参与、见证了深圳文化的发展,是深圳文艺理论建设的高峰,为积极推动深圳文化强市作出了杰出贡献,是深圳学术文化当之无愧的拓荒者和见证者。2015年,胡经之成为深圳市第一位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的人文学者。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李瑞琦在致辞中表示,胡经之对深圳文学艺术界的贡献至少有三点:一是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高级人才;二是扶持了一批优秀文学艺术家;三是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文艺评论队伍。

深圳大学原校长章必功提到,胡经之一直是深圳大学人文学科的掌舵人,是深圳的一面学术旗帜,在深圳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而且整个广东省文艺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胡经之的影响。

深圳出版集团总经理尹昌龙也认为,在特区发展初期,胡经之致力于为这座城市的学术文化拓荒,“胡老师不仅是深圳大学,也是深圳的一个符号性的存在,是深圳40年来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标杆性人物”。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胡滨表示,胡经之是深圳一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大家,并用三个词汇形容他之于深圳的意义:“一座丰碑”“巨人之肩”“天上之水”。胡经之对深圳学术界、教育界发挥了重要影响,对深圳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圳大学教授陈继会表示,胡经之是深圳文化的守望者,是深圳文化创新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一是以原创的学术著述,重塑深圳文化形象;二是热情关注和扶持深圳文学艺术的发展,深圳文学艺术日见盛大的队伍后面有着胡经之悠长的身影;三是关注、参与深圳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建设。“胡经之先生关于深圳文化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如何在学院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的对应关系中,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守正创新,动静有序,是一门大学问。”

理论创新潮流的先觉者

胡经之说,对他学术影响最大的是北京大学,但有不少学术成就是他上个世纪80年代来深圳后完成的。他把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带到了深圳,又在深圳深切感受到了创新精神,学术上发生了转向,学术志趣从“大洋古”转向“新精尖”。

深圳大学教授郁龙余概括胡先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性贡献,评价说:“他的文艺美学、文化美学是在中国社会新的跃进和中国文明新的升华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深圳大学教授吴俊忠认为,胡经之的治学始终贯穿着一条创新主线。早年,胡经之创建文艺美学学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上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他又开始进行新的文化创新思考,提出“需要发展文化美学,研究我们的文化生产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一全新的学术理念,既是一位学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深刻体现,更是学术创新的突出表现。

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于爱成认为,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从古典文论到当代文论,从外国美学诗学到中国美学诗学,灌注并熔铸其中的,正是胡经之一以贯之的创新思维。胡经之最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创新”。学术是本位,创新是途径,“学术创新”四个字实实在在可以概括胡经之的文化精神。

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认为,胡经之文艺评论具有“美学的”、“历史的”、“实践的”三个特点。作为文艺美学的独创者和奠基人,胡经之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古老的美学注入了巨大生机与活力,使之焕发出时代青春的风采。

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胡老师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人物。”章必功坦言,胡经之为人慈祥忠厚、胸怀宽广,特别是不吝提携后进,无私给予年轻人指导,令人感佩。“作为胡经之老师的学生”,杨宏海提到“老师给我两个重要教诲很受用:一是做学问要扎实,要重视资料收集。二是做学问要关注当下,经世致用”。油画家、深圳大学客座教授阎文喜表示,胡经之教授“钻研一门、永无止境”的学术精神是后辈学人的学习典范。

深圳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郭杰认为,胡经之不仅是著书立说的学者,更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对广大学生倾注心血,对青年教师奖掖扶持、言传身教、金针度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一以贯之的执著追求。

提起胡经之对他的知遇、提携之恩,吴俊忠教授念兹在兹。他说,胡经之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种树育材”。早在1985年,胡经之组织策划深大与北大联合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胡经之又和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共同努力,成功申报了华南地区第一个文艺学博士点,培养了11届博士生。1988年9月,又创办了“特区文化研究生班”。

“胡老师不仅是文艺理论家,还是教育家。”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李健是胡经之的学生,也是《胡经之评传》的编者之一。他表示,研究院将继续传承、发扬胡老师文艺美学的研究传统,作出深大、深圳的学术品牌,为深圳文化建设、深圳学派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黄玉蓉是胡经之招收的最后一位博士生。“先生指引我继续关注深圳文化发展和创新问题,他坚信这座寄托着自己后半生精神追求的城市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精神觉醒和文化繁荣”。谈起老师对她的教诲和影响,她充满了感激之情:“成为先生的学生让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我的自然生命是父母赐予的,但学术生命却是先生赐予的”。她表示将继承尊师的学术衣钵,让他的学术思想在深圳特区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开出新的学术之花。

研讨会之末,胡经之教授致辞感谢,并回忆来深往事,分享学术研究经历。“我为什么关注深圳的大众文化?因为这里的大众文化除了本土以外,首先在港澳兴起,传到深圳,从深圳再辐射到内地。所以,我提倡文化美学,要对大众文化做美学分析”。他认为,中国文化有三大板块:一是大众文化;二是精英文化;三是主流文化,也就是主旋律文化。主流文化既不是精英文化,又不是大众文化,而应当由高雅文化、新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一起形成。他希望深圳能够让三大文化形成良性循环,大力发展主旋律文化。